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自然哲学论
自然哲学的递弱代偿衍存原理
1. 处于追问中的存在(无论是作为对象的存在,抑或是作为追问者的存在),显然一概是相对的存在,或曰有限的存在者。
2. 存在只能相对于存在自身而而存在,或者说,存在相对于存在而衍存。
3. 依赖条件愈多的存在者,其自身之存在效价或存在度愈弱,因为任何一个条件发生变异,都可能导致自存的根据或基础崩坍,这是条件量递增的分化代偿效应对演化递弱效应的反证。
4. 人类文明的存在形态愈发紧张:经济与资源范畴的紧张或物欲张力上升;文化与信息范畴的紧张或知性力上升;行为与信仰范畴的紧张或社会张力上升;环境与人口范畴的紧张或生态张力上升。
02:精神哲学论
精神哲学的感应属性增益原理
1. 能在的程度越大(自在之物),能知的程度则越小;能在的程度越小(自为之物),能知的程度越大。能知是对能在不足(存在度不足)的一种代偿,而随着这种代偿度的增加,所知相应扩展。
2. 精神存在(感知能力)的自然发育经历的渐进过程:感应(理化阶段)→感性(原始低等生物阶段)→知性(脊椎动物阶段)→理性(人类文明符号化以后);后一项包含着各前项,并以全部前项作为自身的基础和支配项。
3. 存在度高者,则感应度偏低,相应地,其感应性能自然偏于简单;反之,存在度低者,则感应度偏高,相应地,其感应性能自然偏于复杂。
4. 知之愈少者愈易满足,因为这表明它的无知正与它无需求知即可稳定存在的本性相吻合;再者,知之愈少者所知愈深,因为这表明它的存在位置就处于那个尚未分化故而简约纯真的本真之侧。
5. 精神存在——就其作为感应属性的演化系统而言——不是超然物外的特殊存在,也不是某一种特殊物质的独具性能,而是普遍物性的自然焕发和因势张扬,是整个宇宙存在平淡而朴实的基本存在方式。
6. 精神的本质不在于精神与物质是否在横向关照上对立,而在于精神与物质如何在纵向衍存上统一。
7. 一切主观意识及其感知程序本身都是可观存在及其自然演运的产物;而一切感知形态及其逻辑函项都是预先被规定下来了的主观存在及其精神演运的产物;由此形成了一个主客之间的“断裂带”,仿佛一束光线穿越空气与水的界面时不免发生光柱断裂式的折射现象那样。不过,正是这个断裂带造就了前述认知形态的武断特征,也就是说,那个貌似不讲道理的认知武断性其实恰恰是一切道理的基础,既往逻辑学上的那个似乎可以无限延伸因而终归不能成立的“充足理由律”亦同样仅在这个断裂带上才能获得最后的根据。一句话,认知过程的武断规定性无非就是滑动在这个断裂带上的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的自然衔接方式。
8. 由于贯彻在代偿增益态势之中的种种简约处理,才使一脉相承的所有感应者展示出迥然不同的自存形态,也使本属同根的高位感应者不能再自身的感知直观中轻易比较出感应进位的前后差异。
9. 假如简约化代偿规定有利于求存而不利于求真,则宁可放弃求真;假如代偿化的简约规定有利于衍续而不利于自明,则宁可采取盲存。说到底,聪明灵慧并不是一件好事,它直接标志着聪明者的虚弱和灵慧者的无奈。
10. 简约化的规定之所以不能达成客观本真正是由于它自身的客观本真所致,可见,一切自信都来源于盲存或盲存所致的武断。
11. 整个自然物的分化度或结构度与整个自然界的感应度或感知度相一致;而任一存在物的分化度或结构度与该存在者的感应度或感知度相一致。
12. 宇宙中的信息总量或知识总量是一个给定值,它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自然界的最大信息量终究不会溢出宇宙物演的限定区间;其二,自然界的最高感应度终究不会超出物态分化的演动极限。
13. 人变成了万物的感应物,而万物变成了麻木不仁的现象。
14. 现象是对象的可感属性的观念形态。不言而喻,凡属观念的东西,都是已遭主观(属)性叠加扭曲过了的东西。
15. 理性阶段以前(指感应、感性和知性阶段)是直观本身,一如镜中的影像;理性阶段以后是反观之思,一如对镜的观察。
16. 在人类的直觉中,世界就存在着横向的类别(即范围)和纵向的差异(即范畴),正是这种“异趣”构成了“理性”的用武之地。
17. 逻辑序列——是一个从局限的、僵化的低级感应状态向开阔的、可塑的高级感知状态渐进的过程和结构。这个过程既与宇宙从非时空存态向时空多维化存态的演进过程相吻合,也与物质从强稳存态向失稳存态的嬗变过程相吻合,更与自然从无结构存态向结构化存态的发展过程相吻合。——一维世界比三维世界更稳定,六维世界比三维世界更不稳定,更结构化?
18. 理性逻辑并不是知性逻辑的辩证反动,而是知性逻辑的代偿顺延,它其实表达着“广义逻辑自洽”的内在规定。
19. 在逻辑的发展序列中,“客观性”随感知函量的递增呈反比例递减,而“主观性”又随客观性的递减相应递增,且始终保持等量平衡或曰“等阀代偿”。
20. 理想逻辑的函量倍增进程与其依存对应度的关系成反比,即多向思维使其感应实现的正确概率或准确几率倾向于递减。
21. 理想逻辑的函真递减进程与其普解覆盖面的萎缩趋势相一致,即多向思维在任一专业分化方位上的片面和狭隘性倾向于加剧。
22. 理想逻辑的函量倍增及函真递减进程与其自身被证伪的速度成正比,即多向思维的感知分化态势使任何思想成果的实用时度倾向于缩短。
23. 愈原始的代偿其效益愈显著,即落实状态的稳定性愈高超;愈后衍的代偿其效益愈低迷,即落实状态的失稳性愈强烈;代表着感应属性代偿的逻辑演化进程亦不例外。
24. 愈高级的物种,其逻辑能力愈强,生存力度愈弱。
25. 观念中的万物是人的存在状态的尺度,或者说,真理正是把人类引向失存的灯塔。
26.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的文明进程正是一个“人祸”逐步取代“天灾”的进程,也就是“真理”逐步湮没“非理”的进程,而且“人祸”比呈愈演愈烈之势,亦即“真理”必呈愈进愈苛之局。
27. 存在度愈弱,存在欲则愈强。
28. 然存在欲愈强,实现存在的难度反而愈大。
29. 心理波动及其苦乐体验无非是弱化而失稳的存在者在多向依存的境遇中用以维持自稳的一种精神性超敏调节装置。
30. 精神全体必将从原始混沌态逐步进入分化结构态,这个结构态特别突出地体现在“志向”与“理性”的等位关系中。
03:社会哲学论
社会哲学的生存性状耦合原理
1. 人是自然分化流程的派生产物,人的行为能力是物演属性代偿的分化形态,于是,社会就是自然结构进化的后衍载体和物演属性耦合的集成实现。也就是说,人、人性及其人类社会都是宇宙衍存流脉的逐步承传和客观化表达,由此构筑起整个生物社会大厦的上升阶梯和楼台层级。
2. 社会存在是人的物质存在方式,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生命这种自然存在物的自然存在质态。
3. 问题不在于人的行为怎样铸成了社会,而在于自然的规定怎样铸成了人的社会行为。
4. 生命物质的进化序列照例是一个从圆满到残缺、从强存到弱在的相对嬗变过程。
5. 所谓“自私”乃是任何存在物的原始“自在性”的变态表达;所谓“利他”乃是任何分化物的后衍“自为性”的具体贯彻;它只能用来显示物质属性演化或依存属性特化的一般轨迹,却不能视其为生物社会构成的特殊要素和基本动因。
6. 在同质化社会所处的结构区间两端,要么生命的机能取代了社会的机能,要么社会的机能置换了生命的机能,这种现象最充分地表达出社会存在对生物存在的联属代偿本质。
7. 生物有机体把整个宇宙的残态弱化衍存机制凝缩在自己体内,然后再把这种机制投射给社会,以便为自己建构起一个内外呼应的代偿转化保障体系。
8. 从趋势上看,代偿度越高、越复杂的结构体系,越难以建立起环环相扣的致密耦合联动关系;即便勉强建立起来,它也一定越容易滑向内在匹配不佳或系统配合失效的窘境;也就是,越容易流于无功代偿,或曰“失代偿”的崩溃之局。它实质上表达着存在度极端弱化效应,却呈现为感应属性耦合关系的失恰,以及感应结构耦联系统的失散,此即代偿功效倾向递减的状态。——这种令人左右为难、前后失据的凌乱情形,极有可能发生在生物晚级社会,即人类文明社会的终末阶段。
9. 逻辑因语言而得见形质,语言因思者而获致落实;思者之所以要创制使思者之间发生交往的语言,乃是由于每一位思者都已残化,他们必须相互组合或配合,其中任一个体才感到自身得以完整;语言就在这样紧迫的焦虑之下问世。
10. 残之愈深,离之愈散;离之愈散,合之愈迫;语言就在如此一种进程的催逼下日益复杂。
11. 语言的发生是生命弱化和残化的产物,语言的细化是残弱者愈益残弱的代偿,亦即语言及其符号是智质属性分化的显性支持形态,因此它与广义工具的本质一样,只能作为生存性状的延伸或生存性状的预延伸而存在。
12. 演动进化步骤:猿人→旧石器人→新石器人→青铜器人→铁器人→机械化人→电子化人→基因工程人。
13. 演动进化步骤:猿人→原始采猎人→游牧人→农业人→工业化人→信息化人→后现代化人。
14. 演动进化步骤:猿人(动物中级社会)→旧石器人(亲缘氏族社会)→新石器人(氏族部落社会)→青铜器人(部落联盟社会、原始奴隶社会)→农业人(种族、民族国家社会,封建专制社会)→工业化人(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信息化人(民主主义社会)→后现代化人(后现代社会)。
15. 国家——是落实在生物晚级社会位相上的进行性自然结构单元或阶段性递弱代偿存境。
16. 进行性自然结构单元体现在它的来龙上:粒子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细胞结构→机体结构→动物亲缘种群结构→人类氏族社群结构→氏族联合的部落结构→部落联盟结构→局域型城邦或王国结构→扩张型封建君主国家结构→开放型议会民主国家结构。
17. 其阶段性递弱代偿存境体现在它的去脉上:石器时代(氏族血缘分化家长制)→石器、木器、陶器综合工具时代(部落型阶层分化酋长制)→青铜器时代(城邦或王国型阶级分化奴隶制)→铁器农业时代(国家统治型贵族分封君侯制)→机器工业时代和电子信息时代(生产组织分化型或社团组织分化型议会民主国家制)→再往后,随着智质形状的进一步分化扩延,社会结构单元势必朝着国家联盟、跨洲联盟乃至全球一统的超国家社会体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