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原文】

子曰:“论笃是与(1),君子者乎?色庄(2)者乎?” (《论语·先进第十一》)

【注释】

(1)论笃是与:论,言论。笃,忠厚诚实。是,句中助词,使宾语提前。与,音“羽”,赞许。“论笃是与”是“与论笃”的倒装,指赞许他人言论的忠厚诚实。

(2)色庄:外表端庄。

【语译】

孔子说:“赞许他人言论的忠厚诚实,这样的人,你能确定他是真正的君子吗?或者只是外表端庄的人而已呢?”

【研析】

本文提醒人们:世上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者少,我们应当慎思明辨。表现给人看的脸色表情、言行举止并不一定等于那个人真正的心思或行为。还有的是人前一个样,人后另一个样的,表面上满嘴仁义道德,背地里做尽坏事的也有。切莫被脸色表情、言语轻易欺骗了而不去核实对方真正的心思与行为。

为何今天“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多了呢?由于人心道德的败坏,自然会出现不择手段、不计后果、不信因果报应的失控行为,这样的人重名利而轻仁义,亏损道德良知换取物质享乐,说一套做一套,连脸色表情、言行举止都成了他用来欺骗他人、运用自如,达到目的的手段工具了,这样的人可能还会以此自诩,沾沾自喜。

但是为什么还是有不少人,不能明辨善恶好坏,不能看清虚实,而容易受骗上当呢?是不是许多人还是很看重人情的,执着名利情,像蚂蚁遇见蜜糖一样,叫这样的人不要被迷惑、诱惑,不要给予对方可乘之机,谈何容易?唯有去掉执着、清醒理智判断才能做到的。

【延伸思考】

1、当今社会虚假不实、诱拐诈骗、自欺欺人的人事物、广告信息很多,目的不外乎是为了出名、获利、骗钱、骗色,甚至外表包装精美可人,糖衣里面裹着毒药。今天的社会,方方面面已经普遍发展到这种堕落、败坏的程度。这和古人普遍真诚善良、知足常乐是不是成了强烈对比?当我们很习惯、很能适应这一套社会颓废、寡廉鲜耻、见利忘义的奸险狡诈,是不是我们的道德良知也要跟着向下滑?

想想看:那些迫于现实生活而无奈下海的,是不是面临关键的抉择呢?这个泯灭道德良知的过程是不是很可怕呢?

2、揭穿谎言,拆穿西洋镜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应该先要求自己做好,如果我们平时坚持说真话、做真事,不要随波逐流、同流合污、人云亦云,我们是不是就尽到了自觉维护道德良知的本分,也才能真正受到尊重和信赖?这样是不是才是真正的清醒理智呢?

【阅读资料】

卖柑者言

《卖柑者言》为元末明初刘伯温所写。刘伯温本名刘基,伯温是他的字,他是青田人,青田相当于今天的浙江,刘伯温从小聪慧过人,通经史并且擅长天文及兵法。他在文学上也相当有成就,他的诗歌、散文,很多都是反映元朝末年朝政的腐败及人民的悲苦,刘伯温在家乡浙南一带,可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尤其因为他通晓天文,所以在民间刘伯温被视作智慧的象征。刘伯温曾经在元朝当了二十多年的官,多次遭到压制而弃官还乡,这篇《卖柑者言》,就是他借着一个卖橘子的小贩说的话,来讽刺那些坐高堂、骑大马,令人望而生畏的元朝达官贵人。

故事是这样的:在杭州,有一个卖水果的小贩,他非常会储藏柑橘,他可以将柑橘收藏一整年,还完好如初。如果我们把柑橘拿出来一看,会发现他的外表色泽依然鲜艳光彩,像玉一样晶莹滑润,皮色就像金光一样灿灿亮亮的,问题是,如果我们把柑橘剥开来一看,里头的果肉竟然枯干的像破败的棉絮一样。

刘伯温觉得这样做生意不对,所以就跑去质问小贩,那个卖水果的笑了笑回答他说:“我这样卖柑橘已经好几年了,就靠这点小生意来过活,我卖它、客人买了它,从来也没听说过什么闲言闲语的,怎么就偏偏您这么不满,还愤愤不平呢?我告诉你,这世界上骗人的事可多着呢!又不是只有我一个,我说这位先生您倒是看看,现在那些佩戴虎符、坐在虎皮交椅上的威严武将们,个个看起来就像真的在保卫国家,问题是,他们有几个真的像以前的武将,孙武、吴起那样有胆识谋略的呢?而那些峨冠高帽的文臣,从外表看起来就像气宇轩昂治理国家的好人,问题是,他们有几个像古代的贤臣伊尹、皋陶那样真的能够建功立业呢?当盗贼四起时,他们不知道要防御;当百姓被生灵涂炭时,他们不知道要拯救;当官吏贪赃枉法时,他们又不知道要禁止。我说这些文武大臣真是白拿俸禄耗费国库,不知羞耻啊!可是他们每天还是坐高堂、骑骏马,好酒好肉的不务正业,你看他们还是一副威风八面、气势显赫人模人样的,不可一世,他们个个不都像外表金如玉,内里如破败棉絮的柑橘吗?怎么您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却专门来挑剔我的柑橘呢?”

刘伯温被卖水果的这一番话说得是哑口无言,不知道该怎么反驳,后来他仔细回想一下卖柑者的话,他发觉这个人可能根本就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只是借卖柑橘来讽刺世俗、时事和虚有其表的人。

成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是从这个故事演变过来的。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