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奶茶这种街边小生意,都开始争着上市?

繁体

公元8世纪,阿拉伯商人骑着骆驼穿越黄沙漫天的丝绸之路,将一捆捆中国茶叶运往波斯。

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录》中写道:“中国人饮茶,如同呼吸般自然。”

千年后的今天,一群给内心深处的梦想穿上围裙的年轻人,在深圳的写字楼里计算着全球第45001家奶茶店的选址。

茶,这个古老东方文明的符号,正以另一种姿态席卷现代资本市场的浪潮。

2025年3月3日,蜜雪冰城在香港交易所敲钟,冻资1.82万亿港元创下港股纪录。

上市首日股价暴涨43%,市值突破1600亿港元,相当于3个海底捞或10个全聚德。而就在两年前,这家公司的门店还被视为“县城青年的廉价快乐”。

之后很快,古茗、霸王茶姬紧随其后。

最新消息,沪上阿姨带着近9000家门店第三次冲击IPO。茶颜悦色甚至也计划远赴纳斯达克。

曾经被看作“街边小生意”的奶茶店,为何在今年集体化身资本市场的宠儿?

01

蜜雪冰城的招股书里藏着一个惊人的细节。

它在河南、海南、广西等地拥有五大生产基地,每天向全球门店输送超过2000吨原料。

这些基地能精确到“每颗柠檬的糖酸比”,甚至计算出“每毫升植脂末的最佳溶解度”。

这已经不是奶茶店,而是一座用数据驱动的食品工厂。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曾一针见血的指出:“新茶饮的竞争本质是供应链的战争。”

蜜雪冰城能将毛利率做到32.4%,超过另一家在业内以深耕供应链体系闻名的茶饮品牌古茗的30.5%,正是因为它把成本控制变成了精密科学。

从云南的普洱茶园到泰国的香水椰林,全球43个国家的原料基地构成了一张吞噬利润黑洞的巨网。

当沪上阿姨还在为单店日均GMV 3823元挣扎时,蜜雪冰城早已通过规模化采购将单杯成本压到3元以下。

这种工业化思维,彻底颠覆了传统餐饮业“手艺至上”的逻辑。

就像19世纪的纺织厂取代手工作坊,今天的茶饮巨头用ERP系统取代了泡茶师傅的“手感”。

奈雪的茶曾试图用“现切水果”“手打芝士”打造高端体验,结果2024年上半年亏损超9亿,不得不关闭一线城市黄金地段的直营店。

02

2024年的某个深夜,一位在上海私募基金做合伙人的朋友给我算过一笔账:投资机构在蜜雪冰城身上押注了8轮,总金额超30亿。如果2025年还不能上市,这些钱就会像奶茶里的冰块一样化掉。

这话揭开了资本市场的残酷逻辑——新茶饮的上市潮,本质上是一场集体大逃亡。

数据显示,2024年新茶饮赛道融资事件仅18起,较2021年直接腰斩,融资金额暴跌90%。

当资本发现“万店目标”变成闭店竞赛(2024年上半年行业闭店量激增3000家),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推动企业上市套现。

沪上阿姨的招股书也暴露了这种焦虑。尽管2024年新增门店数腰斩,它仍将募资的60%用于供应链建设。不是为增长,而是为给投资者一个继续相信的故事。

更深的危机藏在消费者的味蕾里。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新茶饮市场规模增速从2023年的44.3%暴跌至2025年的12.4%。

当市场从蓝海变成红海,企业只能靠上市募资打价格战。

蜜雪冰城推4元美式咖啡,古茗卖9.9元水果桶,沪上阿姨的“轻享版”甚至出现5元奶茶。

这已经不是让利,而是已经成为资本裹挟下的一种生存游戏。

03

在一个四五线的县级市的主街上,你就可能会看到这样的奇观:蜜雪冰城、古茗、沪上阿姨三家奶茶店肩并肩开着,招牌的饱和度堪比春晚舞台上的明星扎堆。

这不是茶饮品牌的盲目扩张,而是被精心布局的商业战略。

数据表明,三线以下城市贡献了蜜雪冰城57.2%的门店,古茗则有80%的战场在下沉市场。

但“小镇经济学”正在显现它的负面作用。

蜜雪冰城单店日均GMV仅4184元,意味着每家店每天要卖出660杯6元奶茶才能保本。

当加盟商发现隔壁新开的其他品牌不断开始恶性竞争,用各种“买一送一”甚至更激进的促销活动抢走客流时,小老板们尤其是那些经营能力差的新手老板们,不禁对店铺的经营感到焦虑、恐惧,甚至绝望。

于是闭店潮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2024年上半年,沪上阿姨关闭531家加盟店,超过前年的全年总数。

这些看似沉默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小镇夫妻押上全部积蓄却血本无归的故事。

讽刺的是,资本市场依然为这种“开店-融资-再开店”的模式疯狂。

蜜雪冰城上市募资的大部分用于供应链扩张,本质上是在为更大的闭店风险买保险。

这让我想到19世纪的美国铁路投资泡沫,资本家们明知有些铁路永远不会有乘客,仍不断修建新线路,只为吸引下一轮投资。

04

2023年,霸王茶姬凭借“东方轻乳茶”概念异军突起,年营收暴增167.4%,净利润增长228.6%。

而沪上阿姨在同一时期经历了史诗级翻车,与手游联名被骂到终止合作,外包装被指“擦边”登上热搜。

这两个案例都在说明,奶茶这种街边小生意品类,其品牌营销需要达成一种品牌的差异化,但又因为品类自身特性,这种差异化又很不容易维持。

奈雪的茶曾豪掷千万研发“霸气玉油柑”,结果因供应链不稳定导致口感参差不齐。

喜茶试图用“灵感之茶”塑造高端形象,却在价格战中被迫降价。

即便是看似成功的蜜雪冰城,也陷入“廉价=低质”的认知陷阱。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其饮品异物的投诉从未间断。

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曾经说过这样的著名警句:当扩张速度超过品牌价值积累时,企业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赚钱机器。

新茶饮行业正在验证这个预言。

2024年头部品牌平均研发投入不足营收的2%,却将30%以上的收入用于营销战。

当所有品牌都在抖音投喂相似的产品广告,消费者最终记住的只有价格。

05

在深圳繁华商业街的街头,曾经有蜜雪冰城加盟商举着“还我血汗钱”的横幅激动地颤抖着。

当时我还不以为意,做生意嘛,有赚的就有赔的。

但最近看到这么多茶饮企业密集在资本市场发力,我突然发现中国茶饮企业IPO大多都会面临失败的一种必然性。

上市是为了突破某种困境,但困境还没解除,就已经映衬出新茶饮资本游戏的本质。

对于中小企业主及创业者,这场上市狂欢提供了一面镜子,值得你深刻思考并收藏起来经常提醒自己,借助资本的力量有其双面性:

有利刃的一面:上市能快速获得弹药打价格战,完善的供应链可以碾压街边小店。蜜雪冰城用35亿净利润证明,极致规模化确实能创造奇迹。

也有荆棘的一面:资本市场要求每年20%的增速,这意味着必须不断开店、降价、压缩成本。部分茶饮品牌出现巨额亏损的教训显示,一旦增长失速,股价就会坠入深渊。

最终,我们需要回答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当一杯奶茶需要动用跨国供应链、人工智能选址系统和华尔街投行时,我们到底在消费什么?

是茶香,还是资本泡沫酿造出的幻觉?

这或许就像波士顿倾茶事件预示了美国独立战争,今天这场“奶茶上市运动”,正在书写消费主义时代的资本贪婪寓言。

最后,我送给所有小老板和创业者三杯茶:

第一杯给有野心的你:如果你有蜜雪冰城般的供应链掌控力,资本市场会为你铺红毯。

第二杯给有理想的你:品牌是长跑,上市只是中途补给站,别为估值丢掉产品的灵魂。

第三杯给有觉知的你:多关注中国茶饮企业的结局,有时候不上市,反而能守住茶香里的月光。

(全文完)

作者:天真一笑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