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作品简介】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由岑参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边塞诗虽题为送行,却重在西征。希望对方扫清边尘,立功异域。诗起首六句先写战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接仗,然后写奇寒与牺牲。讴歌将士抗敌奋不顾身。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凯旋,以颂扬作结。全诗一张一弛,抑扬顿挫,结构严谨。有描写,有烘托,有想象,有夸张,手法多样。情韵灵活,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岑参可称当时写边塞诗的第一人。他的这类新鲜而具有异国情调的诗歌在开元、天宝年间曾风光了一阵,甚至形成了一个流派。他写出的“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原文】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作者: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①,轮台城北旄头落②。

  羽书昨夜过渠黎③,单于已在金山西④。

  戍楼西望烟尘黑⑤,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⑥,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⑦。

  虏塞兵气连云屯⑧,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⑨,沙口石冻马蹄脱⑩。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注解】

  ①角:军中的号角。

  ②旄(máo)头: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昂星。古人认为它主胡人兴衰。旄头落:为胡人失败之兆。

  ③羽书:即羽檄,军中的紧急文书,上插羽毛,以表示加急。渠黎: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尉犁县。

  ④单(chán)于:汉代匈奴君长的称号。

  ⑤戍楼:军队驻防的城楼。戍:驻防,防守。

  ⑥上将:即大将,指封常清。旄:旄节,古代君王赐给大臣用以标明身份的凭证。

  ⑦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⑧虏塞:敌国的军事要塞。兵气:战斗的气氛。

  ⑨剑河:地名,在今新疆境内。

  ⑩沙口:位置不详。亚相:指御史大夫封常清。在汉代御史大夫位置仅次于宰相,故称亚相。勤王:勤劳王事,为国效力。

  【韵译】

  轮台城头夜里吹起了阵阵号角,轮台城北预兆胡人的昴星坠落。

  紧急的军书昨夜飞速送过渠黎,报告单于的骑兵已到了金山西。

  从岗楼上西望只看见烟尘弥漫,汉家的军马屯驻在轮台的城北。

  封将军拥旌节衔亲自出去西征,凌晨吹号集合了大军威武前进。

  四方的战鼓雷动宛如雪海汹涌,三军的喊声轰鸣象是阴山震动。

  敌营上空的乌云屯集气氛阴沉,战场上的尸骨与草根纠缠不清。

  剑河风急吹得阴云布满了天空,沙口石冻快把虎马的铁蹄冻脱。

  封亚相为了王事勤劳含辛茹苦,发誓报答君主平定边境的烟尘。

  自古来英雄名垂青史谁人不见?而今可见封将军功名胜过古人。

  【评析】

  这首七古与《走马川行》系同一时期、为同一事、赠同一人之作。但《走马川行》未写战斗,而是通过将士顶风冒雪的夜行军情景烘托必胜之势;此诗则直写战阵之事,具体手法与前诗也有所不同。此诗可分四层。

  起首六句写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虽是制造气氛,却与《走马川行》从自然环境落笔不同。那里是飞沙走石,暗示将有一场激战;而这里却直接从战阵入手: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暗示部队已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据《史记。天官书》:“昴为髦头(旄头),胡星也”,古人认为旄头跳跃主胡兵大起,而“旄头落”则主胡兵覆灭。“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连用“轮台城”三字开头,造成连贯的语势,烘托出围绕此城的战时气氛。把“夜吹角”与“旄头落”两种现象联系起来,既能表达一种敌忾的意味,又象征唐军之必胜。气氛酝足,然后倒插一笔:“羽书昨夜过渠黎(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单于已在金山(阿尔泰山)西”,交待出局势紧张的原因在于胡兵入寇。果因倒置的手法,使开篇奇突警湛。“单于已在金山西”与“汉兵屯在轮台北”,以相同句式,两个“在”字,写出两军对垒之势。敌对双方如此逼近,以至“戍楼西望烟尘黑”,写出一种濒临激战的静默。局势之紧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

  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手法上与《走马川行》写夜行军大不一样,那里是衔枚急走,不闻人声,极力描写自然;而这里极力渲染吹笛伐鼓,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突出军队的声威。开篇是那样奇突,而写出师是如此从容、镇定,一张一弛,气势益显。作者写自然好写大风大雪、极寒酷热,而这里写军事也是同一作风,将是拥旄(节旄,军权之象征)之“上将”,三军则写作“大军”,士卒呐喊是“大呼”。总之,“其所表现的人物事实都是最伟大、最雄壮的、最愉快的,好象一百二十面鼓,七十面金钲合奏的鼓吹曲一样,十分震动人的耳鼓。和那丝竹一般细碎而悲哀的诗人正相反对。”(徐嘉瑞《岑参》)于是军队的声威超于自然之上,仿佛冰冻的雪海亦为之汹涌,巍巍阴山亦为之摇撼,这出神入化之笔表现出一种所向无敌的气概。

  “三军大呼阴山动”,似乎胡兵亦将败如山倒。殊不知下面四句中,作者拗折一笔,战斗并非势如破竹,而斗争异常艰苦。“虏塞兵气连云屯”,极言对方军队集结之多。诗人借对方兵力强大以突出己方兵力的更为强大,这种以强衬强的手法极妙。“战场白骨缠草根”,借战场气氛之惨淡暗示战斗必有重大伤亡。以下两句又极写气候之奇寒。“剑河”、“沙口”这些地名有泛指意味,地名本身亦似带杀气;写风曰“急”,写雪片曰“阔”,均突出了边地气候之特征;而“石冻马蹄脱”一语尤奇:石头本硬,“石冻”则更硬,竟能使马蹄脱落,则战争之艰苦就不言而喻了。作者写奇寒与牺牲,似是渲染战争之恐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作为一个意志坚忍、喜好宏伟壮烈事物的诗人,如此淋漓兴会地写战场的严寒与危苦,是在直面正视和欣赏一种悲壮画面,他这样写,正是歌颂将士之奋不顾身。他越是写危险与痛苦,便“越发得意,好象吃辣子的人,越辣的眼泪出,更越发快活。”(徐嘉瑞《岑参》)下一层中说到“甘苦辛”,亦应有他自身体验在内。

  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奏凯,以颂扬作结。封常清于天宝十三载以节度使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在汉时位次宰相,故诗中美称为“亚相”。“誓将报主静边尘”,虽只写“誓”,但通过前面两层对战争的正面叙写与侧面烘托,已经有力地暗示出此战必胜的结局。末二句预祝之词,说“谁不见”,意味着古人之功名书在简策,万口流传,早觉不新鲜了,数风流人物,则当看今朝。“今见功名胜古人”,朴质无华而掷地有声,遥应篇首而足以振起全篇。上一层写战斗艰苦而此处写战胜之荣耀,一抑一扬,跌宕生姿。前此皆两句转韵,节奏较促,此四句却一韵流转而下,恰有奏捷的轻松愉快之感。在别的诗人看来,一面是“战场白骨缠草根”而一面是“今见功名胜古人”,不免生出“一将功成万骨枯”一类感慨,盖其同情在于弱者一面。而作为盛唐时代浪漫诗风的重要代表作家的岑参,无疑更喜欢强者,喜欢塑造“超人”的形象。读者从“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所感到的,不正如此么?

  全诗四层写来一张一弛,顿挫抑扬,结构紧凑,音情配合极好。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又运用象征、想象和夸张等手法,特别是渲染大军声威,造成极宏伟壮阔的画面,使全诗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就此而言,又与《走马川行》并无二致。

  “战场白骨缠草根”,白骨缠草、尸横遍野的战场,令人胆战心惊。但这就是战争!诗人对此没有丝毫的怯懦之态,不作凄苦之语,确是战场送别之作的本色。

  这首诗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于同一时期,都是送别封常清西征之作,也都是岑参写边地战争的诗。诗中,作者极力颂扬了封常清率师西征,“报主静边尘”的巨大勋绩,认为他的战功胜过了古人,应该彪炳青史,流芳百世。诗的开头两句,并不是说胡人已兵临城下,轮台告急了,而是说,只要汉唐军在轮台城头把战斗的号角吹响,在轮台北边的敌人早就命定要灭亡。说明胜利已经在望了。接着叙述了出师的经过:从羽书告急,到大军开拔,表明这次战争是叛军挑起的,唐军是正义之师。所以下面紧接着浓墨重笔写出了西征将士气冲霄汉的勇武精神和顶风冒寒的战斗意志。最后以对封常清的祝愿作结,既歌颂了他立功边塞的报国贞忠,也赞扬了这次平叛战争的必胜。全诗以激越雄浑的笔调,生动地描写出戎边将士慷慨赴敌、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在写作手法上,充满着独特的边塞气息和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并且情调激越,风格豪放。

  【作者介绍】

  岑参(cén shēn) (约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县),迁居江陵(今属湖北)。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享年56岁。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与高适并称“高岑”。他父亲两任州刺史,但却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三十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走马行川》、《轮台歌》。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岑参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添奇壮特色,但隐逸思想在诗中也有了发展。

  岑诗的主要思想倾向是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艺术上气势雄伟,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色彩绚丽,造意新奇,风格峭拔。他擅长以七言歌行描绘壮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发豪放奔腾的感情。唐人杜确编有《岑嘉州诗集》,后人集据此演变。今人陈铁民、侯忠义有《岑参集校注》。事迹见杜确《岑嘉州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面。“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士们奋不顾身,充满了忠勇爱国的精神。又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描绘将士们在风雪中紧张的战前行军:“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岑参也揭露了军营生活中苦乐不均的现象。他在《玉门盖将军歌》中描写边疆大将的生活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镗乱点野酡酥。紫绂金章左右趋,问着即是苍头奴”。而另一方面,士卒的生活却是“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岑参还叙写了祖国西陲的壮丽山川,对千变万化的边疆景色,给以生动夸张的艺术描绘,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边塞风雪,却给人以春意无边的感觉。岑参的诗想像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爱国诗人陆游曾称赞说,“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渭南文集.跋岑嘉州诗集》)

  有作品《岑嘉州集》,存诗三百六十首。

  【英汉对照】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 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 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 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 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 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 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 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 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 今见功名胜古人。

  A SONG OF WHEEL TOWER IN FAREWELL TO GENERAL

  FENG OF THE WESTERN EXPEDITION

  Cen Can

  On Wheel Tower parapets night-bugles are blowing,

  Though the flag at the northern end hangs limp.

  Scouts, in the darkness, are passing Quli,

  Where, west of the Hill of Gold, the Tartar chieftain has halted

  We can see, from the look-out, the dust and black smoke

  Where Chinese troops are camping, north of Wheel Tower.

  ...Our flags now beckon the General farther west-

  With bugles in the dawn he rouses his Grand Army;

  Drums like a tempest pound on four sides

  And the Yin Mountains shake with the shouts of ten thousand;

  Clouds and the war-wind whirl up in a point

  Over fields where grass-roots will tighten around white bones;

  In the Dagger River mist, through a biting wind,

  Horseshoes, at the Sand Mouth line, break on icy boulders.

  ...Our General endures every pain, every hardship,

  Commanded to settle the dust along the border.

  We have read, in the Green Books, tales of old days-

  But here we behold a living man, mightier than the dead.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