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十 千古一相说管仲(下)
管仲是齐国国相,他首先要为齐国统治集团以及齐人负责,他没有为其他国家利益负责的义务。但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当时春秋虽然诸国林立,但有同一个宗主国——周朝。这一点也决定了各国除了“地方主义”之外,还兼有“天下主义”,而管仲正是如此。
除了要为齐国谋霸业,管仲肩上更承担着保护中原华夏文化不受外族侵犯的责任,正如《诗经》所说:“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管仲所理解的“霸”,绝不只是齐国独为天下之尊,更要铁肩担道义,率诸国捍卫华夏文明。
自西周末年以来,中原地区承受着来自周边各民族强大的军事压力。特别是春秋的出现,诸国内战不断,实力此消彼长,间接地增加了诸边各民族的军事实力。东有夷,北有狄,西有戎,南有蛮,特别是北方诸狄戎部族,连年内犯。管仲曾经说过:“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酖毒,不可怀也。”
管仲本人是坚定的民族主义者,他与姜小白,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强硬执行反击戎狄的战略,为捍卫华夏文明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如果任由戎狄从四面八方向中原扑来,也许华夏文明早就夭折了。
先圣孔子对管仲的人品基本执否定态度,在《论语·八佾》对管仲的人格缺陷大加鞭挞,说“管仲之器小哉!”理由是管仲曾经有过“三归”的丑事。关于三归做何解,在历史上有一定争议,一种说法是管仲结了三次婚,一种说法是管仲大治府第,花钱不心疼。孔子鄙视管仲的人品,是个不通情达理的野人,甚至还嘲讽管仲:“如果管仲懂礼,那世界上还有谁不懂礼!”语言之刻薄,很难想象这是出自“温良恭俭让”的孔老二之口。
不过孔子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事论事,功是功,过是过,有过则贬,有功则褒。对于管仲“尊王攘夷”的伟大功业,孔子极为推崇,称赞管仲是伟大的英雄。
孔子的学生子路认为管仲作为公子姜纠的相傅,姜纠之死,召忽随之,而管仲却典冗颜事姜小白,为人不仁。孔子当即反驳:“齐桓公九合诸侯,成就霸业,这就是管仲最大的仁德!管仲不仁,天下无仁矣。”
孔子另一个学生子贡也向老师发难,说管仲不忠于姜纠,即为不仁。孔子义正词严地告诉子贡:“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没有管仲横空出世,拯救华夏文明,我们现在就要服从夷狄风俗,披散头发,穿夷狄服式,岂有今日!
历代评管仲者多矣,唯有孔子的这句赞语最具分量,一是由孔子的历史地位所决定的,二是这句话高度概括了管仲之于历史的贡献。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华文明最为关键的发展期,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只是在春秋战国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如果没有管仲,夷狄入主中原,之后中华文明的辉煌是不可想象的。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管仲完全当得起,但孔子指责管仲不知礼,则有失偏颇。《左传·僖公十二年》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情,这一年(前648),为了调解东周王室与戎狄的紧张关系,姜小白派管仲出使雒邑,周惠王姬阆接见了管仲。
姬阆知道管仲的分量,所以破例以上卿之礼接待管仲,遭到了管仲的拒绝。管仲的理由是我只是齐国的下卿,按礼制,天子就应该以下卿之待我,齐国中有高、国二位上卿,如果他们来朝天子,到时天子又将用何种礼节接待他们?
虽然姬阆很欣赏管仲,甚至称呼管仲为舅父,坚持上卿之礼,但管仲半步不让,坚持尊卑有别的江湖规则,受到了士大夫的高度称赞。《左传》就说管仲懂礼节,不犯上,他受到历代的推崇是理所应当的。以此事来看,管仲何处不讲礼?
孔子最重视人的自我修养,他在《论语·学而》中对弟子做出以下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而《管子·弟子职》中也有相同的内容:“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温柔孝悌,毋骄恃力。志毋虚邪,行必正直。”要求弟子要尊敬师长,友悌兄弟。
虽然《管子·弟子职》是战国时齐稷下学宫的管子学派所作,但并不能因此认为这是稷下学宫抄袭儒家著作《论语》。当时的儒家还没什么社会地位,经常受到其他学派的批判,稷下学宫本就是百家争鸣之所,而且《弟子职》是当时稷下学宫的学则(校规),稷下诸先生不可能去拍儒家的马屁。
之所以出现《管子·弟子职》的思想接近于儒家的现象,最多只能说明管仲的思想与儒家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巧合,甚至是不排除儒家借用了管仲关于人生自我修养的观点。
在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前,孔子开始被拔高,礼敬为圣人。实际上,如果要评出春秋时期的第一圣人,管仲比孔子更合适。不仅因为管仲比孔子早生一百多年,更重要的是管仲是全才,除了不会英语,几乎没有管仲不会的。
前面讲过,管仲有许多后人加上的头衔,比如政治家、战略家,其实管仲还应该有一个头衔,就是权术家,这往往是后世研究管仲时所忽略的。说到权术,晋朝的创始人司马懿堪称三国第一权术大家,但司马懿和管仲比,还不太厚黑。
司马懿多多少少还受到礼教思维的约束,做事不敢放肆,至少不敢当着曹的面要官要权,但管仲就敢。姜小白已经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赦免管仲之罪,并准备重用管仲。按道理讲,管仲应该假意推让一番,给自己涂上一层谦逊的脂粉,可管仲却反其道而行之,就是当着姜小白的面要官要权,不给还撒泼耍赖。脸皮如此之厚,可谓千古少见。
老话说,做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能蹬鼻子上脸,管仲不吃这一套,他需要得到他想得到的东西。在管仲的潜意识中,这些东西是他应该得到的,所以管仲理直气壮地张口索要。
《韩非子·难一》记载,就在姜小白和管仲的“君臣问对”之后,管仲就开始伸手要官了,他一脸委屈地告诉姜小白:“臣现在得到了国君的宠信,臣感激不尽,但臣现在的官职太卑微,请国君提高我的政治地位。”
此时的姜小白对管仲还不是特别了解,就像刘邦被萧何逼着拜韩信为大将军一样,不过是受人之托而已。管仲交浅言深,让姜小白很无语,世界上怎么还有这等不要脸的人。姜小白为了显示自己的豁达大度,对管仲做出了承诺,寡人一定要让先生位居国内大族高氏与国氏之上。
姜小白没想到管仲会得寸进尺,提高了他的政治待遇,他还不满意,又不满地告诉姜小白:“臣有地位了,但臣还是个穷光蛋,请国君提高我的经济待遇。”姜小白为了求贤,只好答应了管仲的请求,给管仲以其他大夫三倍的经济待遇。
更搞笑的还在后面,管仲不依不饶,说臣有权有钱了,但臣和国君的关系还比较疏远,请国君以后尊称我为仲父。估计姜小白看到管仲一脸真诚的样子,差点没气吐血,鲍叔牙推荐的这都是什么人?姜小白现在已经没有其他的人选,只好咬牙尊管仲为仲父,姜小白的心里别提多别扭了。
管仲和姜小白刚刚和好,就向姜小白要这要那,是管仲不识好歹吗?当然不是,春秋时人霄略就为管仲的行为辩护,说管仲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管仲作为齐国的首席执政官,如果没有比其他人都高的政治、经济待遇,以及国君的尊重,他很难推行新政。霄略认为管仲这并不是贪婪,而是为了方便管理。
按霄略的说法,管仲这么做是很有道理的,位卑何以号令天下?既然姜小白已经同意让管仲做宰相,那就应该给管仲以宰相的权威,否则何以服人?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时,就授韩信一柄剑,敢不服大将军号令者可斩之,道理是一样的。
为管仲辩护的还不只是在历史上不知名的霄略,还有战国时伟大的思想家荀况。荀况在《荀子·仲尼篇》也谈到了这个问题,荀况认为管仲的做法完全正确,没有足够的权威,如何推行新政?当然,荀况这么说是歌颂姜小白的大度,但也说明了管仲伸手要官要钱,并非出自私心。
上面说孔子指责管仲“器小”,实际上,管仲不但不“小器”,反而很“大器”,比如管仲的用人方面。如果管仲出于私心要官做,他一定会独揽大权,任人唯亲。可管仲获得执政权之后,却立刻提名齐国的几位贤人出任要职,曾经和姜小白一起出逃莒国的隰朋,因为善于辞令,辩才甚佳,所以管仲请隰朋出任“外交部长”。
《吕氏春秋·勿躬》记载了管仲向姜小白推荐五位贤人的事情,大意是:管仲说搞农业,我不如宁速;搞外交,我不如隰朋;搞纪检,我不如东郭牙(东郭牙应该就是鲍叔牙);搞军事,我不如王子城父;搞法治,我不如弦章。
当然,管仲非常自负,在推荐完了五位贤人后,冷不丁地来了一句:“国君治国强兵,用五贤人足矣,国君欲称霸天下,有管夷吾在此!”单就这一点来说,管仲做得要比诸葛亮好,诸葛亮自负全才,事必躬亲,忽略了培养下一代治政人才。管仲很聪明,抓大放小,他只负责战略布局,具体事务由其他人去办。
对管仲的自负,姜小白鼓掌曰:“善!”
刚开始的时候,姜小白对管仲还有所怀疑,毕竟管仲还没有开始伸展自己的锦绣抱负,仅凭一张大嘴,谁知道你是英雄还是狗熊?但在管仲不可思议的天才表演后,生性狂妄的姜小白对管仲佩服得五体投地。此时再称管仲为“仲父”,应该是姜小白发自内心的尊敬了。
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更接近于董事长与聘用的职业经理,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地位还不如谋士法正。管仲则基本获得了齐国的最高统治权,也就是说管仲是齐国政策的制定者,姜小白只是执行者。
前面讲过,姜小白的性格过于随意任性,所以他需要一位严父来管教约束,管仲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随着霸业的不断推进,姜小白早就已经忘记当年管仲差点射死他的那段如烟往事,在他眼中,管仲就像一位慈爱而不失严厉的父亲。
从气质上说,管仲和姜小白都是不世的枭雄,属于腹黑一族,只不过管仲张扬霸道,姜小白内敛沉静。如果说结识鲍叔牙是管仲的幸运,那么能得管仲为相,则是姜小白的莫大幸运。
管仲性格外扬,但心思非常缜密,这是宰相群体的一个普遍特征,有一件小事情可以反映出管仲的心细到了什么程度。姜小白派人去鲁国,把管仲押回齐国,因为管仲已经知道姜小白准备重用他,所以管仲担心的不是见到姜小白,而是鲁国的施伯。施伯劝鲁庄公不要放管仲回齐,此人是天下奇才,如果不能效力鲁国,不如杀掉,以绝后患。
姬同迫于齐国的压力,没有同意,但管仲不敢保证姬同不会中途变卦。为了加快回齐的行程,管仲告诉拉囚车的衙役:“你们这样拉我实在太辛苦了,我给你们唱歌吧,这样你们就能心情愉悦地拉车了。”管仲放声高唱,衙役们听着悦耳的歌曲,也忘记了疲劳,速度也不断加快,最终赶在鲁人变卦之前回到齐国。
管仲不仅心细缜密,眼光更是出了名的毒辣,任何魑魅魍魉在管仲眼前一过,他立刻就能看穿对方。有一次姜小白和管仲在密室中商议讨伐卫国,结果这件事情让会察言观色的齐侯夫人发现了,因为她是卫国人,当然要想办法保护母国。在夫人的软硬兼施之下,姜小白对卫国的态度明显软化。
第二天上朝时,管仲当场打了姜小白的脸,“国君是不是要放弃对卫国的军事计划?”姜小白很惊讶,这老头怎么会知道?管仲大笑:“国君见着我,声音谦恭,面带愧色,所以我知道国君变卦了。”至于变卦的原因,管仲当然知道是卫姬从中作梗,只不过他不好意思当面揭穿。姜小白为了掩饰尴尬,也大笑说道:“仲父治外,夫人治内,天下不足平也。”
管仲辅佐桓公四十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世人皆知齐桓霸业是管仲一手促成。在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重,眼看着不行了,姜小白前来探视,并请管仲安排了下日后的人事。
姜小白首先推荐了鲍叔牙为国相,但被管仲坚决否定掉了。管仲的理由是鲍叔牙为人刚直,眼里揉不得沙子,疾恶如仇,不懂得权术平衡,不是做宰相的合适人选。除此之外,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管仲和鲍叔牙都老了,当时的年龄至少在七十岁左右。而且在管仲即将咽气之前,鲍叔牙就已经去世了。
管仲在政治上把鲍叔牙说得一文不值,并不是恩将仇报,事实上管仲从来没有忘记鲍叔牙对自己的大恩大德,他只是就公事论公事而已。鲍叔牙去世的消息传来,管仲失声痛哭,悲不自胜。管仲流着泪告诉身边的人:“当年我与鲍叔做生意,独贪大头,鲍叔知道我上有老母需要奉送,从来不以为我贪。我受困于鲁国,是鲍叔舍命救我,又推荐我于国君之前,才有今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这才是真实的管仲,热血、敢担当、重情重义,而不是孔子所批判的那个贪财小器的管仲。从时间上来看,管鲍之交至少经历了五十年的风风雨雨,早年一起迎风冒雨做买卖,然后一起为官,几乎天天见面,这种真挚的战友情,没有亲身经历过,是很难理解的。
戏曲小说里的包公铁面无私辨忠奸善恶,管仲同样有这个本事。姜小白身边有三个著名的宠臣——竖刁、易牙、姬开方,在姜小白后期,已经和这三个宠臣穿上一条裤子了。管仲一眼就看出这三个人不是好东西,将来必乱齐政。在临死前,管仲苦劝姜小白远离这些人。姜小白虽然按管仲的话做了,但管仲死后,姜小白又把三人召了回来,结果一年后,竖刁等人就将姜小白送上了西天。
历史总是如此相似,一千年后,王猛死前劝苻坚除掉对前秦政权最危险的内部敌人姚苌和慕容垂。苻坚不信,结果淝水败后,慕容垂另立门户,而姚苌则亲手绞死了苻坚。老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管仲最擅长品鉴人物,也就是会相面,成功率几乎是百分之百,简直不可思议。
管仲还有一个优点,就是通权达变,在形势不利时会用急智,化解危险。比如在著名的“曹沫劫齐桓公”事件中,管仲的急智发挥得淋漓尽致,帮助姜小白逃脱了一场可怕的灾难。
公元前681年,齐鲁两国在柯(今山东东阿)会盟,齐桓公姜小白和鲁桓公姬同走上台之后,鲁人曹沫突然拔剑劫持姜小白。这场劫持事件是姬同之前计划好的,姬同用“同归于尽”来威胁姜小白:不答应我提出的“齐鲁以汶水分界”的要求,今天我们同死于此。
姜小白即位不久,年轻气盛,不想答应姬同的无礼要求。管仲与鲍叔牙执剑欲冲上台救驾未果后,管仲在台下劝姜小白:“只闻用土地来保卫君主,没听说过用君主来保持土地,国君先答应鲁人的要求,回来我们再做计较。”言下之意是好汉不吃眼前亏,先保住命要紧,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姜小白听从了管仲的建议,这才避免一场骇人听闻的悲剧的出现。
管仲是个有缺点的伟大人物,这样的人物才显得真实,而不像孔子被后世神话得不成样子,已经失去孔子原有的真我本色。人不是万能的,神才是万能的,但我们从来没有看到神的出现。管仲虽然能看透世间人情,但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比如他对重臣甯戚提出的问题就始终没有想明白。
甯戚有次当着管仲的面说了三个字“浩浩乎!”管仲被弄得一头雾水,不知道甯戚想说什么,吃午饭的时候还在想“浩浩乎”到底是什么意思。倒是管仲身边的婢女博学聪慧,她一语点破甯戚的心思:“宁大夫是想成家了。”管仲不解,婢女笑着回答:“《诗》有云:浩浩者水,育育者鱼,未有室家。”管仲这才恍然大悟。
管仲不是无所不能的先知,但他更像是一座散发着耀眼光芒的灯塔,照亮了初步摆脱蒙昧,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春秋战国时代,也照亮了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诸子争鸣,学术成果之灿烂,历史影响之深远,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孔有儒家,老有道家,孙有兵家,韩有法家,管仲学派到底算是什么家?这在历史有很大的争议,甚至在有些学术先驱的评比中,居然没有管仲,实在不可理解。管仲的学说涵盖了儒、道、法、兵、形势、阴阳、纵横等各个学派,可以说管仲是诸子之父,天下第一家。
孔子的忠实门徒朱熹称赞孔子:“天不生仲尼,则万古如长夜。”站在儒家思想的阵营中,朱熹对孔子的称赞并不为过。至于管仲,则应该站在天下万国的立场上称赞管仲:“天不生夷吾,则万古如长夜。”
这个评价并不过分,管仲完全当得起!因为他是独一无二的管夷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