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上页 | 共2页,当前在第2页 | 下页

第四讲 五言律诗和长律

我们在第二讲中讲了五言绝句,这里再讲五言律诗就非常好懂了。五言律诗共有八句,四十个字,比五言绝句(指律绝)的字数多一倍,可以说两首五言绝句合起来就是一首五言律诗。按发展情况说,应该说五言绝句是五言律诗的一半;但是,为了说明的方便,我们说五言律诗是五言绝句的双倍也未尝不可。

跟五言绝句一样,五言律诗也有四种平仄格式。第一种五言律诗等于第一种五言绝句的两首: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二种五言律诗等于第二种五言绝句的两首: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新春江次白居易

浦干潮未应,堤湿冻初销。

粉片妆梅朵,金丝刷柳条。

鸭头新绿水,雁齿小红桥。

莫怪珂声碎,春来五马骄。

第三种五言律诗等于第三种五言绝句加第一种五言绝句: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北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第四种五言律诗等于第四种五言绝句加第二种五言绝句(这一种比较少见):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风雨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律诗中间四句要用对仗。所谓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等。关于对仗,后面还要专题讨论。

长律是超过八句的律诗,有长到一百六十韵的。两句一押韵,一百六十韵就是一千六百个字。有一种试贴诗规定五言六韵(清代规定五言八韵),那是应科举时写的。

例如:

湘灵鼓瑟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清。

长律的平仄很容易知道,因为它只是把五言绝句加起来。例如五言六韵的长律就等于三首五言绝句。除头两句和末两句以外,中间各句都是要用对仗的。长律一般只是五言诗,七言长律非常罕见的。

第五讲 七言律詩

七言律诗,就其平仄格式说,是七言绝句的扩展。七言律诗共有八句,五十六个字,比七言绝句的字数多一倍,正好把两首七绝合成一首七律。七言律诗也有四种平仄格式。

第一种七律等于第一种七绝加第三种七绝: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望蓟门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第二种七律等于第二种七绝加第四种七绝: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第三种七律等于第三种七绝的两首: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遣悲怀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第四种七律等于第四种七绝的两首: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七律跟五律一样,中间四句要用对仗;至于头两句和末两句,一般不用对仗。特别是末两句,像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样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把律诗、绝句的平仄规则总结一下。平仄有“对”的规则和“粘”的规则。单句称为出句,双句称为对句,出句和对句加起来叫一联。第一联称为首联,第二联称为颔联,第三联称为颈联,第四联称为尾联。出句的平仄和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叫做对。下联出句的平仄和上联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同的,叫做粘。当然,在“粘”的时候,第五、七两字(在五言则是第三、五两字)的平仄不可能相同;在“对”的时候,如果首句入韵,首联出句和对句第五、七两字(在五言则是第三、五两字)也不可能相对。总之,我们可以拿每句的第二个字作为衡量对粘的标准。

知道了粘对的道理,要背诵口诀(平仄格式)就不难了。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首诗的平仄都可以按照粘对的规则背诵如流。即使是百韵长律,也不会背错一个字。

违反粘的规则叫做“失粘”(广义的“失粘”指的是不合平仄,这里用的是狭义);违反对的规则叫“失对”。唐人偶尔有不粘的律诗、绝句(如王维的《渭城曲》),但是不足为训,因为一般的律诗、绝句总是粘的。至于失对,则是更大的毛病,唐人虽也有个别失对的情况,那或者是模仿“齐梁体”(律诗未定型以前的诗体),或者是诗人一时的疏忽,后人是不能引为口实的。

第六讲 平仄的变格

上面说过,前人做律诗、绝句有个口诀是:“一三五不论。”这是就七言说的;如果是五言,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其实仄平脚的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犯孤平。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按常规来说,也是要论的,但是在这些地方可以有变格,就是在本该用平声的地方也可以用仄声,在本该用仄声的地方也可以用平声。

例如: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平平脚,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仍以用仄声唯一,否则末三字变成平平平,而三字尾连用三个平声是古风的特点(见第八讲),最好律诗、绝句不要用它。

现在讲到三种特别的句式。这三种句式是不合于前面五讲中所列的平仄格式的,然而它们是律诗、绝句所容许的。

(1)五言出句二、四字同平,七言出句四、六字同平。——依前面五讲的说法,仄仄脚的律诗,在五言是“(平)平平仄仄”,在七言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但是,这个格式有一个最常用的变格,就是:

五言:平平仄平仄

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是把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对调,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对调。对调以后,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不再是不拘平仄的,而是必须用平声,例如:

杜少府之任 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种句式多数被用在尾联的出句,即律诗的第七句,绝句的第三句。

(2)五言出句二、四字同仄,七言出句四、六字同仄。——依前面五讲的说法,平仄脚的律句,在五言是“(仄)仄平平仄”,在七言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这个格式也有一个变格,就是:

五言:(仄)仄平仄仄

七言:(平)平(仄)仄(平)仄仄

这里五言第二、四两字都用仄声(全句可以有四仄,甚至五仄),七言第四、六两字都用仄声。但是,有一个附带的条件,就是五言对句第三字,七言对句第五字必须用平声。例如: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及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夜泊水村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讲到这里,我们知道“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也不完全适用了。

(3)孤平拗救。——所谓孤平,指的是五字句的“仄平仄仄平”,七字句的“仄仄仄平仄仄平”。由于除了韵脚以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所以叫做孤平。凡不合平仄的句子叫做拗句。拗句和律句是反义词。孤平的句子也是拗句的一种。但是,拗句可以补救。补救的办法是:前面本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就在后面适当的位置用上一个平声意味抵偿。所谓孤平拗救,是指仄平脚的句子五言第一字用仄,第三字用平;七言第三字用仄,第五字用平,即:

五言:仄平平仄平

七言:(仄)仄仄平平仄平

试看下面的例子:

夜泊山寺李白

危楼高百尽,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孤平拗救常常和二、四字同仄的出句(在七言则是四、六字同仄)同时并用,向上文所引孟浩然的“往来成古今”、陆游的“双鬓向人无再青”都是。这样,倒数第三字(如孟诗的“成”字,陆诗的“无”字)所用的平声非常吃重,它一方面用于孤平拗救,另一方面还被用来补偿出句所缺乏的平声。上文所讲第一种特殊句式,五言第三字用了仄声,第四字就必须补一个平声,而且第一字不能再用仄声,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应该白变格和例外区别开来。变格是律诗所容许的格式,甚至能用于试帖诗;例外则是偶然出现的,如杜甫的“昔闻洞庭水”,孟浩然的“八月湖水平”。有时候,诗人可以写一些古风式的律诗,完全不拘平仄,叫做“拗体”。但拗体是罕见的,这里不详细讨论了。

平仄的变格相当复杂,我们了解这个,主要为了欣赏古人的律诗、绝句。至于自己写诗,自然不一定要用變格。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