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生平简介

章碣 ,原籍桐庐(今浙江桐庐县),后迁居钱塘 (今浙江杭州市)。咸通末(87 4),以诗著名,然累试不第。后竟流落不知所终。

由于生活坎坷,章碣诗中富有批判锋芒。乾符四年(877),礼部侍郎高湘典贡举,擢其所知者邵安石为进士,碣又落第,便愤而作《东都望幸》诗,借写宫怨以刺唐末科举中的徇私舞弊。又曾对当时社会发出愤怒的指责 :“ 尘土十分归举子 ,乾坤大半属偷 儿”(《癸卯岁毗 陵登高会中贻同志》)。 诗工七律,并自创变体,为时人所效法。方干称赞其诗为 :“ 织锦虽云用旧机 ,抽梭起样更新奇。” (《赠进士章碣》)。《全唐诗》录其诗二十六首,编为一卷。

焚 书 坑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诗鉴赏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统一中国的“ 千古一帝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功绩。但是,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 ,在建功立业的同时 ,特别是在兼并六国后 ,他也曾犯过严重错误 。他的焚书坑儒,就是其一。

实行愚民政策和文化专制主义 ,可以闭塞言路, 但要熄灭人民心中的怨愤之火,却是办不到的。正像元代诗人萧立之所说 :“龙虎有云终王汉,诗书余火 竟烧秦 !”焚书者终自焚,这就是历史对实行文化专 制主义者的无情嘲弄!章碣的这首《焚书坑》所展示的,就是这一客观规律。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二句,是说随着秦始皇焚书浓烟的消失,他的帝业也同时化为乌有,秦地关河之险虽然可用作据守屏障,但失去民心 ,咸阳都城也就无险可据了 。秦始皇点燃“竹帛烟”,焚书坑儒 ,旨在永保万代帝业 。“帝业虚”三字 ,写出了其事与愿违的可悲下场 。“关河”二字,极言秦王朝据地利之险 ,“空锁”二字则暗示了“地 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是说焚书不久关东地区就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最可笑的是,刘邦、项羽这些农民起义领袖原来都不是读书人 。“坑灰未冷”四字表示农民起义距焚书坑儒时 间之短瞬 ,“乱”字则写出了秦始皇实行愚民政策的 严重后果和农民起义群雄四起的壮阔画面 。“原来” 二字富于幽默感,说明人民揭竿于草莽之中实出秦始皇的意料之外,农民起义的爆发同“竹帛”诗书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读书,当然能够使人明智;但不让人们读书,实行愚民政策,高压统治,实际上却起到了反作用,它终于激发起百姓不可遏止的愤怒和反抗。

这就深刻地揭示出实行愚民政策者最愚蠢,说明广大人民是不可愚弄的,他们具有翻天覆地的回天神力。

这首诗寓意含蓄而深刻,它通篇都充满了对封建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的讥刺,但却毫不外露。首句通过秦始皇事与愿违的鲜明对比,从心理与现实对照的角度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统治者“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嘲笑之情;次句是从“地利不如人和 ”的角度抨击了焚书坑儒是失却民心的昏愦之举; 第三句主要从时间的角度突现焚书坑儒恶果来势之迅猛 ;第四句则是从反秦义军参加者并非书生的角度, 进一步说明焚书坑儒、实行封建文化专制实乃误国之策。这样,紧紧环绕着焚书坑中的灰烬,层层镂刻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主、客观的极度矛盾,从而显示出其昏庸可笑的一相,收到讥刺的最佳艺术效果。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