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黑羊效应(“恶魔”就在身边)

繁体

你是不是还在不知不觉中充当了那个伤害别人的人?还以为自己是非常善良的人。

今天分享的是一个词在心理学上叫:黑羊效应。

什么叫黑羊效应?

它指的是一群好人欺负一个好人,其他好人却坐视不管的诡谲现象。

在这种情境中,

“黑羊” ——指的是受害者,也就是被欺负的那个无辜的人;

“屠夫” ——是加害者,实施欺负行为的人;

“白羊”——则是旁观者,他们选择沉默或不采取行动。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黑羊效应(“恶魔”就在身边)

案例1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午后,繁华的街道上人头攒动。一家商店门口,围着一群人,好奇的目光纷纷投向圈内。

只见一个穿着朴素的年轻女孩,手里拿着一个刚刚购买的小饰品,正满脸委屈和困惑。在她面前,站着一位气势汹汹的摊主大妈,大声指责着女孩没有付钱就想拿走东西。

女孩急忙解释说自己已经付过钱了,并且试图拿出手机里的支付记录来证明。然而,摊主大妈根本不听,声音愈发尖锐,话语也越来越难听,说女孩年纪轻轻就想偷东西。

周围的人群开始窃窃私语,渐渐地,一些声音开始附和摊主大妈。“现在的年轻人,真是不像话。”“看她那样子,说不定真没付钱。”

一位穿着时髦的女士,本来只是路过,看到这一幕,也停下脚步,跟着指责女孩:“别狡辩了,做错了事就要承认。”

这时,更多的路人围了过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几乎都认定了女孩是小偷。

只有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试图替女孩说话:“大家先别这么快下结论,让姑娘把支付记录找出来看看嘛。” 但他的声音很快就被淹没在众人的指责声中。

女孩的眼眶泛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她颤抖着双手,努力翻找支付记录,却因为紧张怎么也找不到。

人群中的指责声越来越大,越来越激烈。女孩感到无比的绝望和无助,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与她为敌。

最终,女孩终于找到了支付记录,递给摊主大妈看。摊主大妈的脸色瞬间变得尴尬,但只是嘟囔了几句,就转身收拾摊位,不再理会女孩。

而那些刚才还在指责女孩的人,大部分只是看了一眼支付记录,就若无其事地散开了,没有一个人向女孩道歉。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黑羊效应(“恶魔”就在身边)

在这个案例里这个女孩就像那只无辜的 “黑羊”,在众目睽睽之下,承受了本不该属于她的指责和污蔑,而那些盲目跟风、轻易下判断的人们,有的成为了 “屠夫”,有的则是冷漠的 “白羊”。

心理学视角下的黑羊效应

从众心理是 “黑羊效应” 中极为显著的因素。

在群体环境中,个体往往倾向于遵循多数人的行为和观点,以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当大多数人都对 “黑羊” 持有负面看法时,个体即使内心存在疑虑或不同意见,也可能因害怕被孤立、排斥或嘲笑,而选择顺应群体的态度。

这种从众心理并非完全出于个体的真实判断,更多是对群体压力的屈服。

认知偏差在 “黑羊效应” 中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

人们在接收和处理信息时,常常受到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等的影响。

例如,仅仅因为 “黑羊” 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一次失误或不当表现,就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负面印象,并将其无限放大,忽略了其他可能的积极方面。

刻板印象也会导致对 “黑羊” 的不公正评价,若 “黑羊” 的某些特征符合大众对某类不良行为的刻板认知,就可能被轻易地贴上负面标签。

责任分散心理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

在群体行动中,个体往往会产生一种 “责任被分摊” 的错觉,认为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会由整个群体共同承担,从而降低了对自身行为的责任感和约束。

这使得个体在对 “黑羊” 实施攻击或伤害时,更少地考虑其行为的严重性和后果。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黑羊效应(“恶魔”就在身边)

社会比较心理同样是潜在的动因之一。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个体时常会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当自身在某些方面感到不足或处于劣势时,为了维护自尊和心理平衡,可能会通过贬低、攻击 “黑羊” 来获取一种相对的优越感。

这种心理并非基于客观的自我评价,而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扭曲机制。

从动机层面探究,攻击者可能将内心深处未解决的问题、压抑的情绪或不满,投射到 “黑羊” 身上。通过指责和惩罚 “黑羊”,他们试图释放内心的焦虑和压力,而不是正视和处理自身的问题。

群体的情绪在 “黑羊效应” 中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负面情绪如同病毒般在群体中迅速传播,一旦有少数人表现出愤怒、厌恶等强烈情绪,很容易引发其他人的共鸣和效仿,从而形成一种集体性的负面氛围,使得更多原本中立的个体也被卷入其中,对 “黑羊” 发起攻击。

案例2  真实故事

这是一个发生在家庭中的 “黑羊效应” 真实故事:

在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小明(化名)、爸爸和妈妈原本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然而,随着爸爸工作压力的增大,家庭氛围开始发生了变化。

小明一直是个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孩子。有一次,他不小心打碎了家里一个珍贵的花瓶。爸爸下班回家后,看到破碎的花瓶,顿时大发雷霆。

他不顾小明的解释和道歉,严厉地指责小明是个“捣蛋鬼”,“总是惹麻烦”。

妈妈在一旁,虽然觉得爸爸反应过度,但因为害怕与爸爸发生冲突,选择了沉默。

从那以后,每次家里出现任何小问题,比如东西摆放不整齐、房间有点乱,爸爸都会把责任归咎到小明身上,认为他不懂得珍惜、没有好习惯。

渐渐地,爸爸的这种态度影响了妈妈。妈妈也开始对小明更加挑剔,觉得他学习不够努力,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听话。

小明感到无比委屈和困惑,他试图改变自己,表现得更好,但无论他怎么做,都无法改变爸爸和妈妈的看法。

在一次家庭聚会上,亲戚们都在。小明不小心把饮料洒在了地上,爸爸当着所有人的面大声训斥他,说他“没出息”、“什么都做不好”。

亲戚们有的露出尴尬的表情,有的也跟着附和爸爸,说小明应该更懂事。

小明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只无辜的 “黑羊”,被整个家庭所指责和排斥。而爸爸就像那个带头的 “屠夫”,妈妈和亲戚们则成了冷漠的 “白羊”。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明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和自信。他在学校里的成绩也开始下滑,与同学的关系也变得紧张。

直到有一天,老师发现了小明的变化,与家长进行了沟通。在老师的提醒下,爸爸和妈妈才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对小明造成了多大的伤害。但此时,小明内心的创伤已经很难在短时间内愈合。

这个家庭因为 “黑羊效应”,陷入了一段痛苦的时光。

黑羊效应形成机制

心理压力传导:“黑羊” 作为被攻击的对象,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可能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甚至影响到其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这种压力会不断累积,如果得不到缓解和释放,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群体极化作用:在针对 “黑羊” 的过程中,群体成员的观点和行为可能会越来越极端。原本只是一些小的不满或误解,在群体的互动中被不断放大和强化,使得攻击行为更加激烈和不可收拾。

负面情绪感染:“屠夫” 们的负面情绪,如愤怒、嫉妒、怨恨等,很容易在群体中传播和感染其他成员。这种情绪的扩散会让更多原本中立或持怀疑态度的 “白羊” 也受到影响,加入到攻击的行列中。

认知偏差强化:一旦群体将 “黑羊” 定性为负面形象,成员们会更倾向于关注和解读与其相关的负面信息,进一步强化这种认知偏差,而忽略可能存在的正面因素或解释。

破坏社会支持系统:“黑羊效应” 会破坏群体内部的信任和互助关系,使成员之间变得冷漠和敌对。原本应该提供支持和帮助的环境,变成了充满指责和攻击的场所,影响整个群体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行为示范效应:这种不良的群体行为可能会被其他群体或个体所模仿,从而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和扩散 “黑羊效应”,对社会的和谐与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如何破除?

提高个体的自我意识是关键。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审视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当发现自己有盲目跟风或轻易评价他人的倾向时,及时进行自我纠正。比如,在家庭中,如果父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批评可能不公正,要立刻反思并调整态度。

加强沟通与理解至关重要。

在群体中,无论是家庭还是其他社交环境,成员之间要保持开放和真诚的沟通。对于被视为 “黑羊” 的个体,要给予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解释,避免误解和偏见的加深。

培养同理心能够有效预防 “黑羊效应”。

试着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感受他们可能的痛苦和困惑,从而减少对他人的无端指责和攻击。比如在家庭里,家长应该设身处地理解孩子的处境和感受。

建立明确的规则和价值观也很有必要。

无论是家庭还是其他组织,都需要明确公平、公正、尊重和包容的原则,并确保所有成员都知晓和遵守。一旦出现违背这些原则的行为,及时进行纠正和教育。

教育和培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开展相关的心理教育课程或培训活动,让人们了解 “黑羊效应” 的危害以及如何避免参与其中。在家庭中,可以通过日常的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观念。

最后,当发现 “黑羊效应” 已经出现时,要有勇敢的“破冰者”站出来制止不当行为,引导群体回归理性和友善。比如在家庭中,如果一方对孩子的指责过分,另一方要勇敢地指出并制止。

来源:佑一分享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