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上页 | 共2页,当前在第1页 | 下页

第4章

“帝国主义国家的宪法尤其是欺骗和压迫多人的我们的宪法是新的社会主义类型,不同于资产阶级类型。我们的宪法,就是比他们革命时期的宪法也进步得多。我们优越于他们。”

话说1954年6月11日,毛泽东主持召开宪法起草委员会第7次会议,他在讲话中说:

“宪法的起草,前后差不多7个月。最初第1个稿子是在去年11、12月间,那是陈伯达同志一个人写的。第2稿,是在西湖两个月,那是一个小组起草的。第3稿是在北京,就是中共中央提出的宪法草案初稿,到现在又修改了许多。每一稿本身都有许多修改。在西湖那一稿,就有七八次稿子。前后总算起来,恐怕有一二十个稿子了。大家尽了很多力量,全国有8000多人讨论,提出了五千几百条意见,采纳了百把十条,最后到今天还依靠在座各位讨论修改。总之是反复研究,不厌其详。将来公布以后,还要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宪法是采取征求广大人民的意见这样一个办法起草的。这个宪法草案,大体上是适合我们国家的情况的。”

宪法起草委员会已经开了6次会议,今天是第7次会议,也可以说是中央人民政府开会前的最后一次会议。宪法起草委员会应当把它所做的工作向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报告,并把这个宪法草案(修正稿)作为草案批准公布,在全国人民中间进行讨论,收集意见。那时,起草委员会还要做工作。宪法草案公布以后,估计意见不会很多,但是尽管意见不多,总还会有些意见。在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做报告以前,宪法起草委员会还要开会,同时要准备一个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因为宪法草案是起草委员会起草的,收集了意见以后,还要再修改。修改成了最后稿,还要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做报告。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这个报告进行讨论,那就是它的事了。”

这次会议对宪法草案(修正稿)的全部条文作了最后的审查,定为106条。

6月1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次会议。

李济深、宋庆龄、张澜、黄炎培、张治中等21人在会议上发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表示了自己的看法。张治中用3句话概括了这部宪法草案的特点:“第一,结构严谨而明确。第二,内容完整而充实。第三,措词简易而明确。”

毛泽东在会议上作了总结讲话,全文如下:

这个宪法草案,看样子是得人心的。宪法草案的初稿,在北京500多人的讨论中,在各省市各方面积极分子的讨论中,也就是在全国有代表性的8000多人的广泛讨论中,可以看出是比较好的,是得到大家同意和拥护的。今天很多人讲了话,也都是这样讲的。

为什么要组织这样广泛的讨论呢?有几个好处。首先,少数人议出来的东西是不是为广大人们所赞成呢?经过讨论,证实了宪法草案初稿的基本条文、基本原则,是大家赞成的。草案初稿中一切正确的东西,都保留下来了。少数领导人的意见,得到几千人的赞成,可见是有道理的,是合用的,是可以实行的。这样,我们就有信心了。其次,在讨论中搜集了5900多条意见(不包括疑问)。这些意见,可以分作3部分。其中有一部分是不正确的。还有一部分虽然不见得很不正确,但是不适当,以不采用为好。既然不采用为什么又搜集呢?搜集这些意见有什么好处呢?有好处,可以了解在这8000多人的思想中对宪法有这样一些看法,可以有个比较。第3部分就是采用的。这当然是很好的,很需要的。如果没有这些意见,宪法草案初稿虽然基本上正确,但还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不周密的。现在的草案也许还有缺点,还不完全,这要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了。但是在今天看来,这个草案是比较完全的,这是采纳了合理的意见的结果。

这个宪法草案所以得人心,是什么理由呢?我看理由之一,就是起草宪法采取了领导机关的意见和广大群众的意见相结合的方法。这个宪法草案,结合了少数领导者的意见和8000多人的意见,公布以后,还要由全国人民讨论,使中央的意见和全国人民的意见相结合。这就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领导和广大积极分子相结合的方法。过去我们采用了这个方法,今后也要如此。一切重要的立法都要采用这个方法。这次我们采用了这个方法,就得到了比较好的、比较完全的宪法草案。

在座的各位和广大积极分子为什么拥护这个宪法草案呢?为什么觉得它是好的呢?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总结了经验,一条是结合了原则性和灵活性。

第一、这个宪法草案,总结了历史经验,特别是最近5年的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它总结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经验,总结了最近几年来社会改革、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政府工作的经验。这个宪法草案也总结了从清朝末年以来关于宪法问题的经验,从清末的“十九信条”起,到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到北洋军阀政府的几个宪法和宪法草案,到蒋介石反动政府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一直到蒋介石的伪宪法。这里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比如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这个约法很简单,据说起草时也很仓卒,从起草到通过只有一个月。其余的几个宪法和宪法草案,整个说来都是反动的。我们这个宪法草案,主要是总结了我国的革命经验和建设经验,同时它也是本国经验和国际经验的结合。我们的宪法是属于社会主义宪法类型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主,也参考了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宪法中好的东西。讲到宪法,资产阶级是先行的。英国也好,法国也好,美国也好,资产阶级都有过革命时期,宪法就是他们在那个时候开始搞起的。我们对资产阶级民主不能一笔抹杀,说他们的宪法在历史上没有地位。但是,现在资产阶级的宪法完全是不好的,是坏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宪法尤其是欺骗和压迫多人的我们的宪法是新的社会主义类型,不同于资产阶级类型。我们的宪法,就是比他们革命时期的宪法也进步得多。我们优越于他们。

第二、我们的宪法草案,结合了原则性和灵活性。原则基本上是两个: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我们的民主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而是人民民主,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的原则贯串在我们整个宪法中。另一个是社会主义原则。我国现在就有社会主义。宪法中规定,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原则性。要实行社会主义原则,是不是在全国范围内一天早晨一切都实行社会主义呢?这样形式上很革命,但是缺乏灵活性,就行不通,就会遭到反对,就会失败。因此,一时办不到的事,必须允许逐步去办。比如国家资本主义,是讲逐步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不是只有公私合营一种形式,而是有各种形式。一个是“逐步”,一个是“各种”。这就是逐步实行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以达到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原则,要达到这个原则就要结合灵活性。灵活性是国家资本主义,并且形式不是一种,而是“各种”,实现不是一天,而是“逐步”。这就灵活了。现在能实行的我们就写,不能实行的就不写。比如公民权利的物质保证,将来生产发展了,比现在一定扩大,但我们现在写的还是“逐步扩大”。这也是灵活性。又如统一战线,共同纲领中写了,现在宪法草案的序言中也写了。要有这么一个“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可以安定各阶层,安定民族资产阶级和各民主党派,安定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还有少数民族问题,它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共同的就适用共同的条文,特殊的就适用特殊的条文。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少数民族经济特点是什么?比如第5条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有4种,实际上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现在还有别种的所有制。现在是不是还有原始公社所有制呢?在有些少数民族中恐怕是有的。我国也还有奴隶主所有制,也还有封建主所有制。现在看来,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都不好,其实它们在历史上都曾经比原始公社制度要进步。这些制度开始时是进步的,但到后来就不行了,所以就有别的制度来代替了。宪法草案第70条规定,少数民族地区,“可以按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所有这些,都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

这个宪法草案所以得到大家拥护,大家所以说它好,就是因为有这两条:一条是正确地恰当地总结了经验,一条是正确地恰当地结合了原则性和灵活性。如果不是这样,我看大家就不会赞成,不会说它好。

这个宪法草案是完全可以实行的,是必须实行的。当然,今天它还只是草案,过几个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就是正式的宪法了。今天我们就要准备实行。通过以后,全国人民每一个人都要实行,特别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带头实行,首先在座的各位要实行。不实行就是违反宪法。

我们的宪法草案公布以后,将会得到全国人民的一致拥护,提高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用宪法这样一个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使全国人民有一条清楚的轨道,使全国人民感到有一条清楚的明确的和正确的道路可走,就可以提高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这个宪法草案公布以后,在国际上会不会发生影响,在民主阵营中,在资本主义国家中,都会发生影响。在民主阵营中,看到我们有一条清楚的明确的和正确的道路,他们会高兴的。中国人高兴,他们也高兴。资本主义国家中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如果看到了,他们也会高兴的。当然也有人不高兴,帝国主义、蒋介石都不会高兴的。你说蒋介石会不会高兴?我看不需要征求他的意见就知道他是不高兴的。我们对蒋介石很熟悉,他决不会赞成的。艾森豪威尔总统也不高兴,也要说它不好。他们会说我们这个宪法是一条清楚的明确的但是很坏的道路,是一条错路,什么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是犯了错误。他们也不赞成灵活性。他们最喜欢我们在一天早晨搞出个社会主义,搞得天下大乱,他们就高兴了。中国搞统一战线,他们也不赞成,他们希望我们搞“清一色”。我们的宪法有我们的民族特色,但也带有国际性,是民族现象,也是国际现象的一种。跟我们同样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的国家很多,人口在世界上占多数,我们有了一个革命的宪法,人民民主的宪法,有了一条清楚的明确的和正确的道路,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会有帮助的。

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我们是一个6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会主义国家,究竟需要多少时间?现在不讲死,大概是3个五年计划,即15年左右,可以打下一个基础。到那时,是不是就很伟大了呢?不一定。我看,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50年即10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像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台拖拉机都不能造。牛皮不要吹得太大,尾巴不要翘起来。当然,我不是讲,能造一辆,尾巴就可以翘一点,能造十辆,尾巴就可以翘得高一点,随着辆数的增加,尾巴就翘得更高一些。那是不行的。就是到50年后像个样子了,也要和现在一样谦虚。如果到那时候骄傲了,看人家不起了,那就不好。100年也不要骄傲。永远也不要翘尾巴。

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它是一个过渡时期的宪法。我们现在要团结全国人民,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和应当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这个宪法就是为这个目的而写的。

最后,解释一个问题。有人说,宪法草案中删掉个别条文是由于有些人特别谦虚。不能这样解释。这不是谦虚,而是因为那样写不适当,不合理,不科学。在我们这样的人民民主国家里,不应当写那样不适当的条文。不是本来应当写而因为谦虚才不写。科学没有什么谦虚不谦虚的问题。搞宪法是搞科学。我们除了科学以外,什么都不要相信,就是说,不要迷信。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死人也好,活人也好,对的就是对的,不对的就是不对的,不然就叫作迷信。要破除迷信。不论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正确的就信,不正确的就不信,不仅不信而且还要批评。这才是科学的态度。

会议通过表决的方式,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和《关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决议》。

会议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正式公布,交付全国人民讨论。

6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在全国人民中广泛地展开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社论。此后,在近3个月的时间内,总共有一亿五千多万人参加了讨论。广大人民群众热烈拥护这个宪法草案,同时提出了许多修改和补充的意见。还有人提议将这部宪法命名为“毛泽东宪法”,被毛泽东断然拒绝了。

6月18日,中共中央发布由毛泽东起草的《关于处理受刑事处分的共产党员党籍问题的规定》,内容如下:

各中央局、分局并转各省市委,中央、军委各部,政府各党组,各大军区、志愿军:

在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内,共产党的利益和国家法律和法令规定的国家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共产党员不仅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同时还要成为国家法律和法令的模范遵行者。共产党员不能有任何为国家法律和法令所不允许的行为,这种行为也就是损害党的利益、为党的纪律所不允许的。为了严肃党纪、国法,为了保持党在人民中间的崇高威信和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对于受国家刑事处分的共产党员的党籍处理问题,特作如下规定:

一、凡共产党员因违犯国法,经法院审判,确定给予刑事处分时,在判决之前,即应开除其党籍。

二、对于那些并非由于品质恶劣、有意破坏国法,但其所犯错误和罪行须受刑事处分的党员,也应开除其党籍。如果他在犯罪之前,思想和工作一贯表现好,在犯罪之后对其错误也有正确认识和深刻悔悟,在刑期满后,经过本人申请,经过上级党委审查,可准其重新入党。

三、对于某些判处2年和2年以下徒刑,且经宣告缓刑不予监禁、管制或判处其他更轻的刑罚者,可考虑不开除其党籍,但必须给予适当的党纪处分。

四、党中央、中央组织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以及各地党的组织过去对这一问题所作的规定、答复、解释等,凡与本规定有抵触者,一律作废。

五、这类案件过去已作处理者,原则上不再变动。

(本规定许可登党刊。)

1954年6月18日

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2次会议决定:增补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增补徐海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6月24日,毛泽东给堂弟毛泽荣写了一封回信,他写道:

胜五弟:

你给我的信都收到了,很高兴。江青病情略有进步,她对你的关怀,甚为感谢。孩子们都好。你们都好吗?

祝进步

毛泽东 1954年6月24日

1954年7月2日晚,毛泽东派人到北京俄语专科学校留苏预备部把王鹤滨叫到中南海。王鹤滨走进毛泽东的卧室,毛泽东正侧身躺在床上,在床头桌上的台灯下看书,见他回来了,马上合起书放在床头,从床头桌上拿起香烟、火柴,燃起了一支烟,吸了一口。王鹤滨习惯地拉过一把木质靠背椅子坐下来。毛泽东一边吸烟,一边慢慢地说:

“王医生,要出国学习啦,去多久啊?”

王鹤滨说:

“我想把基础打得扎实一些,从头学起,用上6年的时间,从大学一年级学起。”

毛泽东沉思了一下,又慢慢地说了一句:

“时间太长了!”

原来,王鹤滨在去年向毛泽东提出想到苏联留学的时候,毛泽东舍不得让他走,说:“王医生,我需要你在我这里工作啊!”当王鹤滨第3次提出请求时,他才答应了。现在,王鹤滨听到毛泽东说时间太长了,就马上改口,说:

“主席,那我就去报考研究生,时间短些,是3年。”

毛泽东仍旧显得很沉闷,慢慢地吸着烟,没有再说什么。王鹤滨要告辞了,毛泽东说:

“王医生,你去留苏预备班找一个同学。我接到她的一封信,要求见见我,她是一个革命烈士的后代,你找到她后,把她领来见我。”

说毕,他把一封信交给了王鹤滨。王鹤滨回到学校,按着写信人的姓名、班次,找到了一位女生。这位女生不是别人,正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老同学、老战友陈昌也就是陈章甫烈士的女儿陈文新。王鹤滨掏出毛泽东给他的信,亮到陈文新面前,问道:

“这是你给毛主席写的信吗?”

陈文新惊奇地瞪大了眼睛,说:

“是我写的呀!怎么到你手里去了呀?”

王鹤滨说:

“毛主席叫我通知你,明天去见他。”

陈文新闻听此言,乐不可支,又是跳,又是鼓掌,叫道:

“真好呀!真好呀!”

7月3日下午3点半,陈文新被王鹤滨带到毛泽东家里作客。她被领进一间孩子们的卧室里,那间房子里的陈设很简陋,摆着一张湖南农民家常见的木板双人床,一张旧方桌,4条长板凳。房子里有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侄子毛远新,还有叶子龙等人。一会儿,毛泽东来了,陈文新迎了上去。毛泽东握着陈文新的手,对儿女们说:

“认识她吗?1951年来过的。她是武汉大学学农业的,你们也要去学农。”

5时左右,毛泽东和他的一家人及客人,乘车到了京郊的一个旧式别墅(据王鹤滨说,这里是万寿路的新六所,毛泽东有时在周末来这里小住)。毛泽东和陈文新、王鹤滨一起,在一栋陈旧的两层楼前的树丛旁的藤椅上坐下来。毛泽东问了陈文新很多问题,像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土壤的矿物质成份,植物营养吸收和中南地区的土壤改良,还问了全国学土壤学的人数。他说:

“要增产,不研究土壤怎么行呢!应该有更多的人学农。”

陈文新对于土壤改良,很推崇苏联的草田轮作制。毛泽东说:

“不行!现在农民一个人才二三亩地,怎么轮作?饿着肚皮不吃饭?现在没有畜牧业,牧草怎么处理?”

他留陈文新和王鹤滨一起吃晚饭,饭菜比较简单,有湖南人爱吃的苦瓜炒辣椒。他指着这道菜说:

“辛苦!辛苦!”

陈文新要告别了,毛泽东招呼她说:

“来,合个影吧。”

毛泽东站在新六所住房的东侧,面朝西,对着夕照的阳光,陈文新站在毛泽东的左侧。王鹤滨怕影响摄影师侯波取景,就往旁边退了几步。毛泽东招呼说:

“王医生,你也来呀!”

王鹤滨赶紧走过去,站在毛泽东的右手旁。像照完了,毛泽东微笑着说:

“祝你们学习胜利!”

7月6日,周恩来一行趁着日内瓦会议休会的时机回到了北京。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