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议员再度窜访台湾,专家强调需关注“破窗效应”的形成

繁体

美国众议院跨党派议员团22日抵达台湾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中国专家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指出,美国政客窜访台湾已经形成了所谓的“破窗效应”,这不仅是美国对中国大陆施压的手段,也是政客获取知名度的途径。他强调,中国大陆应以不变应万变,在必要时采取具体措施,以确保台海局势的稳定。

美国众议院“中美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主席迈克·加拉格尔(Mike Gallagher)周四率团访台3天,他透过新闻稿表示,此行是向台湾友人、当选领导人赖清德与新一届“立法院”表达支持,透过双边更深入联系,以强化台海和平稳定。

与加拉格尔同行的还有委员会民主党首席议员拉贾·克里希那莫提(Raja Krishnamoorthi)、民主党籍众议员塞思·莫尔顿(Seth Moulton)、共和党众议员达斯蒂·约翰逊(Dusty Johnson)、约翰·穆勒纳尔(John Moolenaar),这是中美战略竞争特设委员会首度组团访台,台湾是访问团印太行的一部分。

美国议员再度窜访台湾,专家强调需关注“破窗效应”的形成

迈克·加拉格尔资料图

加拉格尔今天与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会晤时表示,这是一个跨党派的访问团,有民主党及共和党的成员,要展现美国对台湾跨党派的支持。他声称,感谢蔡英文一直以来的领导力,美台关系已愈来愈强健且坚若磐石。

两岸时事评论员毕殿龙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表示,美国政客对台湾的频繁访问并无新意,是在政治正确的大氛围下,利用窜访台湾来表达他们对中国大陆强硬的政治态度和立场,并向台湾示好。

他说:“此举是这些政客在美国政坛上打‘台湾牌’,试图遏制中国大陆的发展和崛起。此外,这也成为他们获取知名度和政治筹款的便捷通道,他们已经将台湾视为‘提款机’和‘后花园’。特别是在台湾新旧领导人交替之际,美国政客访台的人数、频率都会增加。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拓展与台湾当局的联系,展示美国对台海的影响力。”

在台湾大选刚刚结束后,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斯蒂芬·哈德利(Stephen Hadley)及前副国务卿詹姆斯·斯坦伯格(James Steinberg)于1月14日抵达台北。紧接着,1月29日,美国智库哈德逊研究所访问团访台。此后,美国联邦众议院“国会台湾连线”(Congressional Taiwan Caucus)二位共同主席,包括共和党众议员马里奥·迪亚斯-巴拉特(Mario Diaz-Balart)及民主党众议员阿米·贝拉(Ami Bera)等人于1月24日至26日率团访台。

毕殿龙强调,美国政客频频窜访台湾地区的“破窗效应”已经形成,应引起中国大陆方面的注意,以应对美国的步步进逼。

他指出:“美国对世界影响力的衰落使他们不得不将台湾视为短期资源进行消耗,美国政局的混乱导致他们的两岸政策偏激、失去章法,并失去原则性。中国大陆对这种窜访的态度是‘以不变应万变’。目前来看,低级别的政治人物窜访台湾将会络绎不绝,高级别人士在必要时也会出现。这成为他们在与中国大陆讨价还价时的筹码,也是平衡国内外矛盾焦点的手段。”

美国议员再度窜访台湾,专家强调需关注“破窗效应”的形成

夜幕下的台北

毕殿龙进一步表示,中国大陆应采取何种具体应对举措的关键在于美国和台湾当局是否真正触碰了大陆设定的底线。

他指出:“美国不仅通过访问台湾,还利用舆论引导,在台海制造一种先声夺人、外强中干的态势,以避免中国大陆采取更强硬的措施。然而,事实上,这种破窗效应将迫使中国采取越来越具体的对策。”

麦克·加拉格尔等美国议员在访问台湾地区时强调,不管谁当选下一位美国总统,美国将继续支持台湾(地区)。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方一贯坚决反对美方同台湾当局进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坚决反对美方以任何方式、任何借口干涉台湾事务。我们敦促美方务必认清台湾问题的极度复杂性和敏感性,切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慎重妥善处理涉台问题,停止美台官方往来,停止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任何错误信号。

据五角大楼相关政府部门透露,美国国务院已批准向台湾出售价值7500万美元的通信系统及相关设备。

文件显示,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要求美方提供域间数据传输系统、GPS接收器、通信设备、技术服务以及后勤保障和软件等,总价值达7500万美元。即将达成的协议符合美国国家安全利益,也将有助于“维持该地区的政治稳定、军事平衡和经济发展”。

中国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曾强调,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社会普遍共识,也是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中方坚决反对任何外部势力以任何借口干涉中国内政。中方坚决反对美国与中国台湾地区开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中方敦促美方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规定,将不支持“台独”的承诺落到实处,停止向“台独”分裂势力发出任何错误信号。

来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图片来源不详

本文初摘录于:2024-02-23,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4-02-23

1
2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