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共6集300分钟,影片细致梳理了中山国从立国、崛起、繁盛到被灭的历史,对中山国文物与遗存进行全面的整理、展示,广泛吸收海内外中山国研究的学术成果,向世人讲述中华民族历史大融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页。

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第一集文字解读

从本期开始,将以每期一集的形式向喜爱中山国文化的朋友详解中山国的发展进程和丰富文化,共六期,敬请期待。

东垣已失角声低,

北斗星寥斗柄移。

五国相王援兵少,

赵武挥鞭城已摧。

欲将悲歌叙旧事,

还写慷慨征战时。

披星戴月志必得,

长吟故国梦中诗。

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圆满播出有感记

张志平

上世纪70年代,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三汲乡的一次考古大发现震惊世界,青铜器上刚劲秀丽的铭文,向我们揭开一个被遗忘国度的神秘面纱。

司马迁在《史记》中未予立传,以一句“人众地瘠,投机取利,殷商遗影,民俗躁急。”描绘了中山国的简略图景。

太史公为何不予立传?这个神秘的国家何以创造出那个时代最璀璨的文明?中山国的历史文化脉络究竟如何……

摄制组历经三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及日本,遍访国内外这一领域的顶级专家,拍摄了故宫博物院、东京国立博物馆、中国青铜器博物院、河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等二十余家博物馆大量国宝级文物;创作团队以动画高科技和情景再现的手段,打造这个神秘王国璀璨的图景,再现这个神秘王国悲壮的历史和文明。

发现神秘古国

1974年,一块守丘刻石让消逝了两千多年的中山国横空出世。

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第一集文字解读

守丘刻石原石

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第一集文字解读

守丘刻石拓片

_

“守丘刻石的作用,就是表明这个地方有中山王国的陵墓,要不然他守丘看守的是什么,他看守的就是陵墓。”

中国先秦史学会原理事长、历史学家李学勤

_

这座陵墓的所在地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三汲乡,1974年始,河北省考古队对这里的古墓群进行考古发掘。经过多日挖掘,位于穆家庄村西的古墓被挖开,呈现出一中字形大墓,考古队员判断,这最晚也是战国时期的一座王侯级别的大墓,但主墓室被严重破坏,棺椁不仅被盗掘一空,还曾遭火焚烧。

1975年春,当双陵台西侧的土丘被挖开,又一个中字型大墓呈现在人们眼前。大墓库室中首先出土了铁足铜鼎、方壶、圆壶三件体型硕大、造型别致的青铜器。令人惊喜的是,这三件青铜器上都有长篇铭文。其中,方壶的铭文开头即清晰显示出“中山王”三个字。

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第一集文字解读

夔龙饰刻铜方壶铭文开头的“中山王”三个字

_

“中山王”这三个字好认。所以刘来成师傅(时任中山国遗址考古队队长)就认出来了。有中山王(的文字)!他就念出来了。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 张守中

_

除“中山王”三字清晰可辨外,还出现了“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第一集文字解读”的字样,更加确凿地表明,这座大墓是战国后期中山国的陵寝,大墓的主人是中山国的国王: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第一集文字解读。(后文或以厝代替该字)

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第一集文字解读

夔龙饰刻铜方壶铭文中的“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第一集文字解读”字

经过考古队进一步的调查、发掘,在平山县三汲乡一带发现了自春秋后期到战国中期的王墓和家族墓组成的陵区,共有陵墓1000多座。这一重大发现,与同期发现的秦始皇兵马俑一样震惊了世界。

走进中山国

在中山国古遗址内出土的2万多件文物中,不少铜器、陶器和玉器展现出强烈游牧民族风格。专家们初步判断,这些器物的主人,正是中山国的先民,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白狄族鲜虞部。

鲜虞早在公元前774年就已是影响到西周安全的国家,多次与西周交战。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东周初立,王室式微。中原各地诸侯纷纷僭越称王,相互攻伐,日渐衰微,此时的鲜虞乘机发展壮大,南下扩张领土,让中原诸国如临大敌。

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第一集文字解读

鲜虞发展壮大,南下扩张领土

自此,“鲜虞”之名首见于史书,这个西周之北的小小部落第一次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印记。

_

“幽王八年(前774年),  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隋、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

《国语·郑语》

_

正当这个强大的白狄部落欲继续向南攻掠时,它的另一个劲敌——晋国出现了。晋国位于太行山西麓,正以强势劲头向北向东扩张,此时的鲜虞不甘被兼并,便举族向太行东簏迁徙,史称“白狄东迁”。

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第一集文字解读

白狄东迁路线图

_

“十八年春,白狄始来。”

《左传·襄公十八年》

_

这个勇猛好战的游牧民族,为了获取生存空间,正式加入了春秋争霸的舞台。

公元前662年,鲜虞加入狄族联军攻击邢国,邢军出逃;第二年又征伐卫国,卫君被杀,狄人不仅占领了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甚至一度逼近周王朝的首都洛邑,成为华夏诸侯的心腹大患,史称“攻邢灭卫”。

_

“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公羊传》

_

鲜虞贵族墓中出土的青铜盖豆,详细描述了一个鲜虞贵族家庭狩猎宴饮的真实生活场景。

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第一集文字解读

狩猎宴乐纹铜盖豆

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第一集文字解读

狩猎宴乐纹铜盖豆纹饰展开图

这个东迁的民族在滹沱河畔站稳了脚跟,陕北起家,晋北繁衍,跨越太行,定居华北,他们在历经战乱之苦后,终于可以脱下征袍,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园。

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第一集文字解读

中山王钺

中山王钺的发现,向我们提供了中山人进入平原后,早期活动的新线索。其上16字铭文,明确告诉我们,周天子封中山国君稳为侯,并赏赐他斧钺作为信物。

_

“在文公之前,它是中山侯的钺,就是说还应该有一个称侯的时代,就是在文公之前,最初的那个中山侯,才应该是中山国的建立者。”

《鲜虞中山国事表疆域图说补释》作者吕苏生

_

1970年,考古专家对唐县北城子村对村西北断崖处的两座古墓开展挖掘工作,这两座古墓所在的古城,正是春秋时期鲜虞人建立的第一个都城——中人城。

“城中有山,故曰中山”鲜虞以中山为国号建立了国家,“中山”之名始见于史书。

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第一集文字解读

中人城动画复原图

_

“水潦方降,疾症方起,中山不服。”

《左传·定公四年》

_

如果说都城的选址体现了中山国人对山的依赖和崇拜,那么在中山国文物中,崇山信仰可谓到达了极致。

无论是被誉为“中山国国徽”的山字型器,还是彰显君主权力的中山王钺,亦或是多元多样的陶制山形饰件……从王公贵族到寻常百姓;从权力象征到日常装饰,崇山信仰在不断具像化。

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第一集文字解读陶人俑拜山

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第一集文字解读

中山国山字形器

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第一集文字解读

山形瓦钉饰

中山国建国后,多次遭到旧敌——晋的讨伐。晋国先派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又派新稚穆子伐中山,一日下两城。中山国因此遭受重创,其国家形式已不复存在,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留下了一位受魏、赵两国操控的傀儡国君——中山文公。

这位傀儡国君并未自暴自弃、贪图享乐,而是选择了隐忍不发、卧薪尝胆。他在暗中收拢部众,同时与周边邻国广泛较好,积极学习华夏先进的文明成果。

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第一集文字解读

中山文公

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山国》第一集文字解读

中山故地出土陶俑,体现出中山国积极学习华夏文明,改革服饰

中国进入旷日持久的战国时代后,文公看似平静地担任着傀儡国君,但其未竟的复国理想仍伴随着他直至迟暮之年,他将希望寄托给了中山国的新血脉——其子中山武公身上。

武公为何舍中人城迁都于顾?如何发奋图强复国?在他的手下,中山国是如何发展壮大的?……

来源:中山国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