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流哈尔滨:在流量与争议中出圈,当地商户称“相信它至少能火三年”

繁体

“冰城”哈尔滨到处是“火起来”的痕迹。

索菲亚教堂前不分昼夜定制旅拍的“俄罗斯公主”、清晨的红专街早市挤满了推着行李箱的外地人、有的饭店门口开始卖“俄罗斯套娃”和冰箱贴,关于“南方小土豆”的讨论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

零下20℃的哈尔滨,因外来游客的涌入而呈现出与当地气温迥异的火热。据哈尔滨市文旅局数据,2024年元旦假期三天,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两项数据均达到历史峰值。

社交平台上,“哈尔滨旅游”相关话题屡屡冲上热搜榜,这座沉寂已久的冰雪之都,终于在2024年的冬季一次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在流量和争议之下,对于城市的未来,本地人怀有一种朴素的乐观,一名早市的商贩告诉极目新闻(报料邮箱jimu1701@163)记者,他相信哈尔滨的红火绝不是昙花一现,“我相信它至少能火三年。”

顶流哈尔滨:在流量与争议中出圈,当地商户称“相信它至少能火三年”

索菲亚教堂(极目新闻记者李迎摄)

“终于火起来了!”

哈尔滨的出租车司机几乎能一眼分辨出大街上的本地人和外地游客。据他们描述,相对于本地人,外地游客穿得更厚,喜欢穿浅色的羽绒服,喜欢戴着可爱的有兔子耳朵的帽子。如果再推一个行李箱,就能百分之百确定是外地人。“咱们本地人会直接把羽绒服帽子扣上,他们(游客)衣服是衣服,帽子是帽子的。”一位本地司机这样说道。

刘春是哈尔滨的一名网约车司机,在他的印象里,大约在元旦前一个星期,哈尔滨的外地人开始变多,并在元旦三天假期达到了高峰。此前,他一天大概能接十几单,今年元旦,刘春每天的接单量达到了四五十单,其中大部分来自外地游客,接单目的地主要围绕冰雪大世界、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音乐长廊等市内景点。

顶流哈尔滨:在流量与争议中出圈,当地商户称“相信它至少能火三年”

对于哈尔滨“火”起来的起点,大多数本地人认为是源于冰雪大世界的开幕及“退票危机”。 2023年12月18日,第二十五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正式开园,开园不到3小时,预约游玩人数已达4万。随着大量游客的涌入,热门项目的排队时间逐渐拉长,在寒风中等待过久的游客对此不满,纷纷高喊“退票”。

“退票危机”发生后,哈尔滨市文旅局于12月19日迅速作出回应,表示文旅局领导已在第一时间赶赴冰雪大世界现场进行督导并已对部分游客进行退票。与此同时,冰雪大世界也于同一日发布了名为《致广大游客的一封信》的公开信。在这封言辞恳切的信中,冰雪大世界对未能满足游客需求表示了诚挚的歉意,并详细阐述了三项具体的整改措施。

顶流哈尔滨:在流量与争议中出圈,当地商户称“相信它至少能火三年”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

“心里无私天地宽,宰相肚里能撑船。”提起“退票”风波,红专街早市的商贩孙浩评价道。红专街早市位于道里区,距离热门景点中央大街不到千米。在社交平台上,红专街早市凭借着“网红油炸糕”和“网红包子店”成为哈尔滨的热门打卡地。早晨7点,天还没亮得完全,红专街已人声鼎沸。在早餐店热腾腾的白色蒸汽和带着东北口音并不羞赧的吆喝中,早市热闹的图景呈现在游客眼前。不少游客早晨刚抵达哈尔滨,就拉着行李箱急匆匆赶到,想体验一下零下20℃的东北早市。

孙浩今年54岁,是哈尔滨本地人,此前一直在红专街早市卖俄罗斯零食。他亲眼见证了红专街早市火起来的过程:最开始是九月中旬,再到十一假期,十一月时有几天人少了。到了十二月,随着冰雪大世界开园,游客再次变多,并在元旦假期时达到了顶峰。早市原本买蔬菜水果的摊位纷纷支起棚子,改卖羊汤、红肠、蛋堡等东北特色,附近买菜的大爷大妈挪至一街之隔的经纬路菜市场,红专街早市逐渐被年轻的游客所“占领”。

顶流哈尔滨:在流量与争议中出圈,当地商户称“相信它至少能火三年”

半个月前,孙浩开始卖俄罗斯套娃、冰箱贴等文创产品,由于游客增加,他每天的销售额从一千元达到了四五千元。对于哈尔滨的爆火,孙浩感慨道:“早就应该火了。”

“哈尔滨的第一特色就是人气特色。什么是人气特色?就是哈尔滨人本来就热情,没啥事咱就愿意交朋友,愿意处朋友。”孙浩说。早市收摊后,孙浩会开着自家车在大街上“溜达“,他在车窗上贴上了“免费接送南方小金豆”的横幅,希望能给打不到车的外地游客提供帮助。

流量与争议

社交平台上,围绕“哈尔滨”的话题每天都在产生。

从最初东北洗浴中心爆火的“南泥北运”到“南方小土豆”相关话题频频出圈,从松花江上的人造月亮到哈尔滨饭店的“冻梨摆盘”,从鹤岗的“丹顶鹤”到“营业的白狐”,再到东北少数民族“索伦三族”现身中央大街宣传民族文化。自去年12月起,一轮轮的话题带动了“哈尔滨旅游”在网络上的讨论。

顶流哈尔滨:在流量与争议中出圈,当地商户称“相信它至少能火三年”

在小红书平台上,“哈尔滨”相关的帖子已突破365万篇,热度最高的帖子均发布于去年12月至今年1月。盛名之下,哈尔滨“讨好型市格”的形象被树立起来,游客纷纷慕名而来,感受这座城市的淳朴与热情。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20日,哈尔滨机场2023年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该机场成为东北地区首个旅客吞吐量超过2000万人次的机场;2024年元旦假期,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9.14亿元,两者均达到历史峰值。

这座有着“东方小巴黎”美誉的城市,终于在沉寂已久之后,迎来一次又一次线上线下的双重狂欢。

而流量之下,也并非没有争议:有游客花68元买了13块锅包肉引起了讨论与质疑,也有游客投诉打车被“宰客”、报团“雪乡两日游”被中途加价……流量是一面放大镜,为城市文旅带来盛名的同时,也将不光彩放大到公众视野里。

“南方小土豆”的称呼也在互联网上引发了讨论与质疑。最开始,这类似于一种“宠溺性称呼”,形容南方游客相对于东北本地人娇小的身材。后来,“小土豆”又逐渐演变成了“南方小金豆”“马铃薯公主”。

但随后,这一称呼引发了质疑与争议。1月3日,“南方小土豆 刻板印象”的词条冲上微博热搜,有网友称因被叫做“小土豆”而不适,滥用这一称呼有加剧刻板印象之嫌。

顶流哈尔滨:在流量与争议中出圈,当地商户称“相信它至少能火三年”

“游客不提,我就不会叫,毕竟叫人家小土豆,我怕人家会有不好的想法。”司机刘春说。作为本地人,网络上对于哈尔滨的争议他时刻关注着,“这么大的城市。一下子来了那么多人,肯定会有不如意的地方。”

作为网约车司机,刘春将自己视为城市的“第一张名片”,“游客来了以后,在这个城市第一个接触的就是网约车司机,你的态度对于城市的形象,要不就是贴金,要不就是丢脸。”

对于“小土豆”的叫法,来自贵州的游客文亮淳觉得,对她而言这一称呼并不冒犯,“可能因为我们穿得厚实,看起来圆圆的,所以比较可爱。”她曾在打车时被司机称为“南方小土豆”,便反问对方这样叫是不是因为觉得南方游客很矮很胖。“司机说是因为觉得我们很可爱。我问他如果个子高的游客怎么称呼呢?他说个子高的就叫薯条。”文亮淳说。

顶流哈尔滨:在流量与争议中出圈,当地商户称“相信它至少能火三年”

在哈尔滨的两天行程里,文亮淳去了冰雪大世界,也去了中央大街、防洪纪念塔,还为自己定制了旅拍服务。在旅途中,她被东北人的幽默和热情所打动。一次打车时,她刚打开后备箱放上行李,司机就从车上下来,问她为什么不等他来放。“他当时还夸我说‘丫头劲儿真大’,我觉得东北人真的很有趣。”文亮淳说。

“火起来总是好的”

无论是流量还是争议,哈尔滨都毫无疑问是今年冬天的“顶流”。

对本地人来说,这次“出圈”意味着家乡在经过漫长的沉寂后终于被看见。“黑龙江人一直都是这样,只是没有被看见。东北人一直给别人粗犷、爱装的形象,但大部分东北人就是这种淳朴、好客、爱付出的性格。大家都在用自己微小的力量把家乡推出去。”一位来自哈尔滨本地的居民这样说道。

顶流哈尔滨:在流量与争议中出圈,当地商户称“相信它至少能火三年”

而在“被看见”之外,哈尔滨的火爆对当地人来说,也意味着一种新的生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黑龙江经济总量1.59万亿元,在31个省区市中排第25位。2012年-2022年,黑龙江GDP年均复合增速1.5%,低于全国同期的8.8%。从人均生产总值来看,2022年黑龙江人均GDP4.73万元,位居31省市倒数第二位。

而对于城市的爆火,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张安顺在去年12月30日强调称,要积极回应市场变化和游客需求,进一步扩大冰雪旅游优质产品供给,千方百计提升游客满意度和体验感,带动全市冰雪经济整体提质增效,把哈尔滨冰雪旅游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全力打造“冰雪文化之都”。

“希望哈尔滨能借此机会提升一下地位,这毕竟关系到我们的生活。”面馆老板朱龙告诉记者。朱龙的面馆开在中央大街附近,今年冬天游客增多以后,他在面馆前支起一个摊子,卖帽子、手套、雪地靴等御寒物品。“明年哈尔滨要举办亚冬会了,杭州的亚运会很成功,希望哈尔滨也能好好办,把地位再提升一下。”朱龙说。

顶流哈尔滨:在流量与争议中出圈,当地商户称“相信它至少能火三年”

游客林纯也有此感,她来自山东青岛,趁放假的机会和男友来哈尔滨旅游。在东北游玩的几天,最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冰雪大世界的滑梯和雪乡的雪景,她感叹从未见过这么美丽的雪景,像画一样。

除此之外,当地人的热情也令她动容:打车时,司机会主动推荐饭馆和行程;在道里菜市场,摆摊的老板会提醒她带好手机和随身物品。“东北人真的很热情朴实,我有很多同事是东北人,我很希望哈尔滨能发展起来,这样他们就不用背井离乡,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工作生活。”林纯说。

顶流哈尔滨:在流量与争议中出圈,当地商户称“相信它至少能火三年”

“火起来总是好的。”孙浩对记者说道。在零下24℃的寒风里,他戴着黑色的帽子,双颊冻得通红。他把手交叉进袖子里,面对前来询价的游客,风风火火地介绍着摊子上各式各样的俄罗斯套娃。在繁忙的间隙,他偶尔会向记者介绍,自红专街早市红火以来,自己附近的摊位收入翻了几番。“有时我们一个月也能赚两万块,这切切实实给我们增加收益了。”孙浩说。对于城市的未来,他抱有一种乐观和期待,“哈尔滨的火不是昙花一现的,我相信它至少能火三年。”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采访对象为化名)

(来源:极目新闻)极目新闻记者 沈外 李迎

本文初摘录于:2024-01-24,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4-01-25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