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上页 | 共2页,当前在第1页 | 下页

33

“向东横扫,可在闽赣交界之建宁、黎川、泰安地区扩大根据地,征集资材,便于打破下一次围剿。”

话说苏区中央局扩大会议在几天之后继续进行,经过两天会内会外的激烈争论,毛泽东还利用各种机会运用各种方式耐心进行了说服,终于使赞成积极防御战略的人越来越多了,在红1方面军高级干部中多数人也赞成在根据地内打了。但还有不少人表示保留“分兵退敌”的意见。他们认为,马上分兵不好,“应该打一仗再分,才是更积极地进攻。”至此,毛泽东也只好同意“先打一仗”再说了。

在扩大会议第3次会议上,为研究先打哪一路敌军,与会者又有了较大的争议。多数人提出先打蒋光鼐、蔡廷锴的第19路军,“理由是蒋、蔡打坍之后,我们就有了出路,便于发展,可以伸开两手到湘南到赣南。”还有人提出先打第6路军朱绍良、毛炳文、胡祖玉各部。毛泽东则主张先打弱敌王金钰这一路。

1931年4月31日,苏区中央局召开扩大会议第4次会议,先请毛泽东作报告。毛泽东首先分析了形势,他说:

敌人包围我们的军队虽多,但它有许多致命的弱点。如敌人虽然号称20万,但和第1次大“围剿”时一样,全部都是蒋介石的非嫡系部队。他们内部指挥不统一,官兵不一致,没有群众支持,地形不熟悉,远离后方,兼之到了山区补给非常困难。相反,我军数量虽少,技术装备虽差,但有3个有利的条件:“第一是红军好”,上下团结一致,求战情绪高。“第二是群众好”,得到了土地革命利益而又遭到敌人严重摧残的苏区人民,对红军热烈拥护,对敌人极端仇恨。“第三是地势好”,红军可以占领优越而又熟悉的地形,去打击敌人。我们有这些有利条件,是能够以少胜众,以弱胜强,粉碎敌人“围剿”的。井冈山以来的武装斗争经验告诉我们:愈是恶劣环境,队伍愈须集中,领导者愈须坚决奋斗,方能团结内部,应付敌人。

接着,毛泽东分析了第一仗先打谁的问题。他说:

蒋光鼐、蔡廷锴的19路军是各路敌军中最强的,在历史上未曾打过败仗,而且在兴国时间较久,完成了工事。它的两个师合在一起,不容易分割。所以打蒋光鼐、蔡廷锴是攻坚战而不是运动战。如果打不下来,北边的敌人压过来,红军就要吃大亏。第6路军朱绍良、毛炳文、胡祖玉的兵力亦较强,且打它就得向西扫,西边为赣江所限,打完后,无发展余地。若打完再东转,又劳师费时。

他的结论是应该先打王金钰的第5路军。他分析说:

王金钰部5个师中的罗霖师防守吉安,其余的4个师在“围剿”军中虽然也可算是主力,但它从北方新到此地,士兵不服水土,不习惯爬山作战,士气不振,对我们表示恐怯,因而也可以说又是弱兵。且打垮他们之后,“向东横扫,可在闽赣交界之建宁、黎川、泰宁地区扩大根据地,征集资材,便于打破下一次‘围剿’”。

与会者听了毛泽东的报告,意见渐趋一致。最后,会议肯定了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决定在苏区“坚决地进攻、艰苦地奋斗、长期地作战以消灭敌人”;同时也批准了毛泽东的战役设想,第一仗求歼由富田出动之敌王金钰部第47师和第28师。

会议结束后,毛泽东、朱德等人回到东固前线红1方面军总部,按照战役设想,指挥方面军主力进入富田、东固附近的白云山区,迫敌而居,依山设伏,隐蔽待机;同时指示各部在深谷丛林中加强临战训练,做好战斗准备。

毛泽东约了彭德怀一起到红3军团驻地东固和富田之间的山上去看地形。他们一路上吃着刺梅、议着军情,经过实地考察,解决了如何打的战术问题。毛泽东决定:由红1军团的3、4两军,在离东固约8公里处布置阻击和伏击阵地;红3军团则绕到敌人右侧,背赣江而阵。他问彭德怀:

“有无危险?”

彭德怀说:

“无危险,敌人意识不到我军会侧敌背水进攻他们。”

毛泽东决定的这个阵地,处于蔡廷锴、郭华宗两军之间,北面距郭华宗部五六公里,南面距蔡廷锴部20余公里。有人对这个阵势不放心,说部队在这里打是“钻牛角”。但毛泽东丝毫不为所动,为了预防蔡廷锴、郭华宗两军突然夹击,命令由红7师、红35师各派1个团,在枫边、城岗、方太、崇贤一带阻击第19路军;由红35师的另1个团在潭头附近牵制郭华宗师。

安排已定,红1方面军3万主力似雄踞丛林的一只猛虎,继续等候王金钰部脱离其阵地,便可乘其不备,突然歼灭之。

1931年5月13日,红1方面军总部得到情报说,王金钰的第5路军右翼第28师和第47师1个旅,走出“乌龟壳”,脱离富田阵地,分两路向东固进犯。毛泽东、朱德当即发布《消灭进攻东固之敌的命令》。命令中说:

“本方面军为各个破敌,巩固苏区,向外发展起见,决定先行消灭进攻东固之敌,乘胜掩击王金钰全部,努力歼灭之,以转变彼我攻守形势,完成本军目前的任务。”

为了保守机密,命令特别强调:

“此命令限于师长、师政治委员以上负责人阅看,不让他人阅看。”

5月14日晚8时,毛泽东、朱德下达《红1方面军攻击富田的命令》。命令中说:

“方面军决先消灭王金钰、公秉藩两师之敌,拟于后日(16)从左向富田方向出击。”

命令中所说的两师之敌,就是王金钰的第5路军中第47师和第28师,王金钰兼任47师师长,公秉藩是28师师长。

5月15日拂晓,红1方面军各部开始行动。

富田与东固之间相距20公里,中间横着一座大山,有两条大路相通:一条经九寸岭,一条经观音崖,都是险要隘口。

毛泽东、朱德据此又发出补充命令:以第3军团为左路军,15日到达江头村附近隐蔽宿营,严密断绝交通;16日经固陂向富田攻击前进,进行迂回包抄。以红3军为中路军,沿东固通中洞大道向桥头江一线攻击前进,占领有利地形,伏击敌公秉藩的28师。以红4军、红12军及归红12军指挥的粟裕64师为右路军,红4军担任第1梯队,红12军及64师担任第2梯队,分两路抢占九寸岭、观音崖,正面迎击敌人。总司令部设在东固通中洞大道北侧的白云山上。

毛泽东为了确保打胜第一仗,在15日晚赶到红3军,同黄公略军长一起找向导调查道路。他们在东固至中洞大道的南侧找到了一条小路,随即确定红3军主力改由这条小路前进,从沿着大道东犯之敌的右侧实施攻击。这一改变,对于歼灭敌第28师起到了重要作用。

5月16日拂晓前,毛泽东和朱德带着红1方面军总部的一部分直属队,由黄沙坳村向西,沿着通向中洞的大道,往东固岭附近的指挥所进发。

毛泽东穿着破旧的灰布军装和刚补过的黑布鞋,肩上斜背着挎包和一把油纸伞。朱德把一顶竹叶斗笠推到脑后,手里提着1尺多长的望远镜。走了20多公里,他们来到了桥头岗,天已经蒙蒙亮了,稍作休息,又向一个小山村走去,那里是预定的指挥地点。

队伍快进村时,总部参谋处长郭化若迎了出来,陪着毛泽东、朱德察看地形。

这个小山村处在群山之中,西面有一块比较平坦的田园,再往前有条小河,河上有座小木桥。村子背后是一座比较高的山峰,叫白云山。

毛泽东、朱德让总部直属队在村子周围隐蔽休息。不一会儿,3个老表满头大汗跑了过来,向毛泽东等人报告:

“白狗子朝这边来了,离这里只有三四里。”

一个电话兵也跑来报告说:

“正前方小桥以西的大路上发现敌人的尖兵排,敌人也发现了我们的电话兵,问是‘哪一部分的’,有个新战士没有经验,回答‘是总司令部的’,敌人一听就跟着过来了。”

大家都觉得奇怪,敌人怎么会从这里钻出来呢?前面开过去的红军大部队怎么就没有碰上呢?毛泽东和朱德简单说了几句,朱德从腰间拔出驳壳枪,带着直属队的警卫连就迎了上去,准备在小桥以东占领有利地势,迎击敌人。

毛泽东也立即带着电台工作人员和直属队的通讯排从山村的背后登上白云山。在指挥所里,他先是从电台里听到了公秉藩师部电台发出明码“SOS”的呼救声,知道公秉藩师已经被红军包围。接着,电台里又传来了王金钰47师求救的呼声。不久,求救的呼声听不到了,毛泽东判断,战斗已经结束。

就在这时候,从东固岭过来的敌军尖兵排,已经到了朱德和警卫连前面三四十米远的地方,朱德将驳壳枪一挥,“啪啪”就是两枪,警卫连也跟着打了一个排子枪,敌人立时被撂倒了一大部分,少数幸存者扭头就跑。过不多久,国民党兵居然又上来了1个营的兵力,朱德指挥警卫连一连打退了敌人几次进攻,为了保存实力,就指挥部队向白云山撤退。

这股敌人的火力立即扫上了毛泽东所在的位置,霎时间,密集的机枪声和迫击炮弹的爆炸声响成一片,呼啸的子弹落在毛泽东周围,炮弹皮不时从耳边飞过,一股股硝烟从身边腾起。工作人员和通讯排为了毛泽东的安全,一个个丢掉随身带的背包,举着驳壳枪,掩护毛泽东向山顶撤退,与先撤回来的警卫连一部分战士会合在一起。

毛泽东在撤到山腰的队伍中没有看到朱德,担心极了,立刻跑下去,命令警卫连长带着唯一的预备队——通讯排的20多名战士和警卫连的10多名战士,把敌人打下去,无论如何也要把朱德找回来。

警卫连长带领战士们一个反冲锋,把爬在最前面的敌人击退了,这才发现朱德在两名警卫员掩护下,正向山上爬来。众人会合以后,继续向山顶撤退。

经过这几次激烈的战斗,直属队剩下的人不多了,弹药也没有多少了,眼看着敌人以更猛烈的炮火向白云山顶袭来,毛泽东和朱德鼓励大家把敌人顶住。毛泽东说:

“同志们,注意节省子弹,用石头也要把敌人砸下去!”

打得筋疲力尽的战士们鼓起精神,奋力坚持着战斗,顶住敌人的进攻。打退敌人一次进攻,敌人又一窝蜂似的往山上拥,指挥官还不住地高叫着:

“共军没有子弹了,弟兄们上啊!”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一阵嘹亮的冲锋号吹响了,红3军一部及时赶到,从敌人背后包抄上来,红3军团的一部分也来了。敌军受到两面夹击,不到一个小时就全部被消灭了。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