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被很多俗事所包围。佛教里讲“依智不依识”,智是无分别,识就是分别心,“依智不依识”的意思就是依无分别,不要依分别。其实分别和无分别都是一个名相、一个术语。这里讲的分别是什么呢?就是来自于烦恼支配的,以自我为出发点、为中心的这种计度。 

当然这个分别有很多层次,要做到无分别,也需要经过修行。但我们平时有很多俗事包围的时候,你怎么做到无分别呢?实际上无分别并不是让你两眼一抹黑,它是一个智慧的观照。在日常生活中要修行智慧的观照的无分别,有一个简单的口诀,叫安住当下。

  

安住当下是一个非常具有可操作性、让我们的生活慢慢契入到修行中的这样一个法门。通常我们的心容易攀缘过去,为未来焦虑,也容易对现在所拥有的不满。所谓的当下是什么呢?当下就是眼前的、正在进行的。眼前正在进行时,念念都在变化,刹那刹那生灭。你刚一说它,已经不是了。

念念的当下实际上恰恰就是常新的、无所住的,它有时候会被我们对未来的焦虑担忧、对以前的后悔、对现实的不满和抱怨所遮盖住。怎样让我们的心从刚才讲的对过去、现在、未来的分别中解脱出来呢?回到念念常新的当下,而且要安住。

安住的意思是什么呢?当下就是一切自足的。过去的,已经过去;眼前拥有的你要改变它,也要从当下一念开始;未来你要掌握它,也要从当下一念开始。很多事情包围着我们,需要我们作出判断——不要以为修行无分别就不需要判断,就完全消极,这个是错的。 

需要我们判断的时候,我们可以慢慢地学会刚才讲的安住当下的观照。当下的观照有时候并不需要你长时间地思考。有时候你做个判断也许需要很长时间,但是在这个长时间内你未必是一直在那里计度,往往是当你的心安住当下的时候,很多现象之间的关联让你看到了,这种判断力实际上是一种直觉的力量,用现代语言来说,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直觉能力。

往往你学到的知识、理论越多,脑子里装得越多,考虑利害得失越多,你这个当下的观照力就越差。这两个成反比。把前面说的那些东西放下,这个观照力就透出来了。如果我们有过在禅堂用功的经验,甚至也能有些微的体会,这些能帮助你在生活中养成当机立断的习惯,当下观照就容易了。

当这种力量被培养起来的时候,你的思维模式会进行转化。这点需要信心,你太过于在意得失利害就不行,你把自己未来会怎么样考虑得太严重,这个安住已经不存在了。安住状态下,人往往是最放松的,这个时候观照力的发挥是一个整体的、无保留的发挥,所以这种修行方法对于经常面对很多事情的在家居士是非常有用的。

在寺院里,有时候我们念经、拜佛、绕塔、忏悔,这些其实都是非常重要的修行、非常重要的功课。因为在我们磕头的时候,脑子里不会去做各种各样的分别;在我们诵经忏悔的时候,在我们心智里起作用的跟我们做各种逻辑推理计较的也不一样。

汉传佛教的核心法门是止观,藏传佛教也是一样。我们的很多佛事,包括上香,你把香点着以后一举的刹那,你拜佛时五体投地、头碰地的那一刹那,这一切其实都是培养当下观照、全体投入的一种法门。

当下观照、全体投入,如果你把这个法门再用到生活中,你拖地或者做别的事情也如同你拜佛、上香一样(因为这也能养成习惯,它也会熏习,成为一个习气),那么你的这份力量就容易被开发出来。

这是否就可以称作禅的生活呢?我体会我们老和尚的教导,好像是可以这么去理解,更可以这么去做。你生活中做一切事都能够非常放松、非常投入、全力以赴,把一切的计较、利害得失置之度外,如同拜佛、上香一样,这个安住当下就落实了。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