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青年张晓栋放弃铁饭碗,花13年学会“龙鳞装”手艺

繁体

2006年,张晓栋大学毕业后,来到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工作,对张晓栋来说,这份工作不仅对口,而且还是“铁饭碗”,他的未来可以说前途无量,可是张晓栋只做了3个月就辞职了,随后他来到北京,进入印刷协会工作。

河北青年张晓栋放弃铁饭碗,花13年学会“龙鳞装”手艺

张晓栋

2008年,张晓栋的人生开始发生转变,27岁的他第一次看到书中对龙鳞装的描述,他被这种传统装帧技艺深深吸引,开始长达13年的学习和钻研,在张晓栋的手中,这种失传已久的装帧技艺重新焕发生机,全世界从事这一技艺的只有他一人,他还获得2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张晓栋为什么要辞去稳定的工作?龙鳞装究竟有何魅力能让他坚持学习13年?如今他是否仍在从事这项传统技艺?我们一起走进张晓栋和传统技艺的不解之缘。

河北青年张晓栋放弃铁饭碗,花13年学会“龙鳞装”手艺

一、为理想放弃稳定工作

张晓栋1981年出生在河北张家口,父母都是普通工人,但是他们都很喜欢读书,张晓栋受到父母的影响,还不认字的时候,他就喜欢捧着书看虽然只能看插图,可是他仍然觉得津津有味。

由于父母都喜欢看书,他们家里最不缺的就是书籍,父母还专门辟了一个房间放书张晓栋的父母工作忙,有时候顾不上他,他也不哭不闹,就乖乖的在房间里看书,对张晓栋来说书籍总是有无穷的力量,他不仅在书中得到很多知识,也开始明事理知进退。

河北青年张晓栋放弃铁饭碗,花13年学会“龙鳞装”手艺

张晓栋

张晓栋曾说过他很喜欢书籍优雅的排列方式,他觉得自己可以被书籍治愈,随着年纪增长更加认同古人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那个时候,张晓栋的同龄人都在追求时髦,喇叭裤、蛤蟆镜都是那个时代的“标配”,可是张晓栋却对这些没什么兴趣。

张晓栋最喜欢的还是停留在自己的世界里,书籍带给他的乐趣远远超过其他事物,因为经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他给人的感觉总是格格不入,身边自然也没什么朋友,没人打扰他的世界,他反而觉得轻松自在。

河北青年张晓栋放弃铁饭碗,花13年学会“龙鳞装”手艺张晓栋

即使学业繁忙,张晓栋也会在作业写完之后坚持读书,书籍是他最好的老师和伙伴,之后张晓栋考上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除了上课他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大学时期,他就对书籍制作很感兴趣,虽然他的专业和制书完全不搭边,可是专业的制书著作可以让他全身心投入,尤其读了吕敬人和杉浦康平的书,让他制书的兴趣更加浓厚。

2006年,张晓栋大学毕业来到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工作,这份工作和他学习的专业非常对口,而且还是旱涝保收的铁饭碗,将来进步空间也很大,能有一份如此稳定的工作,让周围的人都羡慕不已。自从工作以来,他就很少有时间学习制书技术,每天都生活在固定的模式里,然而张晓栋是个崇尚自由的人,他不想过着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这份工作他只做了3个月,就递交了辞职申请。

河北青年张晓栋放弃铁饭碗,花13年学会“龙鳞装”手艺

张晓栋在制书工作中

张晓栋的亲戚朋友都不理解他的做法,家人认为他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瞎折腾,张晓栋却认为人生可以有无限可能,此时他已经下定决心要走一条自己喜欢的路,虽然这条路不被他人看好,辞职之后,张晓栋觉得整个人都轻松了,他觉得辞职的做法无比正确。

2006年,张晓栋信心满满来到北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进入丝网印刷技术协会工作,这份工作让张晓栋既意外又惊喜,他没想到真的有一天可以走进自己喜欢的领域,在这里他遇到了很多印刷装帧领域的专业人士。

河北青年张晓栋放弃铁饭碗,花13年学会“龙鳞装”手艺

张晓栋正在制书过程中

张晓栋难掩兴奋的心情,他甚至觉得一点都不真实,他竟然真的跨进了这个圈子,张晓栋深知学习的过程是艰辛的,但是制书是他打心里喜欢的工作,就算困难重重他也一定要坚持,从辞职的那一刻开始,他就下定决心要潜心研究制书,在这之后他认识了一种失传千年的装帧技术,张晓栋被古人的精湛技艺打动,这项技艺此前他竟为所未闻。

二、复原千年技艺,虚心求教得到赞扬

2008年,张晓栋向北京大学的肖东发教授,学习书籍发展史,学习的过程让张晓栋受益匪浅,他对书籍发展和装帧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张晓栋在古籍中了解到,唐朝的装帧方式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卷轴、蝴蝶装、龙鳞装。

河北青年张晓栋放弃铁饭碗,花13年学会“龙鳞装”手艺

卷轴

大家对卷轴应该都有所了解,古代字画通常都是以卷轴形式出现的,卷首粘贴纸质或丝织物,以便保护纸张,卷尾则粘贴一根轴,将纸张卷起更便于携带和存放,蝴蝶装则是把纸张相对折叠,硬纸粘贴作为书皮,展开时书页呈现向外翻折的状态,如同蝴蝶展翅,相比于这两种装帧方式,龙鳞装更加精致华美,因为工艺复杂,只有皇室有条件使用,即使是古籍中,也只有寥寥数语描述这一传统装帧技术。

经过深入了解张晓栋发现,龙鳞装早已失传,唯一现存于世的龙鳞装现藏于故宫,书中描述龙鳞装的文字十分有限,张晓栋了解到这种技艺是为了方便查阅、便于书页保存,龙鳞装还未出现时,文字记录最常用的是卷轴,如果想查找某一个内容,需要把整幅卷轴全部展开再查找,查完还要把卷轴收起,因此非常麻烦。

河北青年张晓栋放弃铁饭碗,花13年学会“龙鳞装”手艺

蝴蝶装

为了省时省力,龙鳞装应运而生,卷轴的纸张是一体的,而龙鳞装以长纸做底、把纸张间错一两厘米、按照内容有序粘贴于长纸上,形成单独的书页更方便翻阅,从外观看和卷轴没什么差别,内里则暗藏玄机,将卷轴打开之后,粘贴的书页鳞次栉比、整齐有序的排列着,如同龙鳞一般,故取名为龙鳞装,书页翻开之后又像是一阵风吹来,所以又名旋风装。

即使只是文字描述,张晓栋也感受到了这一传统技艺的精致和震撼,此时他甚至感受到古今的思想是相通的,虽然从没见过龙鳞装实物,只是通过文字描述,他就能感受到传统技艺蕴藏的魅力,张晓栋由此对古代工匠的精湛技术,深感敬佩,同时也让他对龙鳞装心驰神往,他很想把失传的传统技艺,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河北青年张晓栋放弃铁饭碗,花13年学会“龙鳞装”手艺

龙鳞装与当代艺术形式结合的作品

可是张晓栋很清楚,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一定十分困难,可是他又不想让民族瑰宝只出现在书籍中,于是内心产生了矛盾,最终他还是决定跳出“舒适圈”,尽己所能复原出龙鳞装这一来自唐代的传统技艺,为了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张晓栋开始了长达13年的学习和研究。

张晓栋查阅了很多书籍,希望能从中窥探出龙鳞装的一点蛛丝马迹,此时的张晓栋是“孤军奋战”,没有制书经验、没人支持他,更何况龙鳞装早已失传,如果真的想复原出来可以说是难上加难,张晓栋此时只有一腔热血和永不言弃的心态,为了心中理想,他绝不会轻易放弃,他认为自己一定可以成功,可是成功路上的困难他也心知肚明。

河北青年张晓栋放弃铁饭碗,花13年学会“龙鳞装”手艺张晓栋制作的龙鳞装

前路困难重重,如果只靠文字记载,成功的几率十分渺茫,想要复原出龙鳞装既要有老师在前引路,也需要他自身的天赋,二者缺一不可,张晓栋已经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了,失败不可怕,放弃才是让他不能接受的,他是个有些固执的人,决定的事情就一定会做到底,不做出点名堂他是不会停止的,于是他开始了漫长的求学和探索龙鳞装的道路。

张晓栋为了得到更多实践机会,他经常拜访专业的学者和老师,他并不是特别外向的人,可是为了掌握更多技艺,他不仅向认识的老师“取经”,还经常找到不太熟悉的老师,版本专家、古籍修复专家、书籍装帧泰斗都是他请教的前辈。

刚开始张晓栋还担心,会不会麻烦别人或者老师们会不耐烦,可是事实证明他的担心并不存在,前辈们得知他想复原龙鳞装全都不吝赐教,即使老师们都是各行业的翘楚,却没有一点敷衍和懈怠,张晓栋不明白的地方,他们都会耐心的讲清楚,这一点是张晓栋完全没想到的,他的做法还得到老师们的赞扬,张晓栋的毅力和虚心求教让老师们十分欣慰,他们都觉得传统技艺后继有人了。龙鳞装失传太久,大家都很想亲眼看到复原结果,老师们十分乐意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张晓栋,他和老师一起探索,在前辈的指点下,张晓栋掌握的技艺越来越丰富和纯熟,虽然他此前并没有制书经验,可是有了老师的帮助,他心里更加有底气了。

河北青年张晓栋放弃铁饭碗,花13年学会“龙鳞装”手艺张晓栋

张晓栋是真的热爱制书技艺,和老师们探讨问题经常忘记时间,可是每一次的谈论都是有收获的,对张晓栋很有启发,他接收到外界不少“养分”,并且在有效的成长,“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因为谁都没有做过龙鳞装,到最后所有实际操作,还需要张晓栋亲手完成。

制作龙鳞装并没有太过复杂的工艺,需要的工具也都十分常见,刀尺、纸笔、熨斗,复原过程最难的还是耐心和细心,这项技艺对人的要求很高,龙鳞装不允许出现一个褶皱,甚至连0.1毫米的误差都不能有,一旦其中一个步骤出错,很可能会前功尽弃,张晓栋有了丰富的经验便想着手尝试,他首先从选材料开始。

河北青年张晓栋放弃铁饭碗,花13年学会“龙鳞装”手艺

三、耗时13年,传统技艺重现于世

2008年,张晓栋拿出全部精力投入龙鳞装复原,刚开始着手做的时候,张晓栋买来近百种纸,只为选出一种最为合适的,传统龙鳞装的纸都比较厚,为了方便翻阅他想用一种更薄的纸张,他每天都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断尝试挑选最适合的材料,光这一项工作就进行了数月。

张晓栋本身就是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的人,龙鳞装对人的考验十分严苛,细节要求极其精准,古代的龙鳞装书页的间隔是一两厘米,就算纸张粘贴出现0.1毫米误差,几百张书页粘贴下来,也会造成几厘米误差,纸张合起来之后文字或图案无法对齐,严重影响美观和实用性。

河北青年张晓栋放弃铁饭碗,花13年学会“龙鳞装”手艺

制作的龙鳞装

出现这种情况就只能重新再来,纸张消耗量相当大,三年时间内作废的纸张,甚至可以摆满一整个房间,这项技艺十分考验耐心,因为容错率低、精准度高,所以才会导致龙鳞装渐渐失传。张晓栋不害怕挑战和失败,何况这还是他热爱的工作,只要开始做就算经历再多困难,他也一定要完成,否则之前的努力也都付之东流了,张晓栋没有工作,也就意味着没有经济来源,他每天只能用馒头咸菜充饥,他的家里除了床就是复原用的工具,在工作的过程中他也想过要放弃,不过最终他还是咬牙挺过来了。

河北青年张晓栋放弃铁饭碗,花13年学会“龙鳞装”手艺

龙鳞装《三十二篆金刚经》展开的样子

张晓栋花了两年半时间,做成第一部龙鳞装书籍是长达8米的《三十二篆金刚经》,万事开头难,他为了做好这本书,选了几十种纸张最终用的是薄如蝉翼的绢纹宣纸,这部书共有217页,有几次好不容易书页粘贴完成,最后却发现书页和底部纸张连接处,出现了褶皱,这就意味着整本书要重新开始做。

有时候做着做着他自己都觉得快崩溃了,可是如果现在放弃,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他还是耐心的做了下去,他一定要看到成书的样子2010年,他制作的第一部书终于大功告成,他回忆着两年多的艰辛,还是忍不住落下眼泪。

这部书的完成在整个业内引起很大轰动,大家终于看到龙鳞装重现于世,专家学者还为此专门开了鉴定会,可见众人对此事极为重视,2019年,张晓栋还在威尼斯办了个人展览,古老的装帧艺术走出国门,世界各地的人,都看到来自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张晓栋的工作室除了他,还有两个合作者,他们三个人已经在一起奋斗了快10年,团队里的合作伙伴很多都在中途退出了,因为龙鳞装的工艺太复杂且枯燥,张晓栋的老师吕敬人也很关心他,总是问他有没有钱生活,每当他觉得自己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突然就有人来买他的书,张晓栋总是可以在下个转弯处看到希望。

河北青年张晓栋放弃铁饭碗,花13年学会“龙鳞装”手艺

龙鳞装的形态

张晓栋制书13年完成了7本书籍,他的目标是25部书籍制作,这件事实现起来非常困难,要花费大量心血和金钱,可是这些困难对他来说都可以克服,因为他已经度过最艰难的时期,也曾经有人想向张晓栋学习这项传统技艺,可是没有人能坚持下来,在他眼里龙鳞装并不枯燥,他的世界里“有书万事足”。

张晓栋做这些并不在意有多少回报,因为他的精神世界在制书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满足,他是全世界唯一一位龙鳞装非遗传承人,获得了2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当今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还是有很多像张晓栋这样的人,愿意付出精力和时间让失传的技艺重见天日,传统手工艺者耐得住寂寞、不计回报的付出值得称赞。

河北青年张晓栋放弃铁饭碗,花13年学会“龙鳞装”手艺

来源:趣事情报局

2
0
192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