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

——《史记·十二本纪·秦始皇本纪》

说起秦始皇启动的大型工程,前面已经讲过长城,那么这一章就来讲讲秦始皇修建的水利工程、宫殿和陵墓吧。

我在这本书里多次提到过郑国渠。郑国是人名,姓郑,名国。郑国渠则是韩国人郑国提议修建的水利工程。

郑国主持开凿水渠时,秦始皇从蛛丝马迹得知他是韩国的细作,欲处之而后快。后来郑国承认自己是来为害秦国的细作,但同时也分析了这条水渠能给秦国带来的巨大好处。年纪尚小的秦始皇很明事理,他爽快地答应让郑国继续施工,郑国渠也因此得以顺利完工。

当时秦始皇尚未统一天下,韩国眼看秦国日益强大,倍感压力,便挖空心思要削弱秦国的国力。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一个妙计——如果秦国在大型工程上耗尽钱财,不就无力攻打邻国了吗?

于是,韩国偷偷派水工郑国混进秦国,以有助于增加耕地面积为由,向当时还是秦王的秦始皇提议兴修水利。

秦始皇当即采纳了郑国的提议。这项庞大的水利工程引渭水之北的泾水,沿着北边的群山注入东边的洛水,全程长达三百余里。[渭水,即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定西市鸟鼠山。泾水,即泾河,黄河支流渭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洛水,也称北洛河,黄河支流渭河的一级支流,为陕西最长的河流。]

有了郑国渠的滋养,原本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秦国最肥沃的土地。这样的土地在当时被称作“亩钟之田”,一“钟”等于六斛四斗,所以沿岸的土地都是每亩能产六斛四斗米的良田。

秦以富彊,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司马迁在《史记》中如此高度评价郑国渠的作用,几乎快把秦始皇统一天下这件事都归功于郑国渠了。

由此可见,对秦国来说,郑国渠可谓是无价之宝。

第九章 民怨沸腾—从不毛之地到沃野良田

扩展:北方有渭水,东边是产金的铜川,西边是产玉的蓝田,依山傍水,所以选择骊山建陵。

图片来源:清初刻本木版画集《天下名山图》

第九章 民怨沸腾—从不毛之地到沃野良田

扩展:《史记》记载,秦始皇之所以选择此处修建阿房宫是因为他听说周文王在丰建都,武王在镐建都,丰镐之间就是帝王的都城所在,于是选址在渭水南岸的上林苑中。

图片来源:《帝鉴图说》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