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词”的写作与“诗”显著的不同之处。一是内容有所不同——诗的内容几无限制,词(尤其所谓“本色词”)多写诗较难写的“小中见大”之寄托,诗多宏旨,词多微情;二是艺术形式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平仄音律结构、句式、用韵和对仗方面。诗的平仄比较严格且简单、句式大多整齐(除了乐府体近于词之外)、用韵只有平韵仄韵之分、对仗相对严格,词的平仄音律结构复杂、句式多变、用韵分平韵仄韵和入声韵三体、对仗不拘工宽但形式多变。

一、词的对仗标准

词之对仗,缺乏明确标准参照,需深入研读唐宋名家作品,方能依律创作。部分人误以为词无需对仗,故比近体诗更易写。然而,不研读唐宋经典,仅凭唐宋词格律书,难以写出佳作。用韵不遵《平水韵》于诗,不遵《词林正韵》于词,皆被视为未入门。《钦定词谱》总结《西江月》词牌,包括正体与变体,凡连续两个六言句,均需用对偶(尽管《词谱》仅标注柳永正体上片起拍两句对仗,但检视其他变体,此规律显而易见)。《钦定词谱》标注尚不全面,下片起拍两个六言句亦须对偶。历代《西江月》名作,几乎皆上下片起拍两句用对偶(稼轩“遣兴”一词例外)。

二、词中对偶的宽工之分

词中对偶多不拘泥于工宽之别,多为宽对,甚至半对半不对。如:

1. 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半工半宽)。

2. 苏轼《中秋和子由》:“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上片近工,下片属宽)。

3. 苏轼《平山堂》:“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半工半宽)。

4. 苏轼其他作品:“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上片近工,下片半工半宽)。

5. 刘辰翁《新秋写兴》:“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半工半宽)。

6. 贺铸《携手看花深径》:“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带月斜廊”;“欲寄书如天远,难销夜似年长”(上片工对,下片宽对)。

7. 辛弃疾《示儿曹以家事付之》:“万事云烟忽过,一身蒲柳先衰”;“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上下片皆宽而似工)。

当然,也有全工对之作,如张孝祥、苏轼的《西江月》等。

三、词中对偶句的平仄声调

词中对偶句,平仄声调可不相对。以毛滂《水调歌头·元会曲》为例,下片两个六言句被标注为须用对偶,且平仄音调完全相同。宋人皆如此写《水调歌头》,如苏轼、辛弃疾等。这种同声调用对偶的句式,两句仄调尾字须遵循一定规则:上声去声可通用,可两用入声字,上声或去声不可与入声字通用;上声字配去声字为最佳。自宋亡后,古汉语发声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而扭曲,词之乐音式微。后人依字行腔作词,已非唐宋人真正的填词。因此,作词变为纯文学样式,需按汉字四声作词。为使吟诵更多变化,声调须配合句式长短不齐的要求。故两个六言句尾字以上声字与去声字配合为最佳,同时用两个入声字为其次。

四、对偶句中重复用字

对偶句中可重复用字,此特点源于《诗经》,具有极佳吟诵效果。以《一剪梅》词牌为例,周邦彦、吴文英、张炎、蒋捷等名家之作,皆有重复用字之处,如“一剪梅花万样娇”与“斜插梅枝”中的“梅”字等。

1、《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周邦彦)

一剪梅花万样娇。斜插梅枝,略点眉梢。轻盈微笑舞低回,何事尊前,拍手相招。

夜渐寒深酒渐消。袖里时闻,玉钏轻敲。城头谁恁促残更,银漏何如,且慢明朝。

2、《一翦梅·赠友人》(吴文英)

吴文英远目伤心楼上山。愁里长眉,别后峨鬟。暮云低压小阑干。教问孤鸿,因甚先还。瘦倚溪桥梅夜寒。雪欲消时,泪不禁弹。翦成钗胜待归看。春在西窗,灯火更阑。

3、《一剪梅·闷蕊惊寒减艳痕》(张炎)闷蕊惊寒减艳痕。蜂也消魂。蝶也消魂。醉归无月傍黄昏。知是花村。知是前村。留得闲枝叶半存。好似桃根。不似桃根。小楼昨夜雨声浑。春到三分。秋到三分。

4、《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从以上四位两宋重要词人的《一剪梅》,可以看出,始自清真正体,上片第一对四言句须用对偶,梦窗与清真完全一样用工对;张炎的对偶不仅在第一对四言句重复用字(“也销魂”三字复用),更在后面三对四言句用同样手法;蒋捷这首词第一对四言句同样是对偶句,而且是只有一个“上”为重复字,并与张炎类似把同样手法扩展到后面三对四言句。

但是,清人编的《钦定词谱》竟然对这个词牌没有任何对仗句的标注,词谱对这个词牌的总结可谓买椟还珠,贻误后人。张炎词虽然有很好的重章吟诵效果,但却由于重复字太多以至于少却了对仗的语言美。蒋捷的这首词知名度非常高,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人心中最广受喜爱的词之一,究其原因恐怕是蒋捷词同时具有对仗的语言美和重章叠韵之音韵美。像蒋竹山这样的词牌体格发展,可谓是最充分地发挥了词体之于诗的美感特质。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