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我慢慢加载......

王家新跨界的争议:权力通吃还是术业专攻?

繁体

王家新的跨界狂欢

王家新一直是个争议人物,比如他的官员艺术家身份,但主要的是他的书法引发争议,比如王家新书法被指“乱喊价”,一幅作品喊价1.5万到2万。

这究竟是在为艺术买单,还是在为权力付费?

有人说,如果书法质量高,一幅作品喊价1.5万元到2万元,应该不算贵。“但他缺少临帖之功,笔法不太严谨,给人一种乱涂鸦的感觉,不少字是随心所欲地写,重心也不稳,有碍观瞻。”“书法没有达到较高艺术境界,如果仅从法的角度去看,他写的根本不是书法,倒有点像江湖体。”

说他缺少临帖之功,这应是事实。临帖不到,书法作品也就可想而知。不过这也理解,王家新一直是财政部的官员,位高权重,忙于工作,忙于开会,忙于站台,忙于讲课,忙于发表重要讲话……当然没时间去临帖。

但人家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看过王家新的介绍,巧哥以为他是孙大圣,有三头六臂:财政部文化司司长、中书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美协理事、西泠印社理事、中华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监事会主席、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国国家画院还有他的“王家新书法工作室”。

王家新跨界的争议:权力通吃还是术业专攻?

头衔一大堆,光环一大摞。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强调“术业有专攻”。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指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官员的本职是公共服务与管理,艺术创作则需要经年累月的专业积淀。

当王家新同时拥有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硕士研究生导师、美术家协会理事等跨界头衔时,我们看到的不是艺术的感觉通才,而是一种权力通吃的畸形现象。

历史学家钱穆曾警示:“各人该在各人自己的岗位上竭尽所能,不该逾分越位。”

王家新们跨越的不仅是专业边界,更是公职人员的职业伦理底线。

中国艺术研究院退休的张耀杰老人质疑说:如果王家新不是财政部的主管领导,他能在国家级艺术殿堂设立自己的工作?能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导的资格,在2010年当上最年轻的中书协副主席?

王家新的确如张耀杰所说的,他是文化文物界的全能财神。

如果他不是孙大圣那样有三头六臂,七十二变,又要当官,又要教书育人,又要写书法卖,还要参加这活动开那会,又怎么忙得过来?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在其位谋其政”的专业精神,而非虚张声势的“全能表演”。

王家新这些头衔与光环,多少人奋斗一辈子也难以获得一个,而王家新却像糖葫芦一般,一个接着一个,这是不是权力兑现的?

很显然,如果他不是位高权重的文化财神,凭他的真才实学,是不可能年纪轻轻就能当中书协理事的。媒体曾报道有人花几百万买中书协理事当,李士杰砸下2500万贿选中国书法协会副主席,可见中书协的副主席、理事要当上是多么不容易。

张耀杰先生在他的文章中说,2000年,年仅33岁的财政部教育科学与文化司文化处处长王家新,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一度引起书法界热议。这是王家新引起外界关注的第一步。

张先生还讲到这样一件事,2003年春天,据说是当年的溥仪皇帝从皇宫带出并流落民间的书法珍品《出师颂》,在中国嘉德2003年春季拍卖会上意外亮相。同年7月,故宫博物院与嘉德拍卖行达成协议,以2200万元购买存在较大争议的《出师颂》。

消息一出引起轩然大波。时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肖燕翼公开承认,他和嘉德拍卖行周末拍卖部的肖洋是父子关系,舆论质疑故宫此次收购存在暗箱操作。

但王家新并不避嫌疑,以财政部教育科学与文化司文化处处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的双重身份极力替故宫站台背书,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两千万买《出师颂》真的很值!

王家新以财政官员和书法家“双重身份”站台,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角色混淆,是不是权力与艺术媾和?

多年前,巧哥尖锐地批评时任景德镇市委书记许爱民,与手艺人争头衔,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是不务正业。一个市委书记工作那么忙,有时间搞创作吗?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言:“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当官员把精力分散于多个自己的“光环”上,其本职工作必然大打折扣。

许爱民争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往事,同样印证了“官而优则艺”的荒唐逻辑——当权力不再满足于行政领域,开始觊觎专业荣誉时,公共利益与艺术纯粹性便双双遭到亵渎。

权力染指专业领域的危害不容小觑。首先,它破坏了公平竞争的艺术生态。当官员凭借行政资源轻松获取艺术家穷尽一生难以企及的光环和头衔时,真正的艺术人才却被边缘化。

这种现象导致公共资源分配不公,催生艺术市场的权力寻租。若干年后,当这些“官员艺术家”失去职权光环,其作品往往迅速贬值,最终损害的是整个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

同样,王家新也是不务正业,他的正业是如何发展与服务好文化界,让专业的人士做专业的事,官员没有必要与专业人士抢头衔、抢光环。

当你不在位,不再位高权重时,谁还买你的作品?试问许爱民画的瓶子,如今还有人买吗?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是孔子的一句话。官员的“正业”在于恪尽职守、服务公众,而非贪慕虚名、四处摘冠。唯有回归本分、专注主业,才能避免沦为不伦不类的“跨界怪胎”。

王家新现象不是个例,这种现象难道不是用行政权力兑换文化资本,用职务影响力置换个人荣誉?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有言:“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官员的“文”,应当体现在施政实绩上,而非徒有虚名的艺术头衔中。

王家新跨界的争议:权力通吃还是术业专攻?

近年来,官员跨界艺术圈的现象屡见不鲜,而王家新因其多重身份,成为舆论焦点。

公众质疑的并非其艺术水平,而是这些头衔背后是否存在权力寻租、违规兼职的问题。这场争议的核心,并非单纯的艺术评价,而是对公职人员职业伦理、权力边界以及社会公平的拷问。

王家新的履历堪称“跨界全能”:财政部文化司司长、中书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中美协理事、西泠印社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监事会主席、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客座教授……甚至在中国国家画院还设有“王家新书法工作室”。如此密集的头衔,普通人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其一,而他却能轻松揽入囊中,不禁让人质疑:这究竟是“术业有专攻”的体现,还是权力通吃的必然结果?

王家新跨界的争议:权力通吃还是术业专攻?

昨天,巧哥在本号写了《王家新的跨界狂欢》,引发了争议,争议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王家新的书法功底究竟如何,二是王家新跨界争头衔该不该,是不是违法违规?

如果这些为王家新辨护的人,不是洗军,至少可说王家新的书法还真的有功底。但这些人还是辨护错了,对王家新书法的评价,巧哥只是引用了网友的评论,文字是用了引号的。

需要说明的是《王家新的跨界狂欢》这文,主题并不是评价王家新的书法好不好,而是王家新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导师等跨界头衔好不好,是不是违法违规,是不是权力通吃?

巧哥在该文说:看过王家新的介绍,巧哥以为他是孙大圣,有三头六臂,头衔一大堆,光环一大摞。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强调“术业有专攻”。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指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官员的本职是公共服务与管理,艺术创作则需要经年累月的专业积淀。

当王家新同时拥有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硕士研究生导师、美术家协会理事等跨界头衔时,我们看到的不是艺术的感觉通才,而是一种权力通吃的畸形现象。

历史学家钱穆曾警示:“各人该在各人自己的岗位上竭尽所能,不该逾分越位。”

这段话不是论述得很清楚吗?巧哥还以时任景德镇市委书记许爱民为例,他与手艺人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头衔,巧哥批他是不务正业。一个市委书记工作那么忙,有时间搞创作吗?

官员的本职是公共服务,而艺术创作需长期专业积累。王家新同时占据书法、美术、学术等多个领域的核心职位,难免让人质疑其是否真正具备相应专业能力,还是依靠行政身份获取资源‌。

许爱民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最终被撤销,也印证了权力跨界的不合理性‌。官员若利用职权争夺行业头衔,不仅挤压真正艺术家的生存空间,更破坏了行业的公平竞争环境。

巧哥在该文还说,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在其位谋其政”的专业精神,而非虚张声势的“全能表演”。王家新这些头衔与光环,多少人奋斗一辈子也难以获得一个,而王家新却像糖葫芦一般,一个接着一个,这是不是权力兑现的?

《公务员法》第五十九条第十六款明确规定:“公务员应当遵纪守法,不得违反有关规定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

官员可以有业余爱好,业余时间进行艺术创作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王家新是否利用公职身份获取了本不属于他的行业地位?更关键的是,这些兼职行为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王家新作为领导干部,应该以身作则,带头遵纪守法。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曾刊登《紧盯隐形变异特征 严防权力寻租变现  深度关注 | 深挖细查违规兼职》的文章,文章说:近年来,一些违规兼职行为披上了“隐身衣”,形式趋于隐蔽。有的巧立名目,以各种补贴或者咨询费的名义领取报酬;有的党员干部本人不出面,而是通过配偶、亲属或其他特定关系人获取兼职报酬;有的为躲避监督,通过中介机构跨省挂证取酬。

文章还说,个别党员干部违规兼职取酬,实质上成为权力寻租或权力变现的“过墙梯”。党员干部违反规定兼职,在时间、精力上会影响到本职工作的履行,甚至出现让本职工作为兼职工作服务、开路的情形。

那么,王家新身兼多个艺术界要职,是否符合公务员履职规范,值得深究。

王家新现象并非个例,而是暴露了公职人员兼职监管的漏洞。近年来,官员跨界艺术圈、学术界甚至企业界的现象屡见不鲜,部分人利用行政资源换取行业地位,形成“权力+专业”的双重垄断。这种现象不仅损害行业公平,更侵蚀社会对公职人员的信任。

公众期待的不是“全能官员”,而是恪守本分、廉洁履职的公务员队伍。王家新们的争议,不仅是对个人的拷问,更是对整个公职体系的警示——权力必须受到约束,否则,所谓的“跨界”终将成为权力通吃的遮羞布。

这也是巧哥对那些为王家新辨护的人的有力回答!

来源:巧哥说壶谈艺

本文初摘录于:2025-07-02,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07-02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