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常用对仗口诀
名对名,动对动,实对实来虚对虚。
数字上下两相望,词类相当结构同。
上下两句字数等,之间莫有虫子(重字)现。
一声二声我说平,三声四声他言仄。
上句我用仄作尾,下联他以平来结。
三平尾,三仄尾,对联忌讳不可要。
一三五位可不论,二四六巧分明。
一三五,天下汉字任我用。
二四六,他说平来我说仄,他说仄来我说平。
细敲平仄费心机,朗朗上口成好联。
“对仗”是汉语修辞格之一,也称“对偶”、“对子”、“偶句”、“骈俪”等。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下面项叙述)。
在律诗中,律句和对仗都有严格的讲究,这些规定使得律诗具有独特的韵律美和形式美。
首先,律句是律诗的基本构成单位,它要求诗句在字数、平仄、押韵等方面都符合一定的规范。律诗通常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一共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诗的字数也有限制,如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在平仄方面,律诗要求每句诗的平仄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交替出现,形成抑扬顿挫的韵律感。同时,律诗的押韵也有严格的规定,通常要求偶数句押韵,且韵脚必须相同。
其次,对仗是律诗中另一个重要的修辞手法。对仗要求诗句中的词语在词性、词义、结构等方面相互对应,形成工整、对称的修辞效果。在律诗中,对仗主要出现在颔联和颈联中,也就是第二联和第三联。对仗的类型有多种,如工对、宽对、流水对等,但无论哪种对仗方式,都要求上下两句的词语在词性、词义、结构等方面相互对应,形成对偶关系。
一般来说,对仗的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可重复。
以上规则是律诗和词中的对句所必须遵循的。(有的词中的对仗可以同字相对,也可以同声相对,以后另论)。
对仗中要注意"合掌",即对句与出句的意思完全一样,对句与出句完全同义,历来是作诗之大忌。
古人为了论诗方便,把律诗分四联:
第一、二句,称作首联(古称《破题法》,有《起句法》共十五法)。
第三、四句,称作颔联(古称《颔联法》。
第五、六句,称作颈联(古称《颈联法》)。
第七。八句,称作尾联(古称《缴结法》,有
《结句法》十七则)。
对仗种类繁多,比较复杂。现就主要的提出来供大家参考,其他较少见的少时提示一下,知道就可以了,有兴趣再详谈。
律诗中三种特殊的对仗形式:
1、数目对:如"三山"、"一水"、"三峡"、"五溪"前边的字都是数字,因而构成数目对。如"三山败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2、颜色对:如"青天"、"白鹭"、"红雨"、"青山"前面的字都是颜色,因而构成颜色对。如"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3、方位对:如"北极"、"西山"、"西望"、"东来"如"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盗寇莫相侵"。"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这三类词很少与别的词相对,在律诗中非常多见。
另外,一般在对仗中,要求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等等。在很多情况下,不及物动词也可以与形容词相对,连绵字与连绵字相对。而且词性须一致。单说名词对名词,也很复杂,要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专用名词对专用名词。等等。从名词细目上分,还可以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体形、文化,武器、技艺、珍宝等等。
工对:严格遵守对仗的“六相”原则(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尤其是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三个基本原则。在我国传统的诗联创作中,词可划分为28小类。即“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宫室类、器物类、 衣饰类、饮食类、文具类、文学类、植物类、动物类、形体类、人事类、人伦类、代名类、方位类、数目类、颜色类、干支类、人名类、地名类、同义连用字类(如 “格调”)、反义连用字类(如古今)、连绵字类、重叠字类、副词类、连介词类、助词类。
宽对:比工对要求宽一些,两句在大的方向相对,其中有的字、词不甚相对如王维《使至塞上》诗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塞"为地理,"天"为天文。一般来说,一是相同的词性即可以对仗,不必再分小类。二是不同词性的词只要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亦可对仗。三是上下联语法结构有异,但是字面对仗还是工整,并无失对之嫌。四是同字对仗。工对忌重字,宽对则不避。
失对:上下联全体或部分完全不符合对仗规则的,即为“失对”。全联完全失对者,自然不算是对联,而部分失对者,则称之为“病联”。古今联坛,“失对”与“病联”可以说比比皆是,甚至在一些名家名联中也并不罕见。如佚名题乌江项王祠联:“司马迁本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杜师雄真豪士,临祠大哭,至今草木有余悲。”联中“本纪一篇”与“临祠大哭”,全不对仗,是典型的“失对”。
借对:(又称假对):如杜甫《曲江》诗中"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是平常的意思,但也是数词,古时八尺为"寻",两"寻"为"常"。借音对、借形对、借声对、借通假字对都属于借対。
借字对:(古称借韵对)如刘长卿《重别薛六》诗中"寄身切喜沧海近,顾影无如白发何。借"沧"为"苍"与上句"白"字相对。眼昏常讶双"鱼"影,耳热何辞数"爵"频。"鱼"(盂),爵(酒具)。再如:"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下"(夏)。等等。
当句对:(古称"句中对"、"巧变对")在诗词中有的在一句中自成对仗,如杜甫《白帝》诗中"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归马"对"戎马","百家"对"千家"。又如:"今空无古迹,宋复有唐文。";"白头清鬓有存没,落日断霞无古今"等。
从对仗的字数上看,有单字自对与非单字自对,前者如:“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如今辨伪真。”此为杭洲西湖岳墓联。“正”与“邪”,“冰”与“炭”,“毁”与“誉”,“伪”与“真”皆单字自对。
非单字自对如:“横空出世;继往开来。”上联为偏正结构,下联则为动宾结构(使诗人病),但字面对仗还是工整,并无失对之嫌。
当句对中,有的是既联内自对,又上下联彼此相对。有的则仅仅是联内自对,上、下联之间却并不对仗。这种情况不能认为是“失对”。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说:“如果上联句中自对,则下联也只须句中自对,上联与下联之间不必求工。”又说:“甚至上联和下联之间完全不像对仗,只要句中自对,全联也可以认为是工对了。”
隔句对:(亦称扇面对),在诗词中不是相连的两句对仗,而是第三句对第一句,第四句对第二句这样的隔句相对。诗中如《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亦,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今我来思"对"昔我往亦","雨雪霏霏"对"杨柳依依"。词中的例子就更多了,《沁园春》上片的第4.5.6.7句和下片的第3.4.5.6句,均要求作扇面对。毛主席《雪》中的:"大河上下"对"长城内外""顿失滔滔"对"惟余莽莽";"唐宗宋
祖"对"秦皇汉武","稍逊风骚"对"略输文采"。对此,"词的句式"和曲的对仗中也将论及。
错综对:(又叫"犄角对""交股对",旧时两对有别)。对仗时字词不是依次相对,而是交错相对。如李群玉《杜丞相宴中赠美人》诗中"裙施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以"巫山一段"对"六幅湘江"。就是交错相对。又如"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多"对"少";"密"对"疏"。
流水对:(又叫"串对")是指上下两句意思相贯穿,各自的顺序不能颠倒,下句是上句意思的延伸,似水顺流而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又如李商隐《杜工部蜀中离席》中"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隋宫》"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烘托出空灵的境界和文雅的氛围,亦属工对。
正对: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互相补充,内容相似或相关。如毕沅题岳阳楼联:湘灵瑟,吕仙杯,坐揽云涛人宛在;子美诗,希文笔,笑题雪璧我重来。“上联写两位传说中的神仙美眷,下联则写两位诗哲文豪。互相映衬。
反对: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清代徐氏女题西湖岳飞墓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上联之褒,荣于华衮;下联之贬,严于斧钺。对比尖锐,爱憎分明,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言对:指建言立论的对联作品。类别包括言志联、题赠联、说理联等,侧重于用抽象的思想与言辞,表达某种情感和见解。如清方子云自题联:“目中自谓空千古;海外谁知更九州。”俞樾集《纪太山铭集》云:“观五岳而知众山小;凡百川咸于大海归。”
事对:选取重要的材料和准确的史实作联,以事对事。如“夏鼎商彝,秦碑汉瓦;刘略班艺,贾策扬经。”如左宗棠自题联:“文章西汉两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
单句对:单句对多为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其中五、七言最多。也有八字联。如杭州飞来峰联:“飞峰一动不如一静;念佛求人不如求己。”九字、十字乃至十一字、十二字、十三字的单句对极为罕见。
多句对:多句对以三句对居多,还有四句对、五句对、六句对、七句对,乃至更多。如蔡千军拟题月亮岛望江楼联。
羊角对:诗钟之谓也。亦称“十四字诗”、“雕玉双联”、“折枝诗”等,诗钟乃命题作对,一曰分咏,上下联分别吟咏两种事物,往往是绝不相关的两种事物。二曰嵌字,随意取两字,分嵌上、下联中。诗钟,尤其是分咏体诗钟,不能认为是正格的对联。就象“无情对”一样,对而不联。如:难凭只手擎南宋;能使双眸复大明。上联咏文天祥,下联咏眼镜,可谓风马牛不相及。而形式上字字可对。又举一副讽刺李鸿章的诗钟:举世共推和事老;大家都是过来人。上联是说李氏,下联则谓“女阴”。令人喷饭。
无情对:“无情对”可能起源于明代。冯梦龙《古今谭概》卷二十九“谈笑部,随口对”中一联:“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李先生即李东阳。此联字面对仗,而内容互不关联。这就是无情对的特点,而且内容愈相去万里,便愈成佳作。以清代“张之洞”入对的无情对也极富趣味:张之洞;陶然亭。“无情对”多属文字游戏,也有包含深刻内容的创作。如讽李鸿章联:杨三已死无京丑;李二先生是汉奸。
拙形对:和“无情对”相反,字面不怎么对,而内容有绝妙可对 处。此类对仗十分罕见,但确有此类对联。相传明代哲学家陈琛少时,其父老友出联云:“老虎”,小陈琛对曰:“海蜇”。老世伯谓其不对。小陈琛辩解说:“‘老虎’乃‘山君’,‘海蜇’称‘水母’,‘水母’对‘山君’,不对吗?”老世伯顿时语塞。
清代咸丰年间,有人举 “墨”字求对。不少人以“笔、纸、砚、书”等字去对,均不见佳。只有一人以“泉”字应对,被公推为最佳下联,流传至今。“墨”者,“黑土”也;而“泉”者,“白水”也。“白水”恰可与“黑土”构成工对。以“泉”对“墨”,妙在对中有对 ,联中有联。
就句对:"白首丹心依紫禁,一麾五部净三边"。"一、五、三"对"白、丹、紫"。
不对之对:羊角对、无情对是对而不联,另外还有一些更特别的对联,它们是“联而不对”。既然不对,不应称为对联,但因其有意不对,故称为不对之对。不对之对虽形式不对、表面不对,而本质、内容却绝妙可对,令人拍案叫绝。如"自有生民来,未如今日盛"。对意不对字。
不对处对:"舶鲈争利色,来往接风潮"。此不对而偏对也。
连珠对:"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奇健对: "五湖归去孤舟月,六国平来两鬓霜"。
律诗不拘对:"或起句用对,而中二联全不对着;或颔联不对,颈联不对,或八句全不用对者;或首尾似对,中二联不对者;只要不失粘皆名律诗也,一失粘,则为拗体非律诗也。
其他还有:实字对、虚字对、人物对、鸟兽对、花木对、数目对、巧变对(类似于句中对和流水对)、情景对、怀古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