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辑录 繁体
生平简介
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东南 )人 。是诗人韦应物的后代 。早年屡试不 第,直到乾宁元年(894)年近六十方考取进士,任校书郎 。李询为两川宣瑜和协使 ,召为判官 ,奉使入 蜀,归朝后升任左补阙 。天复元年(901),入蜀为王建掌书记,自此终身仕蜀。天祐四年(907)劝王建称帝,为左散骑常侍 ,判中书门下事,定开国制度。官 终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工诗 ,多以伤时 、感旧、离 情、怀古为主题,其律诗 ,圆稳整赡,音调浏亮,绝 句情致深婉,包蕴丰厚,发人深思;尤工词 ,与温庭 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其词多写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上层社会之冶游 享乐生活及离情别 绪,善用白描手法,词风清丽。《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卷,录诗三百一十六首 。另有《浣花词》辑本,存词 五十五首。
金 陵 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
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
老木寒云满故城。
韦庄诗鉴赏
金陵(今江苏南京)是一个易于激发诗人画家灵感的地方 ,它不仅有险峻的地理和美丽的自然风光, 而且具有丰富的历史内蕴,一连续有六个短期的王朝建都于此。因此咏史怀古是到达此地的文人墨客不可少的节目。在中原饱受战争动乱之苦的韦庄四十八岁到五十二岁间两次到金陵,可能在这时他看到六幅描绘金陵史事的图画,它触发着诗人,他感昔伤今,而写下了这首诗。
“谁谓”二句是有针对性。在韦庄之前那位曾写过“ 日边红杏倚云栽 ”名句的高蟾有《金陵晚望》。
其中写道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 间无限丹青手 ,一片伤心画不成”。高氏在金陵处处 感到一片衰败景象,而他却没有看到表现六朝衰亡的图画 !因此 ,所谓“画不成”是带有激愤情绪的反语。韦庄也并非不懂。他只是以此作为缘由,揭示所谓“画不成”的原因的底 。“画人”们内心只注意迎 合“ 世人”喜欢粉饰太平的庸俗心理 ,因此才不去揭示六朝的“伤心事”。看来,“瞒”和“骗”是中国文艺家的痼疾,它历史悠久,为世人所欢迎。六朝偏安江左,内战、外战不断,有什么可炫耀的。可是六朝给后人留的印象却是富贵气十足的“六朝金粉”或带有飘逸色彩的“六朝烟水 ”,而诗人从自己亲身的 经历出发 , 他在金陵所感受到的是历史的沉重的一幕 。他看到的《金陵图》恰恰和他的感受是一致的, 因此对其他“画人”的批评,正是对《金陵图》作者的褒美。
那么《金陵图》表现的是什么呢?“君看”句指出它是六幅描述“ 南朝事 ”的组画 ,(可能一朝一画),但画中具体内容如何呢 ?诗人没有直言,只用 极空灵的一句“老木寒云满故城”结尾。读者不要以为这“六幅”图画都画的“老木寒云 ”,此句只是用 “老木 ”、“寒云 ”、“故城”三个意象来暗示《金陵图》中所表现的六朝,不是繁华兴盛、也不是超凡脱俗,而是它的萧瑟、凄凉、窒息和衰败。从六朝的历史教训 ,诗人必然想到现实 ,北方已经战争践踏成“赤里千地”,而且战火仍在燃烧。南方也充斥了腐 朽与衰败 ,唐王朝大约已走到了历史的末路。这一点,诗人已经朦胧地感受到了。
题画诗虽然产生于六朝 ,但到唐代才繁盛起来, 大多题画诗都要细致描绘画中景物 ,然后抒情叙事。 而此诗以议论为主,通过议论以状写诗人的忧惧之情和无限的伤感,对于画的内容却只以暗示和象征手法一笔带过,将画中的空白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诗鉴赏
台城位于今南京市玄武湖畔,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江南东路建康府 ”条下载 :“台城一曰苑城,即古建康宫城也,本为吴后苑城,晋成帝咸和五年(330)作新宫于此,其城唐末尚存”。那么,从它始成到荒圯的数百年间,饱经时代风雨涤荡,富有兴废存亡的特定象征意义,本身就包含着异常复杂丰厚的历史内容,所以往往触引起诗人深刻的沧桑世事之叹,对于生当季世 、胸怀沉重亡国忧虑的韦庄来说,亦是如此。
不过,诗的首联并未即此挥发直言,专注在“台城 ”本身措意 ,而是转向一个较宏阔的地理人文环境,通过自然景色的映托导引,再进一层锲入到主观感受意识之中 。金陵地处江南,“霏霏”正是状写其 多雨而细密如丝的气候特征,芳草弥蔓,绿遍江岸无远不达,一个“齐”字既是形容它又点明季节,这里暗含了南朝梁·丘迟《 与陈伯之书》“江南三月,暮 春草长”的意思。总之 ,“江”、“雨”、“草”三者交 衬共融,构筑出一派迷蒙清幽、如烟似雾的境界,构建起某种客观物象与心绪的对应,其间至少有两方面的意味。金陵于六朝时称建业、建康,作为它们的都城,一直为宫廷所在地和皇公贵戚的活动中心,歌舞饮宴,竞相奢靡,可谓繁盛至极,但这里也是权力角逐的之地 ,三百余年间战乱频繁,孙吴、东晋、宋、 齐、梁、陈六个王朝迭番更代,犹如走马灯一般,教人顿生目不暇接之感,直觉兴衰遽变,短暂的豪华亦难以持作凭依。此其一,紧扣金陵旧都的社会历史价值意义去顾忆推想,侧重在人文内容;而其二则是江南春雨朦胧,细草凄迷的气氛环境所形成的轻柔婉曼景调 ,这属于金陵固有节候地域呈现着的自然风貌, 它们相互熏染滋润,暗暗逗出一个“梦”字。倘再作深层探究,“ 六朝”治乱盛亡的往事早已付诸浩浩江 流,无从踪迹了,而“江雨”“江草”却是年年如此,当下映入眼帘的,又是烟笼雾罩般的暮春景色,抚今追昔,自然人事对照,怎能不满怀惆怅迷惘,顿觉一切如梦里境像呢?况且韦庄出身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郊 )的世家大族 ,远祖韦待价曾为武则天朝宰相,四世祖是著名诗人韦应物 ,他自己却逢辰不偶, 半世落拓,大唐帝国也濒临灭亡,难道就要再蹈“六朝”覆辙吗?此际置身这雨丝迷雾,草光织烟的故都三月 ,更是似幻如真,直感恍惚“如梦”。正当潜沉 到现实忧虑和历史反思的纷纭意绪中,留连踟蹰,忽地耳旁传来数声鸟啼,陡然惹起新的慨叹:鸟儿不解世事无常、治乱代变的严重,只依时序自在啼鸣,却让多情的人何以为堪?“空”字写出了因鸟声触发的感叹。
如果说前两句以总体观照的笔墨,描摹金陵的景光风物,而情隐景中 ,只凭“梦”字轻轻透露消息; 那么,后联则将目光回转到“台城”,正面点明题旨,并选择“柳”为高度凝聚的媒介形象,即景抒情,藉情统驭景,呈现了浓厚的主观指向。就像京城是全国中枢似的,台城也是金陵的中枢,皇宫和台省(中央政府)都在这里,六代倾覆的最后一幕往往于此处结束,如陈后主得悉隋军已陷城,仓惶间遂同宠妃张丽华投入景阳井藏避,然终为隋将韩擒虎抓获,据《南畿志》:“景阳井在台城内。..旧传栏有石脉,以帛拭之作胭脂痕 ,一名辱井”。类似的兴亡悲剧念之惊 心动魄 ,凭吊颓圯残败的前朝遗迹 ,最令人感怀不已。生出不胜今昔之慨,然而,堆烟叠雾的杨柳却容颜未改,春来依旧绿遍十里长堤,一如台城豪华鼎盛时,所以说它“无情 ”。这里面也应有两层原因,一 是杨柳笼烟千古如斯,比照了六朝风流的短暂,俯仰间早归于衰歇消散 ;一是尽管阅尽历史的沧桑变幻, 昔时的绮窗朱颜皆化作今日的满目荒凉,但仍然有绿绕长堤、十里飘扬,故说它“最是无情”。其实 ,堤 柳本就无知 ,亦不予人事 ,由于韦庄从 “ 六朝如梦”的感受里联想到严峻的现实危机,悲悼大唐帝国的江河日下,灭亡之势已不可回,面对烟柳的生机勃勃、逢春必发景象,排遣无计中,才托辞他向,归于“台城柳”的“无情”吧。
与韦庄同时代的张乔,也有一首以“台城”为题的诗:“宫殿馀基长草花,景阳宫树噪村鸦 。云屯雉 堞依然在,空绕渔樵四五家”。主旨亦不脱咏怀古迹、凭吊兴衰之类,但吟叹之下,总觉得情浅韵薄,过于泛滥而缺乏深沉切实的自我感受。韦庄这首诗就不然了,在空间场景的观照中,依次推出江雨、江草、啼鸟、烟柳、长堤,使之有机地汇合成一个富于地域季节特征的客观整体 ,然后再凭“ 梦 ”、“ 空”、“无情”、“依旧”等字的导引,便阑入包纳古今的时间内容,于是情景交融,表层自然物象和深层人事意义相共依托 , 从而拥载了强烈的主观情绪色彩与取向意识,那贯注全篇的,则是沉重的现实忧虑和人生失落感。当然,这一切都藉虚处盘旋,寄寓隐在梦幻般迷蒙空灵的境界里,因之宛曲多味,神韵独高,直追盛唐王昌龄、李白诸家,只是那种深重的伤感气氛为时代的独特产物,迥异于前人的清明飘逸。
忆 昔
韦庄
昔年曾向五陵游,
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
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
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
夕阳唯见水东流!
韦庄诗鉴赏
韦庄本来住在长安附近,后来移居虢州。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时,他正来京城应试,目击这座古都的兴替盛衰,抚今伤昔,写下了这首“感慨遥深,婉而多讽”的七律。“感慨遥深”指其思想感情,“婉而多讽”言其风韵情调。
此诗艺术上主要有两点特色:
一是用典使事,使诗意委婉深曲。首句“五陵”,是长安城外唐代贵族聚居之地,诗中“五陵”不单指长安,也泛指当时贵族社会。次句的《子夜歌》是乐府古曲,歌词多写男女四时行乐之情,诗人以此讽刺豪门贵族一年四季追欢逐乐、笙歌达旦的奢侈生活。
分明讽其沉溺声色,却用“月满楼”为衬景,把讽意深藏在溶溶月色中,不露声色。三句“银烛树前长似昼 ”,取邢邵“夕宴银为烛”诗意,写王公豪富之家 酒食征逐,昼夜不分 ,也是意存鞭挞,而赋色清丽, 辞意似依违于美刺之间 。四句“ 露桃花里不知秋”,语出王昌龄《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借龙标诗语,笔锋暗指宫庭 ,斥责其沉迷酒色以至春秋不辨,一样辞旨微婉 ,蕴藉不吐 。第三联“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于对仗工绝之外,尤见使事 之巧,极尽委婉深曲之能事 。“西园公子”指魏文帝 曹丕及其弟曹植等,至于“无忌 ”,却是战国时代魏 国公子信陵君的名号。韦庄巧妙地把曹魏之“魏”与战国七雄之“魏”牵合在一起,由此引出“无忌”二字。但又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待,仅取其“无所忌惮”之意。
这句诗的实际意思是谴斥王孙公子肆无忌惮。诗人把这层真意寄托在两个历史人物的名号中。由于曹丕和信陵君都是历史上值得称道的风流人物,因此读起来倒象对那些王孙公子放荡不羁的行为津津乐道 , 而容易忽视其微讽的深意。下联“莫愁”同此手法 , 用传说中一位美丽歌女的名字,慨叹浮华女子不解国事蜩螗,深寓“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沉痛。由于巧妙地使事用典,全诗但见花月管弦,裘马脂粉,真意反而朦胧,如雾里看花,隐约缥缈,不见色相。感叹之诗意藉婉而多讽的风调而显得更为深沉,更加耐人寻味。
二是借助于双关、象征、暗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错综运用,传出弦外之音和味外之味。“子夜歌”是 乐府古调名,也含有“半夜笙歌”的微意,语意双关。“银烛树前”则暗示贵族生活的豪华奢侈。“露桃花里”象征红袖青螺:“不知秋”又用双关手法,含 有不知末日将临的深意。“无忌”“莫愁”,均取双关。
“俱是梦”的“梦”字 ,绾上三联 ,既感慨往昔繁华,如梦如烟 ;又有双关“醉生梦死”之意 。结句“夕阳唯见水东流”,从修辞角度看,“夕阳”象征唐末国运已是日薄西山 ,“水东流”象征唐王朝崩溃的 大势如碧水东去,颓波难挽;从诗的色彩看,只见残阳惨淡,照着滔滔逝水,暮色苍茫中,万物萧瑟。此一结句,令人无限怆怀,顿生纸墨。有此一结句,就使诗情更为饱满、凄楚。水流无已,此恨绵绵,都包含在这七个字中 ,这正是全诗结穴之处。 全诗以“昔年 ”领起 ,前六句紧扣题旨“忆”字,描绘昔日繁华景象。末联一跌,顿起波澜,发为变徵之音,结出无限感慨。由于前六句色彩秾丽,人们很容易产生错觉:似乎韦庄是在回味、留恋乱前长安贵族豪右那种灯红酒绿的生活。其实,韦庄出身于早已破落的大族之家,那时他是没有资格进入诗中描绘的那种上流社会的 。 诗中隐含着对统治者醉生梦死 竞逐奢靡的批判 ,抒发了他对社稷倾危的感喟。
只是由于用语华艳 , 给全诗蒙上了一层粉红色的轻纱,使人乍读之难察幽隐,细品之却有深意。这种曲曲传情、意在言外的构思,形成了“婉而多讽”的风韵情调。以华绮侧艳之辞,寄感慨遥深之志,是晚唐诗风的特征之一 。韦庄这首诗 ,正体现了这一艺术特征。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韦庄
扶桑已在渺茫中,
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
韦庄诗鉴赏
晚唐时期,日本因唐朝国内动乱,于文宗开成三年(838)停止派出遣唐使 。原先随遣唐使舶来华学 佛求经的请益僧和学问僧,此后便改乘商船往来。唐朝的商船船身小,行驶轻捷,船主又积累了丰富的气象知识和航海经验,往返中国与日本一般只需三昼夜至六七昼夜,而且极少遇难。这导致日唐之间交通甚繁,日本僧人的入唐比在遣唐使时代更加容易。敬龙便是这些僧人中的一个。他学成归国时,韦庄为他写诗送别。
全诗只在“送归”上落笔,体现了对异国友人的关怀与惜别之情。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说敬龙 此番归国 ,行程渺远 ,里程不易概指 。虽然《 梁书·扶桑国传 》说过“ 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后来代称日本,若写诗也是这样指,便缺少意趣。诗人采用“扶桑”这个名字,其意则指古代神话传说东方“日所出处”的神木扶桑,其边境已渺茫难寻;这还不够,下面继续着说敬龙的家乡还在扶桑的东头再东头 。说“扶桑”似有边际,“东更东”则没有了边 际 ;不能定指 ,则其“远”的意味更可寻思。首句“已在”是给次句奠基,次句“更在”才是意之所注处。说“扶桑”已暗藏“东”字,又加上“东更东”,再三叠用两明一暗的“东”字,把敬龙的家乡所在地写得那样远不可即,又神秘,又令人向往。那边毕竟是朋友的家乡 ,而且他正要扬帆归去 ,为此送行赠诗,不便作留难意、惜别情、愁苦语,把这些意思藏在诗句的背后,于是下文转入祝友人行程一帆风顺的话头。
“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 。”船行大海中,最怕狂风暴雨,大雾迷航。过去遣唐使乘坐的大船,常因风暴在海上漂流,甚至失事;能够到达的也常要在数十日或者数月的艰苦航程之后。这些往事传闻,韦庄是心知的,所以就此起意,祝朋友此行一帆风顺。用一个“到”字 ,先祝他平安抵达家乡; “明月”示晴,排除雾雨;“帆风”谓顺,勿起狂飙,——行程中不生灾障 。“谁”字先垫出“与师共到”之人,由下句的朗月、顺风再为挑明,并使“风”、“月”得“谁”字而人格化了。“共”字,一方面捏合“风”、“月”与“师”三者 ,连同“船”在一起, 道出海行中美妙之景 、舒畅之情 ;另一方面,又结合“到”字,说“共到”,使顺风朗月的好景贯彻全 程,陪同直抵家乡。两句十四个字,浑然一体,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与真挚的友情,颇有诗意。
诗人美好的祝愿,也并非仅仅由于主观愿望,故作安慰语。它是有客观事实作基础的,这就是晚唐时日本与中国之间 , 海上航行相对地便利与安全的事实。它进入了诗人心底,写出来自然而然就是这样的诗句。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
满耳笙歌满眼花,
满楼珠翠胜吴娃。
因知海上神仙窟,
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
舞衣晴曳碧天霞。
却愁宴罢青娥散,
扬子江头月半斜。
韦庄诗鉴赏
诗题中的金陵,指润州,即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唐人喜称镇江为丹徒或金陵。如李德裕曾出任浙西观察使( 治所润州 ),其《鼓吹赋·序》云:
“ 余往岁剖符金陵 。”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 。中堂, 大厅。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 ,有感而发。 起二句连用三个“满”字,笔酣意切。满耳的笙箫吹奏,满眼的花容月貌,满楼的红粉佳丽,佩戴着炫目的珠宝翡翠,真比吴娃还美,若非仙宫似的富贵人家,哪能如此。颔联“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正以此意承接首联歌舞喧阗、花团锦簇的 豪华场面。可诗人匠心独运,以倒说出之,倍觉语新意奇。本来神话中的仙境 ,人间再美也是比不上的。 而诗人却反过来说,即使“海上神仙窟”,也只能象这样的“人间富贵家 ”。淡淡一语,衬托出周宝府中 惊人的豪侈奢。沈德潜评此诗时说 :“只是说人间富 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
颈联“攒”、“曳”二字丝丝入扣。雕饰精致的门庭,灯烛辉煌 ,像是红烛夜市一般。歌女们翩翩起舞,彩衣像牵曳着碧空云霞。轻歌曼舞,轻盈摇曳之姿毕现。“夜攒”益显其满堂灯火,“晴曳”更衬出锦绣华灿 。“夜”和“晴”又把周宝夜以继日、沉溺于 歌舞声色之中的场面写了出来。
诗吟至此,已把争妍斗艳、溢彩流光的相府夜宴写到绝顶了 ,收笔几乎难以为继。而诗人别具心裁, 毫锋陡然转到了宴会场外的静夜遥天 :“却愁宴罢青 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一个“愁”字 ,道出了清 醒的诗人并未被迷人的声色所迷惑,而是别抱深沉的情怀。酒阑人散 ,月已半斜 ,徘徊扬子江头,西望长安 ,北顾中原,兵戈天地,山河残破,人何以堪! 伤时 ,怀乡 ,忧国,忧民,尽在一个“愁”字中包蕴了。
“月半斜”之“半”,既是实景,又寓微言 。这 时黄巢起义军纵横驰骋大半个中国 , 地方藩镇如李克用等也拥兵叛唐,僖宗迭次出逃 , 唐王朝摇摇欲坠。只有东南半壁暂得喘息 , 然而握有重兵的周宝却整日沉溺酒色 。这样一个局面 ,岂不正是残月将落,良宵几何!
全诗用四分之三的篇幅重笔浓墨写尽阀阅之家穷奢极欲、歌舞夜宴的富贵气象,而主旨却在尾联,诗眼又浓重地点在一个“愁”字上。一“愁”三“满”,首尾相应,产生强烈的对比作用 。三“满”正是为了衬托出深“愁”。“愁 ”,是这首诗贯前彻后的中心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