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在欧洲西海岸的一个码头,一个衣着寒伧的人躺在他的渔船里闭目养神。

一位穿得时髦的游客迅速把一卷新的彩色胶卷装进照相机,准备拍下面前这美妙的景色:蔚蓝的天空、碧绿的大海、雪白的浪花、黑色的渔艇、红色的渔帽。咔嚓! 再来一下,咔嚓! 德国人有句俗语:“好事成三。”为保险起见,再来个第三下,咔嚓!这清脆但又扰人的声响,把正在闭目养神的渔夫吵醒了。他睡眼惺忪地直起身来,开始找他的烟盒。还没等找到,热情的游客已经把一盒烟递到他跟前,虽说没插到他嘴里,但已放到了他的手上。咔嚓! 这第四下“咔嚓”是打火机的响声。于是,殷勤的客套也就结束了。这过分的客套带来了一种尴尬的局面。游客操着一口本地话,想与渔夫攀谈攀谈来缓和一下气氛。

“您今天准会捕到不少鱼。”

渔夫摇摇头。

“不过,听说今天的天气对捕鱼很有利。”

渔夫点点头。

游客激动起来了。显然,他很关注这个衣着寒伦的人的境况,对渔夫错失良机很是惋惜。

“哦,您身体不舒服?”

渔夫终于从只是点头和摇头到开腔说话了。“我的身体挺好,”他说,“我从来没感到这么好!”他站起来,伸展了一下四肢,仿佛要显示一下自己的体魄是多么的强健。“我感到自己好极了!”

游客的表情显得愈加困惑了,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疑问,这疑问简直要使他的心都炸开了:“那么,为什么您不出海呢?”

回答是干脆的:“早上我已经出过海了。”

“捕的鱼多吗?”

“不少,所以也就用不着再出海了。我的鱼篓里已经装了四只龙虾,还捕到差不多两打鲭鱼……”渔夫总算彻底打消了睡意,气氛也随之变得融洽了些。他安慰似地拍拍游客的肩膀。在他看来,游客的担忧虽说多余,却是深切的。

“这些鱼,就是明天和后天也够我吃了。”为了使游客的心情轻松些,他又说:“抽一支我的烟吧?”

“好,谢谢。”

他们把烟放在嘴里,又响起了第五下“咔嚓”。游客摇着头,坐在船帮上。他放下手中的照相机,好腾出两只手来加强他的语气。

“当然,我并不想多管闲事,”他说,“但是,试想一下,要是您今天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出海,那您就会捕到三打、四打、五打,甚至十打的鲭鱼。您不妨想想看。”

渔夫点点头。

“要是您,”游客接着说,“要是您不光今天,而且明天、后天,对了,每逢好天气都两次、三次、甚至四次出海——您知道那会怎样?”

渔夫摇摇头。

“顶多一年,您就能买到一台发动机,两年内就可以再买一条船,三四年内您或许就能弄到一条小型机动渔船。用这两条船或者这条机动渔船您也就能捕到更多的鱼——有朝一日,您将会有两条机动渔船,您将会……”他兴奋得好一会说不出话来.“您将可以建一座小小的冷藏库,或者一座熏鱼厂,过一段时间再建一座海鱼腌制厂。您将驾驶着自己的直升飞机在空中盘旋,寻找更多的鱼群,并用无线电指挥您的机动渔船,到别人不能去的地方捕鱼。您还可以开一间鱼餐馆,用不着经过中间商就把龙虾出口到巴黎——然后……”兴奋又一次哽住了这位游客的喉咙。他摇着头,满心的惋惜把假期的愉快几乎一扫而光。他望着那徐徐而来的海潮和水中欢跳的小鱼。“然后,”他说,但是,激动再一次使他的话噎住了。

渔夫拍着游客的脊背,就象拍着一个卡住了嗓子的孩子,“然后又怎样呢?”他轻声问道。

“然后,”游客定了一下神,“然后,您就可以优哉游哉地坐在码头上,在阳光下闭目养神,再不就眺望那浩瀚的大海。”

“可是,现在我已经这样做了,”渔夫说,“我本来就优哉游哉地在码头上闭目养神,只是您的‘咔嚓’声打扰了我。”

显然,这位游客受到了启发,他若有所思地离开了。曾几何时他认为,他今天工作为的是有朝一日不必再工作。此时,在他的心里,对这个衣着寒伧的渔夫已没有半点的同情,有的只是一点儿嫉妒。

(雷夏鸣 译)

选自《外国小说报》1982年第2期

【赏析】 

海因里希·伯尔,出生于科隆的一个雕刻匠家庭。一九四七年开始文学创作,其小说五十年代引起世界文坛瞩目,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一声没吭》、《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看法》等多部以及短篇小说《流浪人,你若来斯巴……》等。作者擅长写短篇小说,并自称最爱短篇小说。

《优哉游哉》是作者的一篇短篇代表作。

在捕鱼的大好天气里,一个衣着寒伧的渔夫却在蓝天白云底下优哉游哉地闭目养神,这固然构成了一幅绝佳的景色,带着一种古典的恬静优美的田园诗情调,诱使一位游客不惜为他浪费胶卷,却也同正身处其中的那种飞速旋转的生活节奏不很合拍,以至于使这位游客大惑不解,大感兴趣;渔夫既非身体不适,又非百万富翁,为何如此疏懒,坐失良机而不去捕鱼呢?出于对弱者深切的同情和怜悯,游客满怀热情地开导起这位渔夫,为他描绘了一幅令人目眩神迷的美景:只要卖劲干活,就会由一条船而两条船,继而还会有机动船,还可以建冷藏库、熏鱼厂、海鱼腌制厂,拥有直升飞机、大型船队、鱼餐馆……,鱼越捕越多,钱越赚越多,游客似乎看到了那滚滚而来的财宝,他不禁为自己大胆的设想而惊奇、而陶醉,他兴奋得说不出话,几次哽住喉咙。

游客所描绘的确实是一种美妙的境地,多少人为此朝思暮想、梦寐以求,游客恐怕也是如此吧。然而,他的这一大篇说辞却打动不了渔夫,所以渔夫问道:“然后又怎样呢?”结果,游客突然发现,他的答案正是他最初见到的场景。作者同游客开了个玩笑, 他让这位游客拼命往前奔, 去追寻 那理想的人生之境,可转了个大圈子又让他回到原地,让他领悟到: 原来终点就在他的起跑线上。于是,游客原先的心理优势荡然无存,对那个渔夫不再是同情而是嫉妒了。

至此,我们大致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生理想问题的答案: 一边是事业的成功和巨大的物质财富; 一边是生命的无拘无束,灵魂的自由自在,假如两者不可兼得的话,那么宁愿选择后者,即使要以牺牲物质享受为代价。

人生的意义、价值,本在不断追求人类自身的解放与完善,把人类从各种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性得到全面发展和充分实现,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中巨大的物质财富,在把人类从大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同时,却又对人类精神的自由构成了巨大威胁,人的心灵被横流的物欲挤压得无存身之地.作者深感于这种社会病,于是通过这篇小说表达了他的把人类从无止境的物质追求、物质享受中解救出来,更多地关心人类心灵的自由和满足的愿望。

不过作者无意把他对人生的观察与思考表现得过于沉重,他宁愿让作品保持着一种喜剧的色彩和轻快的节奏。首先,他巧妙地设计了作品中的两个人物,让他们形成有趣的对比:一个是游客,一个是渔夫; 一个打扮入时,一个衣着寒伧; 一个热情主动,一个冷淡疏懒; 一个饶舌不止,一个缄默不语。两人一动一静,一攻一守,在互相映衬比照中,性格差异得到充分展现。而在对比中透出的该闲者忙,该忙者闲的倒错,则使两人关于人应该如何活着的讨论变得饶有喜趣了。

其次,作者描景状物,写事记人,笔法俏皮而略带夸张,赋予小说一种睿智机敏、轻松明快的叙事风格。渔夫和游客之间的抑扬之势,使小说在张弛交替、顿挫有致的情绪节奏和行文节奏中向前推进,而不绝于耳的“咔嚓”声和游客几次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的停顿,恰如音乐中的重音和休止符,强化了小说的叙事力量,也给小说的行进之势增添了几分活泼和跳脱。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