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今天本来想写张乐行传,但看了下,只写他一个人的意义不太大,可能感兴趣的人也不多。
不如就写整体捻军首领群体吧。
捻军的主要首领得有五六十人,如果算上一些名气小点的得有一百多人。如果说捻首人数多,所以素质参差不齐,倒也不对。在我看来在有些方面挺“齐”的。
有些捻首很荒唐,他们仿照戏文情节,刚刚在村里坐上小朝廷,东宫、西宫、七十二妃马上都置办齐了。村与村之间相互攻伐杀戮,不胜枚举。
这篇文章会出现很多名字,为了方便区分,我就写外号了,他们的外号都比较有个性好记。有的人我会介绍一下,有的人领盒饭很早,也没啥值得一说的事迹,不必深究。
一皖北当时民风彪悍,有械斗的风气。历史上有很多记载,我从小也有所耳闻,这里不再赘述。捻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在当时,只要你家族大,又有钱,拉一帮人跟你干不是啥问题。这里顺便提一下晚清三大凝聚力——宗族、帮会和宗教。
像天地会,就是帮会。像白莲教、拜上帝教是宗教。而捻军主要靠的是宗族。
在农村,大家娶媳妇嫁闺女也不过几里、十几里地,所以就很容易形成一个庞大的宗亲集团。这种形式固然是落后的。但也要看到一点,当时大家一盘散沙,活的都不像个人样,没有啥能凝聚在一起的理由。
你跟他讲理想没用,要么就装神弄鬼,连哄带吓,要么就利用亲戚血缘关系。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当我们理清这一点之后,那么捻军首领的成份就很清楚了:大多数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像张乐行是当地大地主,兄弟分家后,一个人也分了上百亩地。张乐行还开过粮行、槽坊、杂货铺、贩卖私盐,家里有佣工、丫鬟。
张宗禹家里有一百多亩地,佃户、长工一大批。韩狼子、江老台、孙老葵等也都是地主。还有一些财主、秀才、举人,甚至进士,有的还办过团练,都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个很好理解,你穷的跟阿Q样,亲戚也看不起你,在宗亲中就没啥号召力。真正的穷人也有,穷人想混出头怎么办?一个字——狠,再找个人当靠山(朱元璋发家模式)。
比如龚德树,外号龚瞎子。他父亲早死,母亲讨饭抚养其成人。在起义之前,他就杀了2个张姓人,有人告到张乐行那里,张乐行就请他来家喝酒,来个鸿门宴。
饭桌上,张乐行拿尖刀叉肉给他,他就用嘴咬断刀尖,满嘴流血,却还高兴地说,吃得很痛快。张乐行看这个人勇敢,有意结交,就成了他的小弟,做了张乐行的军师。(这段事迹来自于1959年,涡阳当地的民间查访资料)其他像任化邦,虽然也穷,但跟随叔叔起兵,也是有靠山。
二造反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做皇帝。在雉河集会盟之后,成立大汉国,张乐行就成为大汉盟主,尹家沟为首都,雉河集为陪都。雉河集我们都知道,现在叫涡阳县。
那尹家沟在哪里?很多文献都提到这个名字,只说在涡阳县西15里,但没有说现在的地名,我在地图上也没搜到。最后只好在地图上测距离找,还真找到一个名字叫尹沟村。
一开始,我还不确定是不是这个村,但随后又查到一张村口照片,我就笑喷了,好家伙“大汉国都”。现在这牌子还立着呢,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刚刚起义,首都、陪都都出来了,不过首都是个村,陪都却是个县,只能说有点瑕疵。不少捻首都在自己的小圩寨里坐起朝廷,大肆封赏。比如刘饿狼(刘永敬),在一个集镇,建立自己的小朝廷,自称皇帝,还有东宫、西宫娘娘。
当地都流传民歌唱:顺河集,雾腾腾,饿狼赛朝廷,全胜守阙龙;东宫娘娘蔡小姐,西宫娘娘戴秀英。
刘饿狼小时候要过饭,当过小偷,为啥外号叫“饿狼”呢?历史学家到当地考察,当地老人说法各不相同,有的说:“饿狼三天不杀人就红了眼,所以叫饿狼”当地公认的刘饿狼的侄孙(81岁)说“饿狼能吃,一顿能吃二三十个馍,才叫饿狼”。
他好勇斗狠,当时“刘饿狼”的大名,无人不晓。当地流传了他的一些嗜杀传说。“饿狼杀了一个村子的人,只有跟他有亲戚的一家还剩个小孩。”(杀的原因未知,有多种说法,就不一一列举了)
1857年,因为他不愿跟太平天国合作,抢了很多钱,想回家过年(同时怕老家被清军洗劫),被龚瞎子杀害。这事跟天京事变差不多。
三另外还有个外号刘狗(刘玉渊)的在村里坐起了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强迫周围几个圩寨听他的号令,对老百姓也作威作福,霸气十足。
刘狗有个弟弟叫刘N,这个名字我就不写了,跟排泄物有关,我想是不是昨天文章被封跟这个字有关。
他们家兄弟四人,当年从山东逃荒来的,出身贫苦,穷到兄弟4人穿一条裤子(不是个形容词)。他们干过盐包搬运工,偷盐包被发现后(一说是诬陷),他聚众砸盐店,杀盐吏,揭竿而起,投靠了张乐行。
本地人都跟着他干,不干就杀,方圆一二十里都是他的范围。当地有个80多岁的老人说:“刘狗兄弟4人,驮六七十个闺女和老婆。”
其他还有老人说,“刘狗兄弟2个,一人有12个老婆。”还有人说,“刘狗、刘N有18房家眷,赶集时一个人骑一匹马。”“张寨盖有大院,挂红灯,也差不多有七十二妃。”
“当地有一个茶馆,刘狗、刘N一进茶馆,里面的人就一个个地溜走了。他对谁笑,谁就完了,拍桌子打板凳反而没事。有一次,刘狗在茶馆喝茶,有个人溅了他一点水,他就把那人绑起来,用开水活活烫死。
有一次,刘狗路过邓竹园,一个妇女在地里摘棉花,抬头看看他。刘狗说,你看我啥事?就叫手下人把她杀了。赶义门集的人,过了晌午,就不敢在集上留了,就怕碰到刘狗。”
当然,当地对刘N的传说也不全是坏的,也有好的传说,比如:“刘N儿子娶媳妇,闹洞房闹得很厉害,刘N去看了,笑笑也就算了,并没有杀人。”可见说他一笑就杀人,也许是夸张了。刘狗于1863年,被僧格林沁部下杀害。
以上这些出自当地的老人的口碑,资料来源于《捻军资料补集》,我没找到这本书的全本,不知道这个采访于何时。民间传说细节不一定对,但大方向可以做个参考,尤其是善恶评价,往往不会偏差太远。
四捻首们在圩寨里坐起朝廷后,是不是要跟大清平起平坐,以推翻满清为目标了呢?其实并没有,很多时间里都是捻军内部互相残杀。比如,张乐行兄弟俩杀了侯家不少人,侯家也是捻首。
西捻军的老大叫张宗禹,他爹外号“老阎王”,他外号“小阎王”,听名字就知道是个狠人。捻军内部山头林立,不仅相互仇杀,相互讨伐,其他还有很多,比如抢地盘,抢粮食也都是常有的事。
除了相互杀戮,还有多次叛变。比如苗沛霖、李昭寿,这俩是叛变的老油条,一个害死陈玉成,一个害惨李秀成,就不多说了。
张乐行两次接受清军招抚,调转枪头攻打捻军。张龙、李蕴泰、韩秀峰甚至组织大家开会叛变。结果清军一来看,发现遍地都插着清军旗帜,可以说是比谁投降快了。
像有的人叛变个三五次,都不叫事。1863年,张乐行最后大决战时,有的整旗首领一起叛变。这种叛变跟之前他的杀戮也有关系。
注意,本文列举了一些捻军首领,但并不代表捻军首领的全部素质。所以也不能算是对捻军的总体评价。比如赖文光这个人还是非常不错的。
捻军史出现了很多没有必要的背叛和杀戮,不知道你看后作何感想。昨天看到一个说法是,杀戮者相信通过杀戮能战胜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