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昨天讲到五盖。对于贪和嗔,我讲到在禅修中,可以对贪欲的心、嗔恚的心作观察。今天我补充一点,在平常的生活中,对治贪嗔最简单的法门就是修布施、修供养。

作为在家居士,首先是财物的布施和供养。经常做财物的布施和供养,能够对治贪嗔之心,通俗地说能扩大心量。我们一定要知道,修行到最后会进步到一个什么境界呢?就是不仅身外的财物可以布施,连自己的身体、头目髓脑,乃至于如果你是一位国王,你的王位、整个国家、富甲天下的财物,都可以全部放下,全部布施出去。

我们要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达到这个境界。现在我们还做不到布施头目髓脑,也做不到布施整个世界,首先这个世界不是你的,你也没有王位。当我们思维释迦牟尼佛过去生在因地修布施、修供养,思维刚才讲的菩萨道的修行中最高、最殊胜的布施和供养,我们就知道,根据自己眼前的条件修布施、修供养,我们可以有很多发心。

比如有的人供养布施是为了求福报,这个发心还是有为的、有限量的。那么与法最相应的发心是什么?修布施、修供养是从根本上对治我们的执著。执著表现在心态上最主要的两种烦恼就是贪嗔。对治执著,拓展心量,能把一切都放下,也是修行核心内容。这是对昨天讲贪嗔做的补充。

昨天讲到细掉,所谓掉悔的掉,就是细掉。掉是什么意思?就是心不能够长时间地把持住专注的对象,搞丢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长时间地持,他持不住,一定要放松一下。

我们观察整个人类的生活,“掉”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特征,众生的心不能长时间地持住一个对象,所以你们看,每七天要有一个周六周日,从身体上、心理上转换目标,把在前五天抓住的对象放一放。当然我昨天还讲到各种的娱乐,其实都是掉心的表现。

在禅修中,我们要做到的是长时间地持住一个对象。比如长时间地念佛,长时间地数息,长时间地在疑情上参话头。这里不存在歇会儿,应该让它一直在心中相续,所以掉就是一个障碍。

在禅坐中出现掉心、不乐住于你所专注的对象的时候,有一个对治方法是,你要通过作意在心里生起欲乐,对你所修的这个法门在心里生起兴趣,以兴趣鼓舞这个心,让它专注。

悔是什么?悔是追悔。在禅坐中,你可能会翻出以前做错的事、有愧疚的事,然后在心里自责追悔,这也是禅定现前的障碍。翻出以前做错的具体的一件事,犯的具体的一条戒,愧对的具体的一个人,这是一种悔心,且悔的内容很清楚。

还有一种感觉是什么?是在禅坐中,悔的具体内容没有显现,但是你的心不踏实,是松散的、不集中。因为我们对过去做的很多事心中有悔,没有做到无悔。

如果有悔,在禅坐的时候注意力就难以集中。世俗讲“后悔的药买不到”,对治悔,只有修忏悔法门,通过忏悔把令你牵挂的事放下、不再攀缘这件事,内心就平稳了。这是第四盖,掉悔盖。

我们通过坐禅明白了平时持戒很重要。如果戒持得不好,坐禅时很容易生起掉悔心。很多你早就淡忘的事,很久以前犯的错误、说错的话,乃至动错的念头,在这时候就现前了。所以,只有平时尽可能地把戒持得严谨,禅坐时才不容易有掉悔心,定自然现前、由戒而生。

第五个是疑惑盖。疑的盖是与我们对佛法的知见不决定、不明确、不坚固有关系。我们也许闻思到一些法义,但对这些法义有没有真正地深入观察、思维,得到决定而产生力量呢?对我们自己所修的法门,要有相当的了解和较强的信心,然后在这个信心的推动下去修持。

疑,其实是放不下,放不下自己以前的不正见。放不下心里的各种知见,所以对于眼前的法门,对于自己能否修行、能否得到利益就会动摇。

对治疑盖,也需要我们平时在闻思佛法方面要深入,要决定;同时在日常生活里遇到事情的时候,要养成决断的习惯,要果敢。犹豫是一个不好的习惯,是一个跟修行相悖的习气。左顾右盼、瞻前顾后、患得患失都是疑的表现。

另外,有些修行人有个习惯,就是修一个法门,修了一段时间就换一个,修了一段时间再换一个。这也是疑的一种表现,就是对所修法门信的力量不够,起了怀疑。

就像一个人在地上挖井,挖了几米,看看没有水,换一个地方再挖;挖几米,也许挖到了石土,但没有见到水,又换个地方,结果他永远也挖不出一口井来。这就是疑,也是我们修行的障碍。

所以,你平时做事、考虑问题,要养成决断、专注的能力,不要令疑的习气在心里滋长,不要养成狐疑的习气,这个很重要。把利害得失看得重也会造成疑心重、怀疑重。

前面讲的这五盖,如果能在禅坐中得到净化,用功自然就容易相应。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