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古风即古体诗,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称七古,另有杂言。

现下许多人一谈古诗,即想到的是诸如七绝、五律之类的近体诗,许多人常说格律诗是诗发展成熟的产物,言下或/似有贬低古风之意。其实,古体诗有许多优秀之作。不说早期的从诗、骚起的,也不说建安、两晋、南北朝时期如曹操诗、孔雀东南飞、汉诗十九首等优秀的乐府诗,即以诗之盛世,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的代表作亦多为古体。

古风并非全无格律,只是比较宽松,它与近体诗在字句、平仄、用韵等方面均有区别。细述如下:

1、字句

近体诗每句有固定字数,五言或七言,大家都很熟悉。而句数也有一定,四句为绝八句为律,即算排律也一定为偶数。古风则不然,从两三句、四句八句到很长均有,句数也不一定要是偶数,而每句中有四字、五字、七字等的齐言体,也有从二三字至十多字字数不等的杂言体。

另外,即便一首诗是五言(七言)四句(或八句),也不能判定就是五绝七绝(指律绝)或五律七律,而是要从用韵和平仄、对仗等来看。

2、用韵

近体诗一般用平声韵,须一韵到底,不可换韵,且只有可押可不押的首句(五言多不押而七言多押)可以用邻韵,偶数句则只能用本韵。而古风既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韵,可一韵到底也可篇中转韵(长风多转韵),而且用邻韵不限于首句,邻韵通押的现象较多。

关于邻韵在《词韵简编》《中华韵典》等韵书上均有具体规定,不细述,但要注意:平仄韵绝不相通,入声与平、上、去声均不相通,上、去两声也少通押。

近体诗除偶数句要押韵外,单数句(首句押韵时除外)需用仄声。而古体情况很多,有通篇一韵、句句押韵的柏梁体(是否有点象打油诗呵),有两三句换韵而句句押韵的,也有隔两三句押韵的,当然受习惯和近体诗影响,仍以隔句押为常见。而古体的单数句是可平可仄的。

3、平仄

近体诗(或称格律诗)在平仄上要求严格,应当全是律句或准律句(包括变格和拗救)。如五绝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其实只是平起而首句不入韵的一种格式,实际还有许多正格和变格(但不是乱来,是有规定的!)。此不细述,可参考其它格律书。在此只简单言其要点:

1)偶数句需要押韵; 而(平韵诗)单句除首句外末字须为仄声;首句末字可平可仄,平则需要押韵(可用邻韵);

2) 平仄相间: 即在避免孤平、三平和三仄尾外,基本上可以按通常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七)分明”;

2)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即以二句为一联,则二句中相同位置(2/4/6)上的字平仄一般是相反的,而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的平仄一般应相同。

3)可以在允许的范围进行拗救;

5)不允许孤平、三平和三仄尾,尤其不可犯孤平;

6) 五律和七律一般二、三联需要对仗;排律除首末二联外也一般需对仗。

而在古风中,对平仄是比较宽松的,基本没有平仄相间、对句相对邻句相粘的规则,并且以三平脚为正格,也常常有三仄尾。

如: 报得三春晖; 梦魂不到关山难;侧身西望长咨嗟等 --- 均为三平脚;

而 十觞亦不醉;西当太白有鸟道;在天愿作比翼鸟... --- 均为三仄尾。

未平仄相间如 前不见古人 --- 二四叠仄;

而 美人如花隔云端 --- 二四六叠平。

此外,古风的无韵句不一定要与入韵句平仄相反,可平亦可仄。

4、对仗

近体诗律诗颔联、颈联要求对仗,且要求工整,有许多规矩,禁用同字相对。而一般古风不要求对仗(入律古风要求大致同律诗),即使用对仗时亦较宽,可用意对,不讲平仄,也不避同字。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同字对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同字对,平仄同声对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 -- 意对。

5、古风章法与转韵

短风较少转韵,但用邻韵的现象也较多,如

青溪[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这是一首入律古风,用了四纸和五尾韵,而黄花川句为三平。第三四联是较工整的对仗,而第二联也为对仗(不是太工的,平仄同声对仗)。

而对于中长风,其近于作文,适宜叙事兼及写景、议论和抒情,诗中所含内容和转折较多,又常常变韵,因而章法很重要,起、承、转、结各分一段或若干段(每一层中可分成小的层次),文字往往较长,特别承、转时内容通常内容较多,写作时要注意层次、提顿、分合、伏应、过渡等,须不离主题,一脉贯串以表达一个中心意思。切忌杂乱无章,偏离主题,又忌平平铺叙而无起伏变化。

以叙事为主的古风可按时间顺序组织,必要时亦可倒叙、插叙、补叙,如老杜的《赠卫八处士》。

古风的转韵通常与诗的章法有密切关系,一般在新开一层意思或转折/诗的承转过渡处转韵,转韵时通常首句也入韵。转韵用得好可使诗波澜起伏、抑扬顿挫而增加美感,乱用或用得不当则会使诗显示支离破碎。

古风转韵少可以换一次韵,多则可达二三十次。转韵时常是平仄韵交替使用(尤其大转折时),但也可平/仄同声相转。

转韵转多少次?如何转?用什么韵,响亮或幽微的?要视该诗需要表达的内容和效果而定。

以下简析两首著名诗篇的章法和转韵。

1)燕歌行 [高适]

是高适代表作,也是边塞诗的杰出之作,为入律古风,全诗五处4句一韵一处8句一韵,共28句,类似7首绝句的组合。

(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起四句,用十三职韵]:写主将奉命出征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承四句,换平声十五删韵]:出征途中声势及敌人进犯的情势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转十六句]: 详写战场情况,分为四个小层

==1:4句,用上声七虞韵。写战斗惨烈而主将荒淫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4句,换平声五微韵。写战斗失利未能解围。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3:4句,用上声二十五有韵。写征夫思妇远别之苦。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4:4句,仍用有韵。写边地征战的艰苦。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结四句,换平声十二文韵]:写战士的忠勇,讽刺主将的腐败无能慨叹没有李广那样体恤士兵而美战的好将军。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从本诗看,其章法是很严谨的,层次转换很清楚,转韵均用在转折处且是平仄交替用,转韵时首句作入韵(有用邻韵而非本韵的情况,如“衰”字)。

2)蜀道难 [李白]

是李白代表作,也是浪漫主义的杰出诗篇,为杂言体不入律古风。

蜀道难

李白

[起,用下平声先,上平声寒,删,元韵,为可通用的邻韵]:

噫吁巇,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陡然而起,总提一句,点出主题

== 用下平一先韵。蜀道难于上青天的状况成因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极写蜀道山势的高危

-- 仍用一先韵,虚写,散文句式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

-- 换上平十四寒韵,首句入韵,实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 换十五删韵,首句入韵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承&转,换入声陌韵,平声灰韵,佳韵]:

==== 极写蜀道绝险处,点出游人不宜来

-- 转入声十一陌韵,首句入韵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换平声十灰(半)韵

飞湍瀑流争喧?,石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

==== 点出题旨:驻守险峻需可靠,警惕战乱需善用人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换平声九佳(半)韵,与灰韵通用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结,转平声六麻韵]:

-- 转平声六麻韵,首句未入韵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峭折转为纡徐语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结句再次咏叹,呼应开头,全篇浓缩和升华,斗健而止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句法多变、参差错落,从三言至十余言,平仄或连用或间用,有的纯用散文句式,不拘一格,形式和内容及表达效果达到完美结合。

沈德潜论中长风章法说:“歌行起步宜高唱而入...以下随手波折,随步换形,苍莽莽中自有灰线蛇踪、蛛丝马迹,使人眩其变而服其严...至收结处,纡徐而来者防其平衍,须作斗健语以止之;一往峭折者防其气促,不妨作悠扬摇曳语以送之。不可作一格论“。《蜀道难》正是如此。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