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范增看中国画家的通病

繁体

几天前在一个画廊喝茶,几个熟人又聊起画家范增来。前不久,86岁范增先生迎娶30多岁娇妻,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对于范增娶妻这个话题,我实在不感兴趣。我很赞同一个朋友说的话:“范增娶个小媳妇怎么了?不过是两厢情愿,犯的着满网络攻击人家私德吗?公德不公你们都说说,这么多社会问题你们都说说,老毛子核泄露你们都说说。”

还有不少人拿范增批判沈从文来说事,说他人品有问题,我觉得也大可不必,谁的品格是完美的呢?哪个艺术家在那个悲剧的时代能独善其身呢?

少年时候读课外书,我看到过范增为鲁迅作品画的插图。其线条之流畅,人物之生动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后来看到范增的水墨画,其笔下的气韵和神采,也让我很喜欢。但现在每每看到范增先生的画,都有一种乏味的感觉。

多年来,范增先生创作的题材极为单调。出现在观众面前的,不过是“老子出关”、“羲之爱鹅”、“陶令采菊”“东坡论道”等几种常见的题材。他的大多数作品,已经称不上创作,而只是一幅接一幅的复制而已。

透过范增看中国画家的通病

范增先生画作的价位很高。在拍卖场上,他的一幅画动辄卖到数十万乃至几百万。这些受买家追捧的画,不过是他常画的那几种题材。或者说,因为买家喜欢这几种题材,所以老先生就常画这几种题材。他的画就像流水作业一样,早已沦为程式化和模式化。

从世俗意义上来说,范增先生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因为其靠卖画积累了巨额财富。但从艺术角度来说,他的画缺乏丰富内蕴,很难达到人类文明的高度。

范增先生所反映出来的,其实是当代中国画家(主要是国画家)的通病,大多数画家为迎合市场而创作,其手中的画笔只不过是赚钱的工具。

我所在的城市,有一个著名的工笔画家米春茂先生。他喜欢花鸟草虫,其早期作品可谓丰富多彩。但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艺术走向市场化,其作品便以猫为主。很多人以高价买一幅米先生的猫为荣。

透过范增看中国画家的通病

如今,米先生已经八十多岁了,因为身体原因很难执笔作画,现在的画作据说由学生按照固定的程序代笔,而他只是签名而已。但早在米先生搁笔以前,对他的创作我就已经失去期待。

当然,我所说的并不是米先生个人的问题,我所知道的中国画家大多如此。

泰戈尔说,鸟儿的翅膀系上金块,就再也不能展翅高飞了。一个为迎合市场而创作的画家,也许会挣很多钱,牺牲的却是个人的艺术生命。

大多数中国画家(主要指国画家)虽然挂着画家的头衔,却称不上是真正的画家,充其量只能算画匠而已。

真正的画家不仅有深厚的笔墨功夫,而且对人生有独立的思考,对人和自然有深沉的爱,这样的爱和思考反映在创作中,才能让人怦然心动。

谈中国当代画家的时候,不由得想起米勒、梵高、列维坦等世界著名画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很难看到模式化的东西。欣赏他们作品的时候,总是透过画布上的形象,被源自灵魂的深沉情感所打动。

米勒年轻的时候,在巴黎生活过一段时间,为了生存,不得不迎合世俗的眼光,画一些贵族生活和裸女之类的题材。米勒虽然靠这种方式挣到不少钱,却因为违背内心的渴望,很快就厌倦了这种生活。

他带着妻子孩子离开巴黎,来到偏僻的巴比松村生活。茂密的森林、宁静的田野和虔敬勤劳的农夫生活,激发了米勒创作的激情。米勒绝大多数优秀作品,都是在巴比松村创作的。

但米勒的画当时在城里没有什么销路。其卖画的收入,再加上妻子在院子里种的蔬菜,不过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而已。直到米勒晚年的时候,他的画作才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全家人的生活才得以改善。

透过范增看中国画家的通病

如今,米勒已经去世150年了,他的作品不仅在法国成了国宝,其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深沉之爱,也打动了世界各地许多人的心灵。

灵魂是人之为人最宝贵的特质。在这个世界上,人不该仅仅挂虑吃什么穿什么,更应该为灵魂的渴望而活。相对于肉身的需要,灵魂的渴望才能引人进入更高的境界,使人感受更深刻的生命之美。

为了金钱而抛弃了灵魂,是中国当代画家最致命的问题。

来源:通向远方的道路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