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艺术和画作,总让人觉得距离遥远。人为什么要去博物馆和美术馆,去看那些可能看不懂的东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遇见博物馆馆长王春辰表示,如果你从来不去博物馆,不妨先去看看吧。“先不要问自己,‘这是什么’,‘我懂不懂’,先去体会和感受。”
他描绘着进入博物馆的体验:世界上原来有这么多人,做了这么多我们从来不知道的事情。“你可能会觉得惊讶,喜悦,好奇,也会不理解,茫然,疑惑。但慢慢地,你就会理解。”王春辰说,艺术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也让我们学会观察生活。“不懂它,是因为我们还没接触它,等我们接触它,就会发现,它就是生活。”
博物馆和美术馆,本身也发挥着美育的功能。很多时候,人们不理解毕加索为什么要把人画成立体的,为什么画的结构这么奇怪,歪的斜的,让人乍看很不习惯。“但当你理解了艺术家的创造,你就明白了,原来艺术是独立的。当你看到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理解它的创作过程,理解它的表达,你就获得了一种自己的认识。”
王春辰讲述,美育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不仅是观感上的“美”或者“不美”,它和人的情感也有联系——艺术也会表达喜怒哀乐。“当你能看到作品中不一样的东西,渐渐地,你对艺术作品的形容,就不止于它是否好看。你会有更多不同面向的评价:细腻、深邃、宽广、辽阔……”
而且,“美育”也会培养人一种开放的心智。 艺术不局限于某一种形式或某一个流派。当看过很多不一样的艺术作品,你会形成自己的喜好,但你也能理解其他类型艺术存在的合理性。美育,让人愿意接受和欣赏这世界的许多不同。
当下的展览,已经不仅仅是原作的展出。敦煌的石窟和壁画可以做等比例的复制品,西斯廷教堂穹顶上米开朗琪罗的名画《创世纪》,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出现在各地的屋顶。这些无法离开原地的作品,借助数字化手段,去往更多地方,带给更多人美的体验。
王春辰说,可以把古典艺术作品通过数字化放大,做成视频,重新剪辑,加上讲解分析,甚至做一些模拟的动画,打造360度沉浸感空间。所有这些,都营造了不同于观看原作的体验。它是一种二次创作,也是数字艺术所带来新功能。
每个人,无论做着怎样的工作,都可以找时间去美术馆和博物馆,看看不同的东西,丰富自己的内心。王春辰认为,看展,可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美术馆、博物馆的存在,让你日常的生活不再单调。因为你总有一个去处,可以安放自己的心灵。”
来源:北京科协:《不懂艺术还要去看展吗?中央美院教授:不要问懂不懂,先体会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