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本期讲解《中山国》纪录片第二集:
崛起
公元前414年,鲜虞人正从破败的中人城缓缓向开阔的华北平原迁移,最终定都于顾。带领这群鲜虞人的正是中山文公之子——中山武公。
武公为何选址于顾?在武公带领下,遭晋灭国后,又被赵魏两国控制的中山族人又是如何建起自己国家的?……
一易都城养生息
2017年冬,河北省行唐故郡旧址的考古发掘工作紧张进行中。
“根据我们前期的发掘,发现的这些古代的遗存和文物,我们初步判断,如果从时空框架上来看,这些遗存和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活动于冀中地区的鲜虞和早期中山国这些北方族群有着密切的关联。”
张春长 河北省行唐故郡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
不久后,考古队在5万多平方米遗址范围内发现了一座同时期的城址。而在2016年3月,纪录片中山国摄制组到定州考察时,也在王村发现一处古城遗址,当地百姓称之为“王城”。两处城址规模相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层,都城顾到底在哪里,我们不得而知。
如今,考古专家们综合史料和文物遗存推断,当年中山武公统治的核心区域,在今天定州一代。
中山武公统治区域 图解
公元前425年,局势发生转变,蒙受灭国之痛的中山人看到了复国的希望。
彼时,魏国变法图强,率先崛起走向强盛;齐国不甘示弱,在魏秦相抗之时进兵魏国;赵国则因赵襄子的去世陷入内乱,国势骤弱。这对于被赵、魏所控制多年的中山国而言,正是有利的复国机遇。
这时,中山武公乘赵氏内乱之机,加快了复国的步伐,于公元前414年,逃离中人城,带领鲜虞族余众对于赵、魏进行了顽强的抗争,终于摆脱了赵、魏的统治,重新建立了独立的政权,将都城由中人城迁于远离赵国军队的顾城,建立了中山国的第二个都城,史称武公居顾。
这群以骁勇善战著称的鲜虞人在与赵国的长期周旋中,已耗尽了所有积蓄。他们精疲力尽,决定在这片沃土上休养生息。
当时中山国的农业经济十分发达。顾地地势平坦,四条河流穿城而过,土地肥沃,适宜农耕。这群世代游牧的白狄族人定居后,开始学习中原农业,种植庄稼,安稳度日。
中山国出土铁器
与魏缠斗终去矣
就在中山国养精蓄锐、逐渐强大之时,魏文侯盯上了这块肥肉。这位魏国的开国国君、中山武公的外祖父决意将中山国纳入魏国版图。然而,吞并中山并非魏文侯一时兴起,他早已绘好了完美的战略蓝图。
魏文侯觊觎中山,要从公元前413年说起。
彼时魏国派吴起攻秦,占领了大片秦地。但秦人的顽强抵抗阻挡了魏文侯西扩的战车,而南扩、东扩又受到楚、齐两个强国阻挡,北攻中山成了他唯一的目标。魏文侯未念及血缘之亲,中山武公亦与其势不两立,他暗中与齐国接触,两国逐渐交好。魏文侯如坐针毡,决定出击。魏国在中山边境磨刀霍霍,又派翟角游说赵国,成功借道。
“魏国就派大将翟角到赵国进行游说,翟角跟当时赵国的权臣赵利关系很好,所以赵利就答应去劝说赵烈侯,以一句‘出兵者,魏也;得地者,赵也。’得到了赵烈侯的支持。”
刘卫华 河北博物院研究馆员
而此时,中山武公却突然暴毙,魏文侯立刻派将军乐羊领兵攻打中山国,年幼的中山桓公任主动请缨的鼓须为将。鼓须依托慈河这一天然防线,与魏军对峙了3个月,耐心尽失的乐羊终于在某天出兵,夜袭中山。最终,楸山失守,中山精锐丧尽,魏军兵临城下。
魏军夜袭中山
见此情形,桓公派乐羊之子乐舒三顾魏军军营,劝其退兵,未果。最终,这位年轻的将领在国家大义和父子亲情的两难境地面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他的死并没有挽救中山国覆亡的命运,年轻的桓公听取公孙焦之计,将乐舒的尸体烹成羹送给乐羊,乐羊一饮而尽,留给历史的是一个极为残忍而又极富悲情色彩的成语:乐羊啜羹。
乐羊啜羹
被彻底激怒的乐羊向中山国发动了疯狂的进攻,最终诛杀了中山全族,中山国在建国五年后被再次灭国,幼主桓公不知所踪。魏国先后任魏击、魏牟为中山君,并派李悝署理中山政务。
“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
《战国策》卷四《秦策二》
在魏属中山期间,大量良田被开垦,铁农具的广泛运用加速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世代游牧的中山人受华夏文明滋养,慢慢变成了技艺娴熟的农民和工匠。
桓公复国辟新路
看着故国这片沃土越来越兴盛,卧薪尝胆数年的桓公正等待着复国的时机。公元前383年,赵国平定公子朝叛乱后南下攻卫,牵连楚魏两国走入战争圈,一时间战国局势风云突变,中原霸主魏国走向衰落。
蛰伏已久的中山桓公意识到,复国的机会终于来了。公元前381年,桓公立即率领部众,夺回顾城,成功复国,自立为王。
赵、卫、楚、魏四国战乱
中山桓公成功夺回顾城
复国初立,赵敬侯倚强凌弱袭击中山国,企图吞并,两军大战于房子、中人两地。桓公带领中山人奋起抗敌,为国抵抗,守得领土。
中山国与赵国大战于房子、中人两地
公元前369年,中山桓公正式开始主持在中山和赵的边境处修建长城,这是复国后,中山国启动的规模浩大的国防建设工程。
21世纪以来,河北考古专家对中山国长城的位置和走向进行了实地考察,判断当年的中山长城应该是从今天涞源的黄土岭出发,向南延伸至今天的平山西部山区,全长约200公里。
中山国长城的位置和走向 图解
这座蜿蜒于太行东麓的厚重城墙,挡住了强敌赵国的兵戈袭扰,中山国迎来了难得的和平发展时期。
在日夜修建长城的同时,桓公君臣还在谋划另一件大事——迁都。顾地连年战火,残败不堪,经济富足却无险可守。出于国家安全考虑,新都城需地势险要、攻守兼备,与西筑的长城遥相呼应,构成坚固的防御体系。
经过反复考察,桓公将目光锁定在了位于顾西南方向的灵寿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三汲乡)。定都灵寿后,这位有为的君主开始全面吸纳中原文化,为新生的中山国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国家制度,开创了中山国新的篇章。
“(桓公)以他自己的一种忧患之心、图强之志和争霸之气,然后全身心的吸收华夏文化,使中山国文化优秀的特质,融汇到整个大的华夏民族文化中来,在整个华夏民族的文明中,有它(中山国)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王亚民 故宫博物院 常务副院长
《中山国》纪录片主创团队采访,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左三)
100多年,一代代中山国人筚路蓝缕,苦心经营,最终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开辟出新天地。经历过灭国之痛的桓公励精图治,为后世开创出一片宏伟基业,中山国盛世王朝的大幕正在太行山东麓、滹沱河畔徐徐展开……
中山国都全景3D想象复原图
桓公之后,中山国盛世王朝图景如何?
千乘之国如何与七雄比肩并列?
中山国有着怎样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