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东方直心 繁体
第21章
“只要粮食埋藏好,敌人找不到,就会饿肚子,我们就好消灭他。粮食比枪炮子弹还重要,直接决定战争的胜负。敌人那么多军队,光靠蒋介石送粮,就会吃不上饭,打不死也得饿死。”
话说1947年3月31日傍晚,国民党军的先头部队离毛泽东的住地只有5公里了,毛泽东这才率中央前委离开枣林沟。他和任弼时、江青等人乘车往北走了十几里地,到了绥德南边田庄车子突然抛锚了。从延安撤离时,共有3辆吉普车。今天周恩来去山西用一辆,刘少奇、朱德去河北开走一辆,剩下的就是毛泽东用的这一辆。司机周西林急得满头大汗。毛泽东对任弼时说:
“看来这个铁家伙不愿意跟着我们钻山沟了。好么,就把它留给胡宗南吧。没了它,还省里拖累,我们还是老办法,走!”
从此,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毛泽东或骑马,或步行,再没坐过汽车。
毛泽东率部突然来个猛转弯,徒步向西奔去,向着子洲县高家塔方向转移。
此时的江青,在这一支小部队里特别招眼。只见她一身戎装,不再长发披肩,而是梳成两条辫子,在脑后盘成一个发髻,戴着军帽,打着裹腿,足蹬黑布鞋,骑在马上俨然是一位英姿飒爽的女将军。她在行军路上有时还搞点小鼓动;诸如给大家出个谜语之类。有一次,江青出的谜语是:
“日行千里不出房,有文有武有君王,亲生儿子不同姓,恩爱夫妻不同床。”
大家猜了很久猜不出来,原来谜底是“唱戏”。后来在转战陕北的100多天里,一个女干部跟着党中央在山沟里转,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江青在物资极端匮乏的情况下,把毛泽东的起居生活照顾得倒也算得上周到。正是有这些经历,江青在全国解放后,要求保留了她的军籍。
再说胡宗南的十几个旅沿着公路朝东北方向追击,他们以为中共中央机关向东北方向转移,一定会在紧要关头东渡黄河。可是他们怎么也没有料到,毛泽东竟然逆着他们走来,只隔着一架山梁,擦肩而过。
毛泽东不久前得过一次肺炎,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况且他已经有很多年没有长途行军了,如今这一徒步跋涉,一开始还真有点不适应,一段路走下来,脸上身上都出了汗。他擦擦汗,脱掉一件衣服,坚持往前走。卫士看他走得很艰难,就牵过马请他骑上,他没有推辞就骑上了。对于毛泽东来说,骑马也不是轻松的事情,走了一会儿,他就感到腰酸腿痛,要下马。卫士们扶他下了马,他弯弯腰,蹬蹬腿,活动一下又开始步行。
“还是让主席坐担架吧。”
一个卫士提议说。于是,担架组将打开的担架放在毛泽东面前。毛泽东摆摆手,说:
“出发前我就说过,我是不坐担架的,现在你们又让我坐。走路累一点怕什么?什么事情开始总会有困难的,行军也一样,现在走路有些累,再走几天就会好的。”
要说服毛泽东坐担架是办不到的。他不愿意做的事,谁也休想让他做。警卫员孙振国就把挑干粮的柳木棍子递给他,让拄着走,他试一试很满意,就笑着说:
“有这东西省力多了。”
孙振国没想到这一根柳木棍,毛泽东再也舍不得扔掉了,竟然伴随着他走过千山万水,直到走进了北平城。此时毛泽东拄着棍子在前边走,还不住地念叨着长征时候的事,他说:
“长征时走的路和条件更坏,大家克服了种种困难,长征也就胜利了。那时也有马,有时有病号就把马让给病号骑。警卫员也让我坐担架,除一开始因为有病坐了几次,后来就没有坐。现在行军比那时好得多了,也很自由,想走就走,想住就住,还用得着坐担架?”
毛泽东走了一程,朝后边看看,说:
“咱们休息休息再走吧。”
说着,他就在一块稍平的地方坐了下来。任弼时命令后边的部队原地休息。他走过来对毛泽东说:
“以后咱们就这样,一天走五六十里,15里小休息,30里大休息,吃顿饭。”
“好,就听你的。”毛泽东说罢又和卫士们议论起来:“行军是个学习的好机会,最好谈些什么,既可以减轻疲劳,又可以增长知识,这是第一条。第二条,谈些什么呢?”
阎长林说:
“就请主席像刚才一样给我们讲长征的故事吧。”
毛泽东说:
“我可以讲长征的故事,你们也得讲,这才公平嘛。你阎排长是从太行来的,就讲太行的故事,石国瑞从晋察冀来,就讲晋察冀的故事,张林是绥远人,就讲内蒙古的故事。人人都讲怎么样?”
孙振国接过话头说:
“把学习文化也搞起来吧,请主席给我们上课。”
毛泽东说:
“好呀,孙振国提议行军中学习文化,是个好办法。我看,上课不一定合适,我出题目或你们出题目,咱们一起讨论,也就等于上课了。”
大家都说这样好。毛泽东又说:
“这算第三条。谁还有新建议?”
朱劳士提议说:
“让伍银岭讲《红楼梦》吧。”
毛泽东问伍银岭:
“你读过几遍《红楼梦》了?”
伍银岭说读过一遍,毛泽东笑着说:
“读一遍没有发言权,要讲,起码要读3遍到5遍。”
正说着,绥德地委派遣的一位区委书记来了,毛泽东指着他说:
“这又来了一个好老师,请他给我们上课,讲一讲这一带的情况,这算第五条,不是很有现实意义嘛。”
大家都拍手赞成。毛泽东总结说:
“好,这五条就是我们的行军计划,以后就按这五条办,办完了再换新的。”
暮色降临了,部队又开始了行军,毛泽东说:
“请区委书记先上课,介绍一下这一带的情况。”
这位区委书记也是个年轻人,爱说爱笑爱热闹,也不推辞,便说道:
“这道川非常富庶,水土肥沃,庄稼生长良好,玉米长得比小孩子的胳膊还粗,老百姓都管叫这里米粮川……”
毛泽东听了区委书记的介绍,又与他约定,每到一个村子,都要把村干部和党员找来谈话。部队走到下半夜,来到了一个村子,叫邱家坪。任弼时问毛泽东:
“是否可以在这里住下?”
毛泽东说:
“听你的。”
任弼时说:
“第一天徒步行军,大家都很累,就在这个村子里宿营吧。”
战士们接到命令,在村干部的安排下到了指定的窑洞,放下背包,倒头便睡。毛泽东问区委书记:
“能不能召集村干部开个会?”
区委书记说:
“首长太累了,先休息一下,明天再谈吧。”
毛泽东说:
“那怎么行!路上说好了的,怎能随便改变呢?明天要行军,时间靠不住。我不累,累一点也没有关系,我想了解一下这里的情况。如果他们没有什么不方便,就请来谈谈,他们不会不同意吧?”
“他们怎么能不同意呢,我已通知他们等着了,主席愿意现在谈,我马上让他们来。”
“好,现在就谈。”
不一会儿,村里的民兵队长、粮秣主任、党支部书记和委员六七个人都来了。毛泽东自我介绍说:
“我是支队队长,睡梦中把你们吵醒,打扰你们了。”
村干部都认出了毛泽东,他们小声嘀咕着,非常兴奋。不过毛泽东说他是支队队长,大家也不好说破。毛泽东问年纪大的支书:
“你们村有多少党员啊?”
党支部书记说,咱村是一个支部,有十几个党员,在座的都是。毛泽东问民兵排长:
“你们有多少民兵呢?”
年轻民兵排长回答说,全村有100多个民兵。毛泽东打趣地说:
“好呀,你这个官不小,比我这个队长带的兵还多呢!当然,算上没有来的是要比你的民兵多。”
毛泽东问他有多少枪?胡宗南来了怎么办?民兵队长说,敌人来了就打,我们有十几条枪,全队分成两组,一组支援前线,一组准备迎击敌人。毛泽东说:
“你们的胆子不小啊!十几条枪,要组织好,能起很大作用。打是可以的,但要看机会。你们应该分成3组,除了支前,扰乱敌人,还要有一组负责保护老百姓。这该是你们最主要的任务。如果敌人来搜山抢粮,你们打他一下。有小股掉队的,你们就消灭他。如果敌人住在这里,你们夜间就扰乱他,叫他们睡不好觉,日子不好过。这样就可以配合主力部队消灭敌人了。”
毛泽东又问粮秣主任:
“粮食埋好没有?”
粮秣主任说:
“公粮全部埋进山里了,是党员和积极分子埋的,敌人有神法也找不到。”
毛泽东夸奖说:
“只要粮食埋藏好,敌人找不到,就会饿肚子,我们就好消灭他。粮食比枪炮子弹还重要,直接决定战争的胜负。敌人那么多军队,光靠蒋介石送粮,就会吃不上饭,打不死也得饿死。我们的部队只要有粮食吃,就能打胜仗。”
粮秣主任说:
“对呀,打仗也和庄稼人种地一样,没有吃的,再好的家伙也不顶事。”
毛泽东又问:
“老百姓的口粮是怎么安排的?”
粮秣主任说:
“大部分埋在山里,有个别人家图方便,埋在家里。”
毛泽东说:
“这太不保险。家有多大?一翻就翻出来了。现在还不晚,要动员那些人家,把粮食埋到山里去。远一点敌人不容易去,敌人就是去挖粮,民兵还可以打他。这个道理,要反复向老乡讲清楚,千万不能麻痹,不然会吃亏的。没有粮食吃,就不能搞生产,更不能支援前线了。”
支部书记说,现在有些地富分子已经蠢蠢欲动。毛泽东说:
“这不是个小问题,那些地富分子有反攻倒算思想,就等着这一天。要教育群众提高警惕,还要警告地富分子,如果他们敢做坏事,将来群众会跟他们算账的。”
毛泽东还说:
“陕北根据地十几年没有战争,老百姓多少都有些太平观念,认为敌人不会来,加上敌对分子替国民党散布幻想,群众很容易上当。所以眼前要抓紧思想工作,认真备战,决不可有丝毫麻痹大意。备战做好了,就可以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眼前春暖了,干部要利用一切机会抓生产。敌人不可能在这里常住,敌人来了要转移,敌人走了就抓紧时间进行生产。只要有了粮食,就是打上几年也不怕。”
天快亮了,毛泽东和区委书记将村干部送出窑洞,和他们一一握手告别。毛泽东休息了几个小时就起来了,阎长林问:
“主席睡得好不好?”
毛泽东说:
“一天走几十里路,比吃两片安眠药还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