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本期讲解《中山国》纪录片第四集:

拐点

中山国伐燕大胜后,将燕国南部“方数百里,列城数十”的大片土地,划入了中山国的版图,使中山国土达到了五百里之广,张扬的国威和雄厚的实力让“千乘之国”中山成功跻身“战国第八雄”。

“千乘小国”主动出兵,在与大国的对决中获得全胜,进入战国以来还从未发生过。此次空前的大胜,给中山国带来的仅仅是荣耀吗?

伐燕凯旋扬国威

看着凯旋归来的军队,兴奋的中山王有了一个想法:他要用一种方式,把这一胜利变成中山家族的永久荣耀……

公元前314年,他下令召集中山国能工巧匠,并让司马赒担任总监造,为中山国铸造一尊不同以往的青铜大鼎。

中山王对铸鼎之事如此看重,原因有二,一是伐燕的胜利,给予了王一个宣扬中山国实力的绝好时机;二是这尊新的铜鼎铸好后,中山国就拥有了形制不同又互成系列的九件升鼎。而九鼎,才能让“王”的称号名副其实。

“九鼎八簋是周天子的礼制,最高配制。一般地讲诸侯才是七鼎六簋。但是文献上还记载,诸侯经常僭越。我不是周天子的等级,但是我想跟他一样的等级,所以他也铸造九鼎八簋,这是有的。”

李伯谦 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

这个俨然与列强七雄并坐平视的“千乘小国”,正在通过一件青铜器,开启它崭新的一页。

中山国纪录片(四)|由盛而衰临拐点

中山王铁足大铜鼎

中山王厝铁足大铜鼎,是目前中山国遗址发掘中16只青铜鼎体量最大的一只,也是战国出土文物中铭文最多的铜器。其上刻长达77行,共469个篆字的铭文,排列出了不为中原正史所载的中山王家族的完整谱系,极具研究价值。

中山国纪录片(四)|由盛而衰临拐点

铁足大铜鼎上铭文记载的中山王家族完整谱系

“一个是讲述了燕王子哙不顾大义,受人迷惑,君臣易主,这么一件事。让后人要吸取他的教训。第二,就是它歌颂了中山国的相邦司马赒,他恪职尽忠,辅佐少君,带领三军征伐燕国这个功绩。第三个内容是敬告后人,要戒骄戒躁,要唯德服民,告诉后人仇人在旁,要奋桴振铎,不要被邻国所吞并,确保子子孙孙长治久安。”

米勤练  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理事

傲视群雄的中山国君,沉浸在喜悦中的中山国民,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中山国未来还会在一场长达八年的持久战里,再次沦为“亡国之民”。

内忧外患进退难

因伐燕一战成名的中山国,在成功宣扬其军事强势的同时,也亲手击碎了“五国相王”所带来的平稳外交环境。

公元前312年,在赵武灵王的帮助下,燕昭王秘密回国,燕国迎来转机,结束了由“子之之乱”引发的长达两年的动荡与战乱。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年仅14岁的赵武灵王接过了王位。彼时,赵国与魏国已持续多年的战争还在继续,父王传给他的江山,已是一幅国力衰微、岌岌可危的破败图景。

中山国纪录片(四)|由盛而衰临拐点

赵国与魏国交战多年

这位少年君主通过帮助燕昭王,与燕结成盟友,为自己赢得口碑,同时又让中山国因撕毁“五国相王”盟约而不容于列国。

齐和中山是燕赵两国共同的敌人,燕昭王直奔有血海深仇的齐国,为赵武灵王打击中山提供机会。

小小的中山,如何让赵这个强国“念念不忘”?

中山虽小,却“控太行之险,绝河北之要”。它与赵国三面相连、犹如嵌入赵国腹心的“国中之国”,更是隔断了从赵国都城邯郸到赵国辖域代地的南北通道,把赵国与代地一分为二。

中山国纪录片(四)|由盛而衰临拐点

中山国将赵国与代地一分为二

再加上“引水围鄗”的旧怨,赵武灵王早已将中山视为如鲠在喉的腹心大患。

“他作为一个君王,在情感上,也是不能接受的。因为在他前几代祖上跟中山国的战争当中,有很多次是被中山击败的,包括中山曾经掘河放水淹没鄗城,以及赵在中人、在房子两次大败仗。当它要向北拓展的时候,中山横在了它的前面,这是它必须要拔掉的钉子。”

李文龙 河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

此时的中山国君臣正在为铁足大铜鼎耗费心神,完全没注意到这个暗中计划、默然隐忍的赵武灵侯。

不久后,铁足大铜鼎落成典礼如期举行,各国宾客齐聚中山都城。周天子也特派使节前来传旨封赏。仪式的隆重与庄严,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中山王要借此机会,将自己的雄心和国家的强势,告白于天下。

为满足君王的愿望,监造司马赒在铸造大鼎的同时,还制作了一批体现中山人勇猛强悍、不失威武的青铜器物——双翼神兽。

中山国纪录片(四)|由盛而衰临拐点

双翼神兽

“它的身体也做得非常地壮硕,而且爪子也非常地锋利。最奇特的就是它还有一双翅膀,而且两个翅膀直指长空,有那种跃跃欲飞的动感。”

河北博物院研究馆员 刘卫华

双翼神兽凭借着神秘威力和狞厉之美深得王之心。王极为喜爱的另一件作品,是错金银虎噬鹿青铜屏座,他死后还将它带进了自己的陵墓。

中山国纪录片(四)|由盛而衰临拐点

错金银虎噬鹿青铜屏座

一只矫健威武的老虎,身躯犹如一张绷紧的弓,S形的线条表达一触即发的强烈动感。柔弱的小鹿挣扎着,发出凄婉的哀鸣。老虎捕食所暗含的弱肉强食之意,让这位年轻的国君时时自勉,面对周边列国的威胁,保持危机感。

日落星稀,华灯初上。宫殿内十五连盏铜灯、银首人俑灯,灯火通明。

中山国纪录片(四)|由盛而衰临拐点

中山国纪录片(四)|由盛而衰临拐点

中山国纪录片(四)|由盛而衰临拐点

十五连盏铜灯

十五连盏铜灯是底座由等距环立的三只双身虎背支撑,底座上有三条夔龙。两铜人立于夔龙之上,左手捧着食物,右手向上。灯杆上小鸟鸣叫,群猴嬉戏攀爬,生机盎然。灯火点亮,摇曳的火苗犹如飘动的树叶,绿茵之下是悠闲的人佣。

中山国纪录片(四)|由盛而衰临拐点

中山国纪录片(四)|由盛而衰临拐点

中山国纪录片(四)|由盛而衰临拐点

银首人俑灯

男佣双手各握一条螭龙连接三个灯盘。人佣为中山国倡优形象,青铜的躯体上安装的是银制头颅。他身着右衽长袍,衣袖宽广舒展。银首人佣灯的独特之处,在于他那双熠熠闪亮的眼睛。经有关专家测定,两只眼睛是由黑色宝石制成。

这位踌躇满志的中山君王,或许在这些火树银花中,寄予着中山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愿望。

“醇酎中山,沉湎千日。”

《魏都赋》西晋文学家左思

中山人与酒为伴的生活在文人笔下被想象夸张,但其酿酒工艺的高超却是事实。

中山王厝墓中出土的中山酒浓郁醇香,颜色亮丽似翡翠。此等千年陈酿比被欧洲人奉为世界上“最老的陈酒”早了750多年。

中山国纪录片(四)|由盛而衰临拐点

中山王厝墓中出土的中山酒

在中山国所有量酒的器物中体力体量最大的,是一件用于祭祀的铜方壶——夔龙饰刻铭铜方壶。

中山国纪录片(四)|由盛而衰临拐点

夔龙饰刻铭铜方壶

它是司马赒为王监造的另一件青铜重器。与铁足大鼎一样,王命人在方壶的四壁上錾刻了448字的长篇铭文,再次赞颂了相邦司马赒的忠心和功绩。

“仔细来细读这个铭文的时候,这个大鼎它的口气是以当时王的口气来叙说这个事情。而这个方壶,它是等于是司马赒宰相他的口气在述说。当然,他也做了对中山国历代君王功德的述颂,也谈到了伐燕的功绩,他认为要绝对臣服于这种君臣的关系之下,就是君臣易位的事情不能在我们中山国发生。所以我觉得,这两件东西好像就是王和司马赒之间的一个协议书。”

黄尝铭 中国台湾印社副社长

尽管如此,在两篇铭文上,赫赫战功与子之之乱的同时出现,也让这位风光无限的老臣十分不安。

如何消除王对自己的戒心?司马赒煞费苦心设计了一件青铜重器——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以表达自己的耿耿忠心。

中山国纪录片(四)|由盛而衰临拐点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

铜方案,龙凤在上,气宇轩昂,小鹿安卧于龙爪之下,承受着整个方案的重量。

司马赒希望中山王看到他良苦用心的表白:无论自己为这个国家夺得多少土地,挣回多少脸面,自己都是龙爪之下那只温顺的小鹿。

而此时的王被伐燕的胜利和王权冲昏了头脑,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与司马赒一拍即合、意气风发的君王,他的视野局限在王座的安危和自身的享乐上。

王厝西去 中山拐点

淹没在美物、美酒、美女之中的王,于公元前308年冬天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他的葬礼隆重而浩大,整座灵寿城沉浸在悲恸之中。凝重无望的场面让人不禁认为,这不是为一个国君、而是为一个国家在送葬。

中山国纪录片(四)|由盛而衰临拐点

城中百姓为王厝送葬

2000多年后,中山王的大墓被考古工作者挖开。巨大的墓室、长长的墓道、中字型的结构让大家倍感震惊。其中,还发现了一块扭曲变形的铜版。

中山国纪录片(四)|由盛而衰临拐点

错金银铜版兆域图

兆域图长近1米,宽近半米,厚达1厘米。其上用金﹑银精心錾刻镶错出的几何线条,使用了1:500的比例,清晰地标注出三座大墓﹑两座小墓的方向、间距和高程。

这张兆域图正是中山王替自己未来规划的陵寝。遗憾的是,这座陵墓,即使在他死后的很多年也未能完成。

“价值应该是非常大了,因为它告诉了我们整个墓地的情况。墓地的结构,甚至于他设计的尺寸,所以说是一个很现实的一个建筑图,最早的建筑图了。”

李学勤 先秦史学会原理事长

公元前307年春正月,中山国还未从巨大的悲痛中走出来,赵武灵王当机立断,下令开展“胡服骑射”改革,训练一支以骑兵为主的强大军队,以报中山之怨。

中山国纪录片(四)|由盛而衰临拐点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

“胡服骑射”是春秋战国结束前最重要的一次改革,它揭开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步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

中山王去世后,其子中山国纪录片(四)|由盛而衰临拐点(妾雌)即位,成为新一代中山王。与胸怀大志的父亲不同,他处处恪守遗训且行事谨慎小心。他曾多次前往北部边陲狩猎,将猎物祭祀于父王陵前,祈求上苍,让先王的影响能够流传久远,永泽后世。

然而,他的虔诚祈祷并未阻止灾难的到来……

一边是“胡服骑射”改革后胸有成竹的赵武灵王

一边是资历尚浅、秉性懦弱的新王妾雌

中山国的命运将何去何从?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