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古风等同于古体诗吗,它和律诗、绝句等格律诗有何区别?
古风,一般有两种理解,像王力先生等人把古风等同于古体诗;而另一部分人则把古风仅看作是古体诗的一种,他们将古体诗分为古风、乐府诗、歌行体等。我赞成第一种观点,即古风和古体诗是一回事,它跟近体诗(律诗、绝句)是对立的,本文全部基于此观点而阐述。
希望诗词爱好者们看了本文,能够分清古风和近体诗。若给定一首诗,能够分清是古风,还是律诗,或绝句。
比如孟郊的这首《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到底属于古风还是七言绝句?
仅从表面上看,有些古风和近体诗(格律诗)长的很像。比如李白这首《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首《上李邕》属于典型的古风,但有些人会将它错认成七言律诗,看了本文后就不会再认错了。
再来看看刘禹锡这首《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西塞山怀古》则属于典型的近体诗,是近体诗中的七言律诗,跟上面那首《上李邕》是不同的。
这两首诗光从结构和字数上看差不多,但其实差异非常大,他们之间的差异也就是“古风”和“近体诗”之间的差异。
那古风和近体诗到底有哪些区别?
1、押韵
近体诗一般要求押平声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除首句可用邻韵外,中间不允许换韵。
而古风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中间可以换韵,古风的押韵甚至不受韵书的限制,中间也可以押邻韵。比如上面李白这首《上李邕》就是押仄声韵,而王勃的《滕王阁诗》更是既押平声韵,又押仄声韵,中间进行了换韵。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此诗前四句押仄声韵“u”,后四句押平声韵“iu”,中间进行了换韵,绝句和律诗是不允许这样的。
2、平仄
我认为平仄是古风区别于近体诗的本质区别。甚至可以说考虑平仄的就是近体诗,不考虑平仄的就是古风。古风对平仄没有任何要求,且习惯于用拗句,当然古风用律句也不是不可以,总之就是比较自由。
比如上面的《西塞山怀古》属于仄起平收的七言律诗,平仄合律;而《上李邕》则可以不考虑平仄。
3、对仗
近体诗的律诗和排律有对仗要求,除了首联、尾联外,其他各联都要求对仗,而古风则没有对仗的要求。
比如上面这两首诗的例子,《西塞山怀古》的中间两联“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是对仗的。而《上李邕》因为是古风,中间两联“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完全没有考虑对仗,这是这两首诗的一个重要区别。
4、句数和字数
近体诗的句数和字数基本是固定的,绝句一定是4句,每句五字或七字;律诗一定是8句,每句五字或七字;排律一定是10句或以上,每句五字或七字。
而古风对句数、字数没有任何要求,甚至不同字数的句子可以掺在一起使用,此时一般叫做杂言古风,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现在依据近体诗的习惯,一般也将古风分为五言古诗和七言古诗,杂言古诗一般不单列,而划归于七言古诗,比如上面提到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我们一般认为是七言古诗。
看了上面古风和近体诗的四大区别,大家应该知道了,本文开头提到的孟郊《登科后》属于古风,而不是七言绝句,因为平仄不符合近体诗规则。
近体诗可以看作是在古风基础上发展来的,并且因为其具有“格高律清”的特点,逐步占据优势,大有取代古风之势。其实自唐代开始,古风逐渐已被近体诗所取代。
古体诗创作基本规则
在唐代以前,是没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之分的。盛唐以后,由于诸多诗人的不断探索与揣摩,诗歌的创作在字数、声韵以及对仗等方面都有了比较严密的规定,诗体的格律终于形成,格律诗正式进入人们的视线,随之这样有着种种规则的诗体,与此前不受格律限制的诗体被人们划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
那么,既然近体诗有着种种规则限定,而古体诗并没有这方面的限制,是不是意味着古体诗的创作就完全不需要遵循任何规则,创作者可以彻底“放飞自我”?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正如近体诗的出现,古体诗也是在诸多诗人的不断革新尝试之下形成唐代之前的样子。今天就来说说古体诗,顺便再来说说唐代以后的入律古风。
一、古体诗的大致发展脉络
自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出现以后,四言诗开始作为一种正统的诗体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历经先秦、两汉、魏晋,直至南朝梁,都一直有文人在创作四言诗。哪怕到南朝梁时,《文心雕龙》作者刘勰也已经接受,此时五言诗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诗歌创作主流,但他仍然认为四言诗才是“正体”。
刘勰所言“雅润为本”的四言诗由于其惊人的炼字工夫,以及与此后年代的语言差异,已经无法让更多的群体接受与传播。汉代以后,节奏感更强,语言表达更直白,更适于传播的,以“清丽居宗”的五言诗逐渐大行其道。
代表五言诗走向成熟的最重要的作品是《古诗十九首》,它继承了《诗经》作品“温柔敦厚”的传统,成为“诗言志”的重要诗教典范,我想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应该了解它的全部或者大部分作品。
其他如七言诗、杂言诗甚至六言诗在唐代以前并没有占据主流。在这其中,杂言诗《诗经》中有,此前我介绍的《乐府诗集》中大量的民歌作品同样属于杂言诗,后来,为了简易区分,将这些字数诗句字数不一样的一起归入七言古诗范围。
二、古体诗的一些名称和分类
想要了解古体诗,并在闲暇时进行古体诗的创作尝试,了解古体诗的一些名称和分类是有必要的。为方便快速了解,暂介绍以下几个小类。
1、风、雅、颂
我们读诗和学诗,《诗经》几乎是必须了解的一部典籍。她是超然于其他所有诗歌作品之上的,给予后世无数文学艺术创作养分的文化瑰宝。《诗经》有3个部分,分别为《国风》、《雅》、《颂》。
《国风》系属于西周春秋时期的各国里巷歌谣;《雅》又分《大雅》和《小雅》,为西周都城一带的作品,多为贵族作品,也称为“王畿正声”;《颂》则是属于王室诸侯所用的祭祀歌。
2、骚体
《楚辞》,不光收录有屈原的作品,还收录了宋玉、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楚地的地方特色,又加之其中有屈子的代表作品《离骚》,因此此类诗体被称为“骚体”。
所谓“风骚”,实际上正是来自于“风”和“骚”,也就是说,想要成为“风骚”之人,不懂“风”和“骚”是断断不可以的。
3、乐府诗
汉武帝置乐府,除机构创作外,也像西周春秋之时,从民间采集作品加以配乐,汉代及魏晋六朝乐府所录诗歌都称乐府,唐代以后很多诗人也以乐府为题所写作品,不入乐,但也被并入乐府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就收集大量唐代诗人所作乐府诗。
乐府诗的名称多样,但我们常常见到的就是诸如,诗题带有“歌”、“行”、“乐”、“引”、“吟”、“叹”、“怨”、“弄”、“操”、“曲”等字样的,基本都属于乐府诗。比如,《折杨柳歌》、《楚妃吟》、《长门怨》等等,看到这些名称,就应该知道不是格律诗。
其他辞赋一类,比如此前我所介绍的沈约《丽人赋》、江淹《别赋》等就属于此类,不再介绍。另外要说的就是所谓“古风”,“风”来自于《诗经》的“国风”,实际上也就是诗歌,古风,多是唐人及此后文人的作品,且以“古风”为题,与此前的“正牌”古诗区分。而且这些古风作品都还是“入律古风”,下面还将提及。
三、古体诗的押韵
所有的诗都必须押韵,如果不押韵,那么诗也就不能称为诗了,古体诗也一样,只不过古体诗的用韵要比近体诗来得自由一些。
我们知道,近体诗绝大部分都使用平声韵(其中有极少部分文人创作仄韵作品),但古体诗的韵脚字就不光用平声韵,还使用仄声韵,即上声、去声、入声,甚至还可以换韵。我们童年就会读的一首李绅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就是使用的仄声韵。同时这里再说一下,这是一首绝句,但只能称为古绝而非律绝,区别它们的其中一个前提,正在于是否押平声韵。
古体诗的押韵,本来就不那么限定严格,你可以从韵书的某一个韵部中找出韵脚字;也可以使用邻韵,也就是相邻韵部的韵脚字;甚至还可以押通韵,也就是说,韵脚字使用上声的时候,你还可以使用去声来进行通押。
近体诗的创作中,是要避免韵脚字重复使用的,但是古体诗没有这样的限制,上面用一个韵脚字,下面你若是找不到合适的韵脚字,还可以将上面的韵脚字拿过来使用。
四、古体诗的平仄
没有接触过诗词格律的朋友,与古时的很多人都以为只有近体诗才讲求格律,古体诗不存在平仄一说,其实根据一些文人的考据,古体诗也同样讲求平仄,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中国抑扬顿挫的文字读音特点,决定了人们一定会发现其中的节奏之美。
当然,并不是说唐以前的人们也讲求平仄,就意味着他们也有诸多对于平仄的规定。相对来说,他们的平仄就比较简单了。先来看一首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怨歌行》,其中有这样几句:
A蛾眉本多嫉,
B寒霜依玉除,
C苔生履处没,D草合行人疏。
4句的平仄情况分别为: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我们可以看到这4句的后3字,即所谓“三字尾”,平仄情况分别为仄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在这里面,平平平是我们在古诗中常常见到的,被称为三平调。至于到了唐代,李白等人的古体诗作品更是能够常常见到这这种三字尾。也就是说,我们判断一首诗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如果看到这种典型的三平调,它一定是一首古体诗。
当然,我们看古体诗的平仄情况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使用这样的三字尾,其中最大的一个目的是让我们在读诗,特别是读唐诗的时候能够更好地对诗作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如果创作古体诗,未必一定需要按如此的三字尾,因为没有一个时代有这样的要求。
五、入律古风
到了唐代,特别是盛唐之后,诗律逐步严密,诗人们创作古体诗,已经无法避免地受到格律的影响,于是创作出来的古体诗都已经带有格律诗的特征,因此才有所谓“入律古风”一说。
入律古风的作者,全诗都可能使用律句,但是人们还是可以很容易就判断出入律古风与律诗的区别:1是入律古风的诗句数不定,律诗为8句,入律古风也许是6句,也许是14句;2是入律古风既用平声韵,又用仄声韵,有的甚至平仄交替;3则更好判断,虽然用律句,但不使用黏对。
因此这里又有了一个区别古体诗与近体诗的特点:诗的句数以及是否使用平仄交替的韵脚字。由于一部分诗人在创作古体诗的时候,不光基本全部使用律句,还使用黏对,且出句与对句平仄能够完全对立,因此还是需要看诗句数以及是否平仄韵交替。另外,一般情况下,唐代以后的古体诗,以七言古诗入律较为普遍,五言古诗入律的相对较少。
所谓入律古风,是在格律形成之后才出现的,因此我们读到的带有“古风”字样的基本上都是唐代以后的作品,所以我们最主要区分的还是唐代的作品,而在比如《唐诗三百首》中,很多作品就不属于格律诗(包括律诗和律绝),而算是“古风”作品,如果再将唐代的乐府诗算进来的话,古体诗是占有不少篇幅的。
六、小结
关于古体诗,相对来说,创作还是相当自由的,我们可以将上面的几条回顾一下:1是创作古体诗,可以用五言、七言,甚至可以用四言;2是创作篇幅不限,可以用8句,也可以用10句甚至更多;3是押韵的时候自由度极高,可以用本韵,也可以使用邻韵和通韵,但必须押韵;4是平仄情况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用上面列出的三字尾,同样也可以自行创作。
另外,像入律古风这类的作品,虽然数量极多,但也是唐代以后的作品,对于古体诗的创作,也从来没有这样的律句要求;同时,唐代文人在创作古风作品时,还会刻意使用拗句,这一点也是属于可有可无的。
最后,古体诗的对仗也没有任何的限定,创作古体诗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使用,那也只是为了让这首作品更有韵味,与格律无关,而且在使用对仗的时候,不必在意是否有重字、是否合掌。总而言之,创作古体诗,最重要的一点是:随性自然,有感而发。不必刻意追求辞藻的华丽,创作出一首纯朴自然的古体诗,若是再带有一丝古意,就已经是成功的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