复原 纸纹 护眼

【原文】

冉求曰:“非不说(1)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2)。今女(3)画(4)。” (《论语·雍也第六》)

【注释】

(1)说:音“悦”,同“悦”,喜悦。

(2)中道而废:半途而废。

(3)女:音“汝”,同“汝”,你。

(4)画:“划”也,划定框框或界限而停止前进。

【语译】

冉求说:“不是我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儒道,实在是我的能力不足呀!”孔子说:“人家能力不足的是到了半路才停下来,而你现在却是给自己划定了框框,不想前进。”

【研析】

解析冉求说的“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这两句话,可以看出:“非不说子之道”这个思想较接近冉求的本性,所以和“子之道”一样都是导向返本归真的;而“力不足也”这个思想是阻碍返本归真的,非冉求的纯真本性。“力不足也”反应的是缺乏自信、畏难情绪、对师对道坚定不够,是后天形成的一切不纯和变异的观念,对修心养性、返本归真者造成干扰、难关。唯有透过不断地学习道理,明理、明心、见性,意识清醒不迷糊,才能明辨哪些思想念头是真正源自于真本性,哪些是应该修正去除的框框和障碍。

在修心养性、返本归真的升华过程中,先天纯真本性、后天不纯的执着和观念总是夹杂着,那是因为自己还有意识不到的执着和观念,所以才会表现出来,而师者所以能为师,正是因为能明白更深层的道理,能轻易地透过对话、口耳之间清楚地看到学生的执着和观念,而能给予“传道”、“解惑”的指导。就像“今女画”,一针见血,能点到实处。

冉求在实践中还是感到难行,信心不足,到底误在哪里呢?其实冉求真能好学的话,有把“子之道”学入心的话,根本不用孔子再点他一下,正因为有障碍存在才导致冉求没学好“子之道”,什么障碍呢?什么框框?是什么在自我设限呢?那不就是在人世间形成的那些执着和观念吗?不断地学习更深入的道理,不就是因为要去除那些执着和观念吗?抱持着那些执着和观念不放,在学“子之道”,能学到什么呢?可能什么也没学到,什么也改变不了,心性没得到升华,那当然难行,当然会说“力不足也”,还会产生畏难、消极等情绪,因为反应的就是那些执着和观念极力避免被清除的想法。其实应该用越来越深层的道理要求自己,在这样的基点上学习更深入的道理。这么说来,学习的内涵很深,而且“学无止境”,学生应深入体会“学习”的意义,才能有真正的升华。

【延伸思考】

1、人们容易在沿袭固有旧观念的基点上发展出一套工作和思维模式,死死地抱着旧观念、旧理论或价值观,保守着而不愿再接受新的认识,发展的结果往往是僵化、停滞不前、框住自己。当初认为很正确、很认同的东西,为什么坚持下来会框死自己而无路可走呢?

想想看:从前认为很正确的传统观念,那时候的认识就是永远通用的吗?人们美好的思想能像果冻一样固定下来吗?那不就是思想僵化、停止和框住了吗?人们的思想观念为什么会走不出那个框框、那个固有模式呢?是不是因为人自己死死抱着不放、很执着、看得很绝对呢?这和许多人很自以为是是不是很像呢?人往往有一些很执着的东西,例如根深蒂固的观念,能框死自己。

2、人为什么要学习呢?人的学习和他的执着、不好的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以维护执着和不好的观念为基点来进行学习好呢?还是学习如何区分真假、好坏而去除执着、不好的观念好呢?如果还保守着、珍藏着、喜爱着、接受着、认同着自己的执着和不好的观念,能有真正的学习吗?那样的学习再认真也是枉然。本质上不真正学习,心里死死抱着执着和固有的观念不放,光表面做做学习的样子,是谁在学呢?自己并没有真正地学呀!其实是自己对待学习这件事不够真诚,想想一个徒弟要拜师学道,却对师对道不真诚,这事能成吗?如果当学生的能对学习本身有更深入的认识,这时候他就已经有了很好的学习了,那么不管他学习什么,学习效果一定会好。所以人为什么要学习呢?

【阅读资料】

冰点的故事

观念对于人来讲,就好比计算机系统中装进的软件程序。人生在世,往往为了观念而存在。特别表现在人们争执的情况下,除了切身利益之外,人们多数时候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观念而激动。

观念排斥理性,观念不是真理,观念能左右人的大脑。

给我感触很深的是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

不久前的一个周日,他在家趁着休息写点东西,她上街办点杂事。不知不觉天就黑了。一向慢悠悠的孩子走了过来,说:“饿了”。

他露出为难之色,正踌躇间,孩子说,前两天罗姨送来的冰点在陽台,吃了吧!

他应允。

于是孩子欣然捧回大盒的冰点进屋,拿下盖子。外面一层黑黑的厚厚的巧克力外壳,四周是奶油材料的白色花朵,上面是几朵粉色的奶油花朵。

他想,应该等她回来一起吃才对,但是孩子饿得慌,看样子也馋得慌,于是说:“咱们贴边吃吧!别弄乱了,等你妈回来再切开吃。”

他说话间,拿起钢叉在冰点的侧面挖开巧克力外壳,就掏了个洞,孩子也拿起塑料叉子顺着洞挖着吃。吃了一会儿,他发现这个洞很像耗子洞,于是就说:“咱们等她回来就开玩笑说这个洞是耗子掏的。”

孩子笑嘻嘻地,“行”。

于是,他们又在冰点外壳用叉子划了些不规则的细细的印痕,模仿老鼠的脚印。

把那个“花朵”也吃了几个,奶油残痕留下些许不规则的细细的叉子的划痕。

为了逼真,他又把冰点的发泡塑料材料的盖子用钢叉挖了个洞,孩子把里面冰点上的那个洞和外面盖子上的洞对好位置,盖上,送回陽台。

天几乎完全黑下来的时候,她回来了。

一切装作若无其事。

为了做好铺垫,他说:“今天在陽台发现了耗子。”

她吃惊,说明天赶快买耗子药,因为她最怕耗子,最讨厌耗子,她连鬼都不怕,就怕耗子。因为她娘家是无神论者,既不祭祖也不信神,只相信奋斗,所以就更不信鬼了。她把一切不解之谜归为自然现象,或有待探索。不能跳出固有观念去重新认识世界。她之所以怕耗子,是因为在她刚刚记事的时候,有一只耗子曾经向她径直跑来,把她吓坏了。从此对所有的鼠辈,都耿耿于怀,又恨又怕。

等她忙活做饭时,他提出,陽台不有一个冰点吗?咱们晚饭吃它吧,只做点菜就可以了。

于是大家都同意。

又是孩子捧回冰点,放在桌上。他俩谁也不先动手。她自然动手去揭那个盖子。

“噢 ── 啊!”

“冰点被耗子吃了!”她惊呼。

他俩假装吃惊,附和着。

她乐,她躲,躲那个冰点;她吃惊,她叫嚷,她惊叹耗子的本领,她叫嚷惧怕耗子,叫嚷讨厌耗子,讨厌耗子接触过的一切。

孩子也乐,也叫嚷,看着她乐也附和着乐,看到她叫嚷也附和着她叫嚷。乐得直不起腰,笑得肚子痛。

当然他也乐,只是很节制地乐。

接下来,他说不怕耗子,于是拿起钢叉在那个冰点的洞里掏了一块吃了起来,孩子也说不怕耗子,也跟着吃起来。

可是,她没有反思,几乎发狂一样地吃惊,叫嚷,大笑。她笑耗子,笑他,笑孩子。

孩子也在大笑,在笑她,最后乐得吃不下去了,直捂肚子。

亢奋过后,趋于平静。她又去淘米做饭。

他俩嘀咕了几句,决定把谜底揭开,免得使她错过品尝冰点的机会。

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她非但不吃惊、嗔怪,反而将信将疑,仍旧不去碰那冰点,甚至远远地去看着那个庞大的巧克力外壳,而怀着复杂的心情。

他俩示范着吃给她看,她依旧坚持说,

“我不吃,我吃饭。”

吃完晚饭后,他总结说:“你这是从观念,到谎言,再到观念的演变过程。先是有惧怕耗子的观念,由于听信了谎言,形成了新的观念,所以对冰点敬而远之,从而形成了新的心理障碍,而不去理智地分析事件的真相。”

“比方要是我,我先会想,耗子怎么会进陽台,整个陽台是封闭的,它进去要经过四道门,这种可能性会很小。而且一直没有往陽台拿过什么大件的东西,它随物品进去的可能性也几乎是零,所以住楼房多半是没有耗子的;再有,耗子盗过的洞是圆圆的,外面会留下很多残屑、碎渣,这都没有;还有,耗子对粮食之类的最感兴趣,对奶油、巧克力应该是没什么食欲的,怎么会那好几朵奶油的花朵被吃得规规矩矩、干干净净呢?耗子吃东西是祸害着吃,它决不会贴边整齐地吃;最后耗子爬过的地方多半会有细细的毛留下,有时还会留下尾巴拖过的印子,这些都没有。所以,通过冷静地观察,就会发现是骗局。”

经过他这么细细地分析,解释,她似乎开了点窍,但是对冰点的食欲还是提不起来,为了不承认被说成是形成了新的观念,象征性地尝了几小口冰点,也没做任何评价。看来好像是食而无味的样子。

……

其实就是这样,人形成观念很容易,但是,破除观念很难。越是所谓老道的人,往往观念越多,做起事来,头脑中有许许多多的框框在起作用,瞻前顾后,左右逢源,以致误事。“聪明反被聪明误”一语的含义,其中很大的成份应该是指观念误事的情况。

(节录自正见网: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4/1/22/25484.html)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