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十一 齐桓公的贤臣们
有句老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英雄拎着人头在江湖的腥风血雨中闯荡,身边总要有几个称心的帮手,单打独斗是成就不了大事的,如果没有张良、萧何、韩信,刘邦早被项羽干掉了。
一个利益集团的成功,不可能归功于一个人,这样的人造神话在历史上是从没有出现过的。没有法正,诸葛亮将困死荆州;没有李威,王猛如蛟龙睡沙滩;没有朱升,刘伯温也将无用武之地,管仲同样也不会例外。
在齐桓公姜小白震烁千古的霸业中,我们可以列出许多伟大的名字。虽然这些人不如管仲那么出名,但英雄的伟大与否,并不能看其出现在闪光灯下的次数,而要看他实实在在的历史功业。不可否认管仲在姜小白的霸业中贡献最大,但仅有管仲一人,是做不出什么事情的。今天就讲一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那些幕后英雄。
说到齐桓公时的贤臣,排在第一位的,当然是鲍叔牙。如果只论人品之贤,即使把管仲算起来,依然排在鲍叔牙的后面。“管鲍之交”感动千古,但在“管鲍之交”中,主角却是鲍叔牙。地球人都知道,没有鲍叔牙的宽宏大度,管仲不死于姬同之手,必死于姜小白之手。和管仲出身帝王之家一样,鲍叔牙的出身也非常高贵,甚至比管仲的“级别”更高,因为鲍叔牙是夏朝始祖大禹的后裔,姒姓。人都是现实的,管仲是姬周之后又如何,家徒四壁,照样被人瞧不起。鲍叔牙虽然上距夏朝灭亡已经整整一千年,但鲍叔牙家境优越,标准的中产阶层出身,吃穿不愁。
鲍叔牙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了管仲,二人外出做生意,本钱都是鲍叔牙出的,他知道管仲兜里没钱。如果用一个字来给鲍叔牙的人品盖棺论定的话,这个字毫无疑问是“贤”字,管仲能交上这样的朋友,不客气地说,是管仲积三代之德修来的造化。
管仲贪财的毛病,鲍叔牙是知道的,但他从来不当面指责管仲,反而替管仲辩解,换成心胸狭窄的,早就透恨了管仲。而当管仲被囚禁鲁国时,鲍叔牙几乎拼了老命,也要把管仲从魔爪下救出来,这更能体现鲍叔牙的胸怀宽阔。因为忠心侍奉自己,又共同外逃避难的缘故,姜小白对鲍叔牙非常信任,也有意用鲍叔牙为相。只要鲍叔牙点头,历史上将不会有属于管仲的传奇。如果鲍叔牙坐视鲁人杀掉管仲,那齐国宰相的位子非鲍叔牙莫属,这是一个让人很难抗拒的诱惑。
谁不想扬名立万,青史留名?但鲍叔牙考虑的不是个人利益,而是齐国的国家利益,只要齐国能在管仲的治理下称霸天下,鲍叔牙给管仲当马夫,他都毫无怨言。
至于姜小白念念不忘管仲的一箭之恨,也是鲍叔牙苦口婆心劝姜小白以国事为重,重用管仲的。甚至为了保护管仲平安回到齐国,鲍叔牙亲自率领一支部队来到鲁国,名义上说是把管仲押回齐国处死,实际上是公开保护。更让人感动的是,鲍叔牙在鲁国殿上对着管仲放声痛哭,说归齐之后,兄弟之交就到此为止了,成功骗取了鲁人的信任,可见鲍叔牙的心思是非常缜密的。
唯一看出鲍叔牙在演戏的,是鲁国大夫施伯,鲍叔牙这边痛哭,施伯在那边大笑,说管仲必不死,必受齐重用。只是姬同已经完全被鲍叔牙的高超演技骗到了,施伯也无力挽回。
鲍叔牙心地善良,同时也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的治国之才远不如管仲,所以极力向姜小白推荐管仲。他告诉姜小白他不如管仲的五点地方,分别是:一、宽惠爱民;二、以法治国;三、外结诸侯;四、匡范社会道德;五、带兵打仗。
此时的姜小白还没有忘记管仲的那一箭,恨恨地说:“管夷吾差点让寡人做鬼,寡人不计较也就算了,凭什么还要重用我的仇人?”鲍叔牙说当时管仲的主人是姜纠,他射国君一箭,是为了让姜纠即位,此为大忠。鲍叔牙几乎磨破了嘴皮子,才说服姜小白重用管仲。
更为难得的是,管仲执政之后,鲍叔牙能心甘情愿地服从管仲的领导,全方位配合管仲,没有任何怨言,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管仲在齐国政坛不断被神话,幕后推手,实际上就是鲍叔牙。
真正封神的,不是威震天下的管仲,而是鲍叔牙。如果说管仲“千古第一相”的地位还存在争议,那么,鲍叔牙“千古第一友”的地位则没有什么争议。
朋友处到了这种程度,带来的已经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所以在春秋以来的士林圈中,士大夫对鲍叔牙更为推崇,《史记·管子列传》肉麻地歌颂鲍叔牙的仁友之情:“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多是称赞的意思。
鲍叔牙之于管仲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私人交情上,在工作中,鲍叔牙依然是管仲最为得力、也是最为信任的助手。鲍叔牙对管仲的内外政策基本上是认同的,管仲说一,鲍叔牙不说二。这不是说鲍叔牙胸无主见,恰恰相反,这正说明鲍叔牙有着不逊于管仲的政治才能。
姜小白和管仲在工作中也有理念不相同的地方,难免互起争议,每当这个时候,鲍叔牙都坚定地站在管仲一边。“信仲哥,得永生。”这是鲍叔牙的政治信条,仅在《管子·大匡》中,鲍叔牙就三次劝告姜小白对管仲言听计从,其中姜小白听信了两次。唯一没有听进去的那次,姜小白增加了关税和市场税,结果齐人不满。
管仲拜相,号令齐国,但他和姜小白的关系主要还是君臣关系,论与姜小白的私交,管仲是赶不上鲍叔牙的。所以在管仲与姜小白之间,鲍叔牙起到了润滑作用,如果没有鲍叔牙从中沟通,凭管仲和姜小白“宁进勿退”的霸道性格,翻脸是迟早的事情。
管仲也知道这一点,所以让鲍叔牙做了“大谏”,相当于后世的御史大夫。同样一句话,管仲说了,姜小白未必当回事,但从鲍叔牙嘴里说出来,分量就不一样了。
鲍叔牙、管仲之于姜小白,和三国的法正、诸葛亮之于刘备非常的相似。诸葛亮是刘备聘用的总经理,但私交一般,刘备反而和法正打得火热。只要法正开口,没有刘备不答应的事情,诸葛亮只能“羡慕嫉妒恨”。
有一次,姜小白和管仲、鲍叔牙、甯戚等重臣饮酒谈心,等喝得五迷三道时,姜小白嬉皮笑脸地问鲍叔牙:“鲍叔何不敬寡人一杯酒,以为祝寿。”像这样戏谑的话,不是私交极好,是说不出口的。
看到姜小白没有个国君的体统,鲍叔牙举杯而起,满脸严肃地说道:“我祝国君不要忘记当年在莒国受的苦难。”同时,鲍叔牙也善意地警告管仲和甯戚不要忘记曾经那段屈辱的日子,不要因为一时的得志就忘乎所以。无论是以大谏的身份,还是以老大哥的身份,这样的话由鲍叔牙来说,远比其他人说更合适。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鲍叔牙正是如此,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胸怀宽广的君子,谁会不喜欢呢?
说完了著名的鲍叔牙,再来讲讲一位隐形的重臣。此人在历史上几乎没有知名度,他在齐国政坛上的地位却远在管仲之上,管仲这么牛叉的人物,见了此人都要毕恭毕敬。他就是齐国的顶级贵族、大夫高傒。
高傒其实姓姜,齐国宗室,他是周天子在齐国正式任命的两个监国上卿(另一个为国归父)。而管仲虽然统领齐国军政,但管仲只是个下卿。高傒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政治地位,原因大致有两点:一、和齐侯同宗同脉,肥水不流外人田;二、没有他,姜小白就不可能做齐国之主。换句话说,高傒是姜小白的头号政治恩人。
短命的齐侯姜无知被雍禀所杀,齐国无主,公子姜纠和姜小白进行了惨烈的“龟兔赛跑”。姜小白技高一筹,骗过了鲁国和姜纠,抢先一步回到临淄,此时临时主持齐国国政的就是大夫高傒。
更为重要的是,高傒之前就和姜小白私交甚密,在小白回国的过程中,高傒和国归父发动自己的情报网,给姜小白通风报信,所以姜小白才能顺利回来。高傒和姜纠没什么交情,自然希望姜小白即位。既然姜小白回来了,高傒生怕夜长梦多,立刻奉姜小白为齐侯。先下手为强,姜小白即位后的第六天,姜纠就回来了,如果高傒再慢一步,到嘴的鸭子可能就飞走了。
政治交易和到菜市场买菜一样,价格公道,童叟无欺。高傒也不是活雷锋,他帮助姜小白即位,作为报答,姜小白是不会亏待他的,有一件事情可以证明高傒从姜小白那里获得多少丰厚的回报。
在管仲的建议下,姜小白把齐都临淄分为二十一个乡,相当于现在的市辖区。当时临淄人口为四万二千,每乡二千人,除了工、商共有六乡外,其他十五乡,姜小白和高傒、国归父各管理五乡,即各管辖一万人。
这些人可不是普通的居民,而是准军事化的民兵部队。《管子·小匡》对此有记载,“万人一军,五乡之师率之。”通俗一点讲,齐国分为三军,姜小白自主中军,高傒领左军,国归父领右军。虽然姜小白给高傒开出了巨额支票,但高傒心安理得地接过了五乡的统治权,这是他应该得到的回报。
高傒并不是那种每天饱食终日、大腹便便的饭桶型贵族,他本人的治政能力其实并不在管仲之下。至于鲍叔牙告诉姜小白:“我认为管仲之才当在高傒之上,请国君立管仲为相。”应该这么看,鲍叔牙和管仲是莫逆之交,和高傒没什么私交,所以在潜意识里,鲍叔牙还是想肥水不流外人田。
不过从姜小白的利益角度讲,他是不想,也不敢立高傒为相的。高傒世代为齐大夫,在齐国官场的势力盘根错节,如果使高傒为相,很容易形成臣强君弱的局面,姜小白可不想做傀儡。
北宋赵匡胤联合义社十兄弟,背叛了周世宗柴荣的托孤,夺位于孤儿寡母之后,立刻对义社兄弟下手。姜小白不敢立高傒为相,就如同赵匡胤不敢封石守信为殿前都点检一样。姜小白任管仲为相,不用承受高额政治风险,管仲在官场上无门无派,没有自己的势力,一旦姜小白对管仲不满意,随时可以拿掉。
像高傒这种级别的老臣,如果只是养着,实在太浪费了,应该让高傒发挥自己的余热。上面讲了,隰朋是齐国的“外交部长”,而高傒也从事外交工作,但他的政治身份应该是齐国特使全权大使,代表姜小白与诸国会盟。
公元前672年,齐国与鲁国在防地(今山东诸城西北)会盟,鲁国方面的最高代表是鲁庄公姬同,而齐国派出的最高外交代表就是高傒。能代表国君出席如此高级别的会议,管仲都没有享受到这个待遇,可见高傒在姜小白心中的地位。
高傒有时也参与军事工作,著名的鲁国庆父之乱,就是高傒率领精锐的南阳军平定的,随后高傒立鲁庄公幼子姬申为鲁公,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鲁僖公。鲁人对高傒立僖公非常感激,数代不忘其德,《春秋公羊传》称“鲁人至今以为美谈,曰犹望高子也”。
上面讲鲍叔牙是管仲与姜小白之间的润滑剂,其实高傒也能起到这个作用。高傒有着鲍叔牙所没有的优势,就是高傒是齐国的三位大股东之一,管仲只是姜小白聘用的首席执行官。如果高傒看管仲不顺眼,凭他的通天能力,十个管仲也被扳倒了。
看到CEO管仲为齐国大把捞银子,大股东高傒自然乐得合不拢嘴,谁会把管仲这只会下金蛋的鸡赶走?除非疯了!不论高傒和管仲私交如何,他都会全力支持管仲,甘愿给管仲打下手,修个墙,补个锅什么的。
CEO不能世袭,但股东可以世袭,高傒出身高贵,有花不完的银子,自然要传给子孙。高傒手上的这只金饭碗一直传到他的曾孙高固,依然没有变色,高固世袭上卿,权势喧天,他可以逼迫齐惠公劫持鲁宣公姬俀,让姬俀把原齐昭公姜潘的夫人叔姬改嫁给他,并亲自去鲁国迎亲,齐国高氏的势力之大,让人咋舌。
齐国三大股东,高氏、国氏、吕氏(即齐国姜姓公族),在齐桓公执政的四十多年中,这三家大股东各有一个代表人物,跟着姜小白立了不朽功业。高氏的代表是高傒,国氏的代表是国归父,而吕氏的代表就是隰朋。
如果按辈分,隰朋是姜小白未出五服的堂侄,隰朋的曾祖父齐庄公姜购是姜小白的祖父。不过从年龄上看,隰朋和管仲、鲍叔牙是同一辈人,应该比姜小白大几岁。从派系上说,隰朋则是姜小白的贴身死党,是姜小白最信任的少数几个重臣之一。
早在姜小白还做公子的时候,隰朋就已经进入他的幕府,甚至比鲍叔牙进幕府更早一些。姜小白逃到莒国避难,隰朋、鲍叔牙、宾须无不离不弃,忠心无二,让姜小白非常感动。
等到姜小白即位时,自然要给兄弟们分蛋糕,在重要的岗位上,都会安排自己的嫡系人马,古今中外莫不如此。齐国的权力分配很有意思,“总统”姜小白先任命管仲为“总理”,然后由管总理提名各部部长人选,姜总统批准,内阁就算成立了。鲍叔牙的职务相当于第一副总理,而隰朋由于懂得外交礼仪,能言善辩,毫无意外地出任“外交部长”,这也是管仲提名的。管仲在提名隰朋时是这么评价隰朋的:“升降揖让,进退闲习,辨辞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行。”大行就是外交部长。
隰朋出任外交部长,如鱼得水,这里才是他施展锦绣抱负的天空。在隰朋的外交生涯中,最辉煌的一次外交成就,就是公元前651年的平定晋国之乱。这一年,晋献公卒,嫡庶争位,晋国形势大乱,隰朋以齐国特命全权大使的身份,率领军队直入晋国,与秦军一起推立献公子姬夷吾为晋侯。而姬夷吾的兄长,就是春秋第二霸——晋文公姬重耳。
因为姬夷吾的地位需要获得周天子的承认,所以在第二年的四月,周天子的代表周公忌父、大夫王子党与隰朋共同举行仪式,正式册立姬夷吾。如果没有隰朋与秦国的及时出手,稳定住了晋国局势,任由这场空前的宗室之争闹下去,难说不会出现更可怕的后果。
姬夷吾即位,实际上是为十几年后,其兄姬重耳回国即位扫清了障碍。从这个角度看,隰朋为晋国的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完全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本来隰朋的名气不算大,但经过这件事情,隰朋在江湖上出尽了风头,各国都知道齐国的隰部长是个厉害人物。
隰朋活跃在外交战线上,是管仲称霸事业中最重要的一环,由于这个原因,隰朋和管仲走得非常近。许多史料都把隰朋与管仲并称,如《韩诗外传》称“齐桓公得管仲、隰朋,南面而立”。
管仲最感激的人,肯定是鲍叔牙,但管仲在工作上最器重的却是隰朋,管仲经常说上天生此隰朋,做我的舌头。隰朋在国际事务中的作为,完美地阐释了管仲的外交思想,可见隰朋在管仲心中的分量。
管仲临死前,姜小白问管仲:“鲍叔可继为相否?”立刻被管仲否定掉了。姜小白让管仲提出下一任宰相的人选,管仲毫不犹豫地说出了隰朋的名字。姜小白问理由,管仲答:“隰朋为人谦和,对上不谄,对下不骄,在私不忘公,在公不忘私,对国君忠心耿耿。以仲来看,能称得起大仁的,只有隰朋。”
在管仲看来,鲍叔牙、宾须无、甯戚各有优势,但也各有劣势,只有隰朋在具备其他人优点的同时,并没有明显的弱点。宰相的职位决定了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一定要有全才,通观全局,隰朋显然能胜任这个职务。
从历史记载来看,管仲死后的第十个月,隰朋也去世了,说明隰朋只做了十个月的宰相,都卒于公元前645年。历史就是这么无情,两年后,齐桓公被竖小所杀,齐国几近崩盘,如果隰朋多执政几年,完全可以避免这场塌天的政治灾难。
上面讲的三位贤臣鲍叔牙、高傒、隰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出身,非富即贵。都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其实在齐桓公的肱股重臣中,还真有一位出身贫贱,甚至比管仲还要落魄,他就是甯戚。
管仲好歹跟着鲍叔牙做生意,也能混个小康,甯戚穷得四面光棍。不过甯戚很有农业方面的才能,但苦于没有门路和齐桓公搭上关系,情急之下,甯戚想出了一个办法接近姜小白。
甯戚先是跟着一支商队来到临淄,然后牵着一头牛站在门下,等姜小白的车队路过他身边时,甯戚突然猛敲牛角,放声歌唱,吸引姜小白的注意。甯戚的苦心果然得到了回报,姜小白听完歌后,大呼:“此人绝非凡品!”
激动的姜小白把甯戚带回宫,请甯戚教他治国之道。甯戚也不客气,穿着姜小白新赐的衣冠,坐在小白对面,抵掌而谈。第二天,姜小白再次接见甯戚,这次谈的是称霸天下之术,没想到甯戚也精于此道,不逊于管仲,姜小白兴奋得大笑。
不过外交部长的位子已经有隰朋了,根据甯戚对农业的兴趣,加上管仲的提名,姜小白即日任命甯戚为“大司田”,即农业部长。管仲在提名甯戚时,是这样说的:“开荒垦田,修建城邑,向土地要效益,增加人口,我不如甯戚。”
在任何时代,农业都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更何况生产力不发达的两千多年前。没有农业收成,农民吃不饱饭,就会操起锄头造反。姜小白把事关国家命脉的农业交给甯戚,足见他对甯戚的信任。
也许是都出自社会底层,价值观相同,管仲和甯戚很能谈得来,私交不错。甚至甯戚没有老婆,也找管仲敲边鼓,就是《管仲下篇》提到的婢女解诗的故事。
除了鲍叔牙、高傒、隰朋、甯戚之外,齐国还有许多贤臣,比如司法部长宾须无、国防部长王子城父、人事部长晏子(不是晏婴)、宰相办公厅主任弗郑、科技部长皇子告敖,他们都为齐桓公的不世霸业做出了各自贡献,因为篇幅有限,就不再一一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