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生活禅时代编辑部 繁体
文|明憨法师
今天和大家说说关于受戒的一些误区。
关于受戒的一些误区
有人说,我学佛是为了快乐。受戒,有太多的约束,就没有快乐可言了,那学佛还有什么意义呢?
误区一,有人说,我工作应酬多,喝酒杀生,难以避免;工作生活中,很多情况下,不免打妄语;生意业务往来竞争激烈,是否偷盗有时不好界定,等等。因此,有种种顾虑,不敢受戒,担心受戒后犯戒而加重罪过。
误区二,有人说,我不受戒,但我按五戒的要求去做,也一样。
误区三,有人已经皈依了,受戒了,经常用戒去衡量别人,批评别人这儿不对了,那儿不对了,这么做该得什么果报了,经常吓唬别人。
……
凡此种种,反映出大家对戒的认识都不全面。
争取多受戒
在世间,做事,追求幸福,都是要付出一番努力的。信佛,皈依三宝,是为了离苦得乐,这个没错。但信佛,更要学佛,要向佛看齐,修正自己的行为,才能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什么都不想改变,还想得到想要的幸福,可能迷信的成分就多。
插图 | 锦呈
在家人学佛持戒,确实会有一些实际困难。佛制戒时,也充分考虑了在家人的实际情况,给予了很大的弹性与空间。你不敢受戒,是因为你对戒了解得并不全面。
比如说,不杀生戒, 指的是不杀人,不邪淫戒指的是不要有婚外的男女行为,不妄语戒指的是不说大妄语,即没有开悟而说自己开悟了等等。这些戒律受持并不是特别难。
当然,杀害其它众生,说恶语、挑拨语、人我是非的语言等,虽然不至于破居士戒,但你这些言行是有过失的,伤害自己,伤害别人,跟受不受戒没有关系,自己要一步一步改正。
居士五戒,并没有要求一步到位。你觉得能做到“不邪淫”,就受不邪淫戒;能做到“不说大妄语”,就受不妄语戒;能做到不饮酒,就受不饮酒戒。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受一条、两条或三条、四条戒。其他戒,觉得有困难,可以先等一等,以后可以做到了,再受。当然,大家内心要发愿,希望自己在不久的将来,能受持五戒。毕竟,受持戒律越多,功德越大,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要争取多受戒。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缘, 有人虽然受了戒,但做不到一点不犯。有犯,就及时认真忏悔,通过忏悔来弥补。
戒体给我们很强的能量
不受戒,但按五戒要求生活,这一点,需要好好分析一下。
佛陀在涅槃前为众生留下《佛遗教经》,告诉我们在佛灭度后要以戒为师,戒律在,正法就在。
皈依三宝之后,不管是受五戒,还是不受五戒,都要随分随地按照五戒来生活。但不受戒而按五戒生活,就没有纳受戒体,得不到戒体保护。
戒体有防非止恶的功能,会给我们一种很强的能量。
学佛后,我们做一些不好的事情时,内心会出现两种声音,一个是烦恼习气的声音,促使我们从恶;一个是佛法的声音,阻止我们行恶。受戒后,内心就有一个声音,“我受戒了,我发誓愿了”。这就是约束的力量,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挡恶的习气,促使我们提起正念,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
守持五戒的人,人天护法常随卫护。《佛说灌顶经》载,五戒中的每一条戒都有五位护法神护持守戒之人,圆满受持五戒就有二十五位护法神一天二十四小时昼夜护持,使持戒者万事吉祥。
正确理解受戒
以上这些道理,不仅没有受戒的人要了解,以解除自己的疑惑。已经受持五戒的人也要了解,一是加深对受戒的理解,二是维护初学佛之人的心,从积极、正面的方向来引导,鼓励大家皈依受戒,而不是用戒去吓唬他们。如果因为你理解不全面,加重了别人的担心、顾虑,不敢皈依,不敢受戒,你的过失是相当大的。
佛陀曾说,末法时期,一天守持一条清净戒律的功德,比佛陀在世时守持二百五十多条比丘戒的功德还大。
末法时期,守持戒律有一定的难度,但正因为难,守持的功德才更大。希望各位皈依三宝的佛弟子都要有勇气随份随力守持五戒。
(2020年10月明憨大和尚随缘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