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诗歌创造意境的过程,就是对所反映的对象素材加以取舍的过程。这种过程是我们在创作中必须掌握的。下面介绍四种巧妙方法:

1、以少总多

诗歌所要反映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不能把生活中的所有现象都罗列进诗中,所以需要有一个选取、删简的过程。

李东阳题的《墨竹》(这首诗的第三句三仄尾了,只是引用这首诗来强调一下绝句的创作要简洁)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

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他所说的画法与诗法相通,都要讲究简洁,尤其是绝句,更要简洁。画竹不是把所有的竹叶都画出来,而是只简要地画上几片竹叶,疏朗自然,却能使人从中体会出竹子萧萧作响,满堂风雨的韵味。

王安石说:“浓要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也是这个意思。从“红一点”,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万紫千红的景色。这就是“以一总万、以少总多”。

2、以小见大

以小景传达大景大情,以小事写大内容,以小物写大主题。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个是渔洋第一法的例子哈,“东风不与周郎便”--第三句否定词。这里我们不看章法,我们只看意境是如何体现的。

二乔只是两个美女,但她们却代表着东吴政权的尊严。要是俩美女被俘虏了,说明啥?东吴政权的灭亡呀。诗人没有直接说出来东吴灭亡,而是婉转的借二乔来说的。这种小中见大的手法,是我们在诗中经常使用的。

再如 黄巢《七绝•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花在什么时候开放,似乎并不是什么大事。但这里作者却要把在秋天开的菊花放到春天来开,体现作者要改变现实的思想,这也是以小见大。这也是黄巢起义的一个雄心壮志的体现。这就是以小见大。

3、即物寓意

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说白了,就是攥着拳头要你猜。我们看看苏轼是如何要你猜的。

《七绝•花影》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诗中对花影描给得很形象,大家说说是啥意思捏??他真正的用意是啥捏?小人得志,挥之不去,去之又来。

再看看曾巩的《七绝•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诗中说是严冬刚刚过,柳条还没有变黄,可是它却凭春风一吹,马上就猖狂起来。柳条乱舞,柳花乱飞,只知道一时蒙天蔽日,好象整个世界都是它的,哪里知道秋后还有清霜,那是它叶落枝枯的时候。

这里诗人以柳作比,描画出一些善于逢迎拍、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诗中有鄙视、嘲弄、劝喻、警告,这才是作者“咏柳”的真实目的和寓意所在。

4、虚实相生

虚是主观思想感情,实是客观景物形象。诗中如果只有虚,就会抽象说教,没有诗味;如果只有实,就会现象罗列,没有生气、情趣。古人云:“虚者枯,实在塞”。因此,要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要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大家要牢牢记住这句话。

总之诗词的意境美需要诗词语言的曲折与含蓄。我们可凭景物、借代、比喻、典故、联想等等,来表现诗词的含蓄与曲折。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