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作品简介】

  《没蕃故人》由张藉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悼念为征战覆没于异域的故人,然而是存是殁,将信将疑。诗前半首从戌守写到全军覆没,消息全无,死生不明。后半首是想象战场衰败和希望友人能不死生还。语真情苦,流露出非战思想。诗句朴实,不饰雕琢。

  【原文】

  《没蕃故人》

  作者:张藉

  前年戌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注解】

  没:陷身。

  蕃(bō):外邦。指吐蕃。

  戍:这里指出征。

  月支:指吐蕃。

  没:覆没。死。

  废帐:指战败后遗留的营帐。

  【翻译】

  前年在吐蕃戍边,城下一战全军覆没。从此在蕃汉间断了消息,生死间长久离别。没有人收拾废弃的营帐,回来的战马还认识残破的旗帜。想要祭奠你,又怀疑你还活着,只好遥望天涯哭泣。

  【韵译】

  前年你去月支防守边疆,据说在城下覆灭了全师。

  蕃汉之间消息全然断绝,我与你永作生死的别离。

  无人去收拾遣弃的营帐,只有归马认得残破战旗。

  想祭奠却疑心你还活着,海角天涯此时怎不哭啼?

  【评析】:

  

  这首诗是作者为怀念一位生死不明的友人作的。在这次战斗中,唐军全师覆灭,友人是生是死,由于消息断绝,无法肯定。他深深想念这位朋友,料想其已死,想奠祭;,但因为没有确讯便不能相信也不愿相信,又存一线希望,希望友人还活着。,怀着复杂的感情在天涯遥哭,比“祭奠”更心酸。巨大的悲恸在这无望的希望中体现出来。全诗语真而情苦,“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一句形象描写战场的情景。

  【作者介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原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贞元十二年(796),孟郊至和州,访张籍。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张籍被荐,次年在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806)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15年后,迁秘书郎。长庆元年(821),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迁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和当时的王建齐名,世称“张王”。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张籍诗歌创作大致有3个时期。40岁前为早期。40-50岁为中期,其优秀乐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50岁后为晚期。这时生活逐渐安定,除仍写乐府歌行外,多作近体诗。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其乐府诗颇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其诗作的特点是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诗中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种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妇怨》,另一类描绘农村风俗和生活画面,如《采莲曲》、《江南曲》。张籍乐府诗艺术成就很高,善于概括事物对立面,在数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强烈对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细致真实地刻画各种人物的形象。其体裁多为“即事名篇”的新乐府,有时沿用旧题也能创出新意。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峭炼含蓄,常以口语入诗。他还着意提炼结语,达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讽刺效果。张籍的五律,不事藻饰,不假雕琢,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致,对晚唐五律影响较大。

  【英汉对照】

  没蕃故人

  张籍

  前年伐月支, 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 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 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 天涯哭此时。

  THINKING OF A FRIEND LOST IN THE TIBETAN WAR

  Zhang Ji

  Last year you went with your troops to Tibet;

  And when your men had vanished beyond the citywall,

  News was cut off between the two worlds

  As between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No one has come upon a faithful horse guarding

  A crumpled tent or torn flag, or any trace of you.

  If only I knew, I might serve you in the temple,

  Instead of these tears toward the far sky.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