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生平简介

赵嘏,字承祐,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会昌进士。官渭南尉 。痒七律,笔法清圆熟练,时有警句, 有《渭南集》。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者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

空戴南冠学楚囚。

赵嘏诗鉴赏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 ,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 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颔联写仰观 。“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 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迷住,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 ,觅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 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是在慨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哟,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如此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杜牧如此激赏 ,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 :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 ,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愁容满面。紫菊半开,红莲凋零 ,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 ;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枯荷,追忆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 、好景无常的伤感 ;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 ,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 的陶靖节 ,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 “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景 , 无不触发着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 ;末联则抒写胸怀, 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 : 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 ;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 学楚囚 ”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 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 ,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果合起来, 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平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 ,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 ,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 ;加之以黎明凄清气氛的渲染 ,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寒 塘

赵嘏

晓发梳临水,

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

一雁度南楼。

赵嘏诗鉴赏

《古今词话 》引毛先舒论作词云 :“意欲层深,语欲浑成”,“大抵意层深者语便刻画,语浑成者意便肤浅,两难兼也 。”这话对于近体诗也适用。此首一 作司空曙诗。取句中二字为题,实写客中秋思。常见题材写来易落旧套,须看它运用逐层深入的手法,写得别致 。初读此诗却只觉写客子对塘闻雁思乡而已, 并不见 “层深 ”。大抵作者如蚕吐丝(诗),只任自然;而说诗者须剥茧抽丝(思),层次自见。

前二句谓早起临水梳发,因此(“坐”)在塘边看到寒秋景色。但如此道来,便无深意。这里两句句法倒装,则至少包含三层意思:一是点出时序,深秋是容易触动离情的季节,与后文“乡心”关合;二是暗示羁旅困顿,到塘边梳洗,以水为镜;三是由句式倒装形成“梳发见秋”意,令人联想到“羞将白发照渌水 ”、“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的名句,这就暗指非但岁华将暮,而人生也进入迟暮。

上言秋暮人老境困,三句更加一层,点出身在客中。而“乡心”字面又由次句“见秋”引出,故自然而不见有意加“码”。客子心中蕴积的愁情 ,因秋一 触即发 ,化作无边乡愁 。“ 无限”二字,颇有分量, 决非肤浅之辞。乡愁已自如许,然而末句还要更加一“码”:“一雁度南楼 ”。初看是写景,意关“见秋”, 言外有“ 雁归人未归”意 。写人在难堪时又添新的激 ,是绝句常用的加倍手法。韦应物《 闻雁 》云: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就相当于此诗末二句的意境。“归思后说闻雁, 其情自深 。一倒转说 ,则近人能之矣 。”(《唐诗别 裁》)“一雁”的“一”字,极可人意,表达出清冷孤独的意境,如写“群雁”便乏味了。前三句多用齿舌声:“晓”、“梳”、“水”、“见秋”、“乡心”、“限”,读来和谐且有切切自语之感,有助表现凄楚心情,末句则不复用之,更觉调响惊心。此诗末句脍炙人口,宋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 ,更细雨,时飘洒”(陈允平 《塞垣春》),即由此句化出。

此诗兼层深与浑成 , 主要还是作者生活感受深切,又工吟咏 ,“初非措意,直如化工生物,笋未生 而苞节已具,非寸寸为之也 。若先措意 ,便刻画愈深,愈堕恶境矣。”(毛先舒)此理又不可不知。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