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十二 齐桓公的不世霸业

讲完了管仲、鲍叔牙、隰朋等不世贤臣,再来讲一讲不世贤君姜小白。不得不承认管仲的伟大,但如果没有姜小白这棵梧桐树,管仲这只金凤凰连个落脚的地儿都没有,更遑论建立功业,青史垂名不朽了。正如唐人卢照邻所说:“如果不是遇到齐桓公,管仲只能去做阳城的上门女婿。”话虽刻薄,但也有几分道理。

在《管仲上篇》中,着重分析了管仲与王猛的相同之处,实际上姜小白和苻坚也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帝王,各方面相似度极高。如果把姜齐称霸、前秦统一北方的功劳都归于管仲和王猛,这对姜小白和苻坚来说是不公平的。

别的不说,姜小白对管仲的建议几乎言听之,计从之,严格执行管仲制定的内外政策,能做到这一点就很不容易。如果让管仲辅佐姜诸儿那样的荒唐君主,不出三年,管仲准被姜诸儿气死。

《吕氏春秋·任数》记载了一个小故事,说有关部门来找姜小白,请他对某事做出批示,姜小白让他们去找管仲。有关部门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又向姜小白请示了两次,姜小白还让他们找管仲。有些人对姜小白当甩手大掌柜非常不满,当面嘲讽姜小白:“什么事都找管仲父,当国君实在太容易了。”姜小白的回答是:“在没有仲父之前,国势艰难,自得仲父之后,国势如日中天,仲父如此多能,我就不用掺和了。”

姜小白说这些话,其实只是给管仲脸上涂脂抹粉,增加管仲在官场上的权威,方便管仲处理政务。姜小白从来不是任由管仲摆布的傀儡,他也有自己的主见。实际上姜小白和管仲在工作上是有分工的,管仲主要处理国内政务,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姜小白主要负责国际战略,纵横杀伐,为齐国增强国力赢得良好的生存空间。

翻阅一下《管子》,就能发现一个问题,凡是《管子》一书涉及内政的内容,几乎找不到姜小白身影,而凡涉及齐国对外交往的篇章,比如《大匡》、《小匡》、《霸形》、《封禅》、《小问》,都有大量专于姜小白的记载,足以说明这一点。

姜小白的野心非常大,他应该知道郑庄公姬寤生的小霸故事,但姜小白显然瞧不上姬寤生的档次,他要做春秋大霸,一统江湖,万载尊代。但老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他初即位,管仲还没有来得及进行全方位改革、提升国力的时候,姜小白就开始了他所谓的大霸之路。

姜小白时代的第一场争霸战争,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发生于公元前685年,也就是姜小白即位的第二年。当时齐强鲁弱,姜小白以为吃掉鲁国比吃口西瓜还容易,哪知道他的大牙磕在了核桃上。鲁国名将曹沫的“一鼓作气”,将毫无思想准备的姜小白打得满头开花,姜小白狼狈逃回。

第一次的失败,是成功之路最完美的开始,这话说得很精彩,姜小白被曹沫迎头棒喝后,才对齐国的综合实力有了一个更清醒的认识。以现有的国力,守成是没有问题的,但要称霸天下,首先还是要积累内功,发展经济,培养人才,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人才运作机制。

四百多年后,楚人李斯上书秦王赢政,即著名的《谏逐客书》,李斯认为秦应该以宽广的胸怀接纳天下贤士,而不是搞地方保护主义。其实李斯所呼吁的用天下之才的机制,早在齐桓公时就已经运作得相当成熟了。

与秦朝被动地接纳外国人才相比,齐国是主动到国外发现并招揽人才的。姜小白派出一队队的伯乐,每队伯乐配备好车好马,带上足够的粮食和货币,游走于诸国,“以号召收求天下之贤士”。当然,这些伯乐还肩负着另外一样任务,就是做间谍,凡发现所在国朝局不稳、内乱渐弥者,立刻向临淄通报,以方便齐军对该国进行准确的军事打击。

按照管仲的称霸计划,执政三年之内不对外用兵,集中精力发展国力,第四年做准备工作,第五年铁血出击。诸葛亮应该就是汲取了齐伐鲁失败的教训,用了五年时间恢复国内经济,等到内和外通之际,诸葛亮高举兴复汉室的大旗,发动了震动天下的北伐。

姜小白也接受了这个教训,不打无准备之仗,在前五年的时间里,姜小白口不言兵,一心发展经济。打仗,说白了,就是烧钱,兜里没钱,还打个鸡毛!姜小白初出江湖的第一枪,对准了刚刚经历过国内政治动荡的宋国。

宋湣公子捷因为在打猎时和大臣南宫万发生矛盾,被南宫万杀死在蒙泽,立公子子游为国君。不久后,宋国的反南宫势力联合起来,干掉了南宫万和子游,改立子捷的弟弟子御说,就是宋桓公,即宋襄公子兹甫的父亲。

宋国的形势逐渐稳定下来,但与宋为邻的齐桓公姜小白从中看到了无限“商机”,姜小白大笑:发财的机会来了。在公元前681年的春天,姜小白纠集了鲁、陈、蔡、邾等国,在齐国境内的北杏(今山东东阿附近)召开了臭名昭著的“宋国之友大会”,当然,出席的还有当事国宋国。

姜小白的逻辑非常简单:宋国不能没有动乱,否则齐国就失去了称霸之路上的战略支撑点。为了齐国的利益,姜小白理直气壮地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号,赤裸裸地干涉宋国内政。

这次干涉宋国内政,姜小白的目的并不是推翻子御说,而是旨在建立以齐国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姜小白明白无误地告诉子御说:“国际社会依然承认你是宋国合法的领导人,但是,你要听我的指挥。否则,后果你是知道的。”

宋国的整体实力要弱于齐国,而且子御说刚刚即位,统治基础还不太牢固。在这种情况下,子御说不敢当面对姜小白说“不”,只好忍气吞声地答应了姜小白的无理要求。

等到子御说回国后,越想越窝囊,大骂姜小白趁火打劫,做人太不地道。子御说可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南宫万逃到陈国后,被陈人送回宋国,子御说亲手将南宫万剁成肉酱。这样的刺头人物,岂会心甘情愿地受姜小白摆布?就在北杏“宋国之友大会”结束后的当年年底,子御说就强硬地撕毁了与姜小白之前达成的各项协议,宋是宋,齐是齐,地位平等。

如果宋国不向齐国交保护费,齐国还拿什么称霸?更重要的是,子御说当着天下人的面,狠狠地抽了姜小白几个响亮的耳光,如果不狠狠教训宋国,以后姜小白还有什么脸面在江湖上行走?他的所谓称霸事业只能沦为国际笑柄。即使姜小白顾忌宋国的强硬反击能力,至少也要做做表面文章。

公元前680年的春天,姜小白纠集陈、曹两个酱油国,三国联军浩浩荡荡地朝着宋国杀来。这次姜小白对宋国出手,也不是真打,主要还是对宋国进行武力恐吓。为了给自己的强盗行为披上一件人道主义干预的外衣,姜小白非常聪明地把周天子也拉进了这趟浑水。

春秋时代的中原,更像现在的地球村,村里住着二百多村民,村子里最大的领导就是村长,不过村长早就已经被架空了,大家各玩各的。等到有人需要利用村长的名义为自己谋利益时,就会把村长抬出来,指着被打的一方说:“看清楚了,不是我要打你,是我奉村长之命打你。”

新即位不久的周僖王姬胡齐为了多从财大腰粗的姜小白手上赚些活动经费,自然愿意跑场子。姬胡齐派单伯来到宋国,对宋国进行“劝解”,实际上是逼迫子御说接受姜小白制定的不平等条约。

具体的谈判内幕不太清楚,但子御说应该在周天子和齐国的强大压力下屈服了。当年年底,单伯代表周天子,齐、宋、卫、郑各国在卫国的鄄城(今山东鄄城北)举行第二次宋国之友会议,落实之前达成的一揽子协议。

在这场近乎闹剧般的外交活动中,姜小白最漂亮的一招就是得到了周天子的支持,这也是子御说不得不向姜小白示弱的重要原因。虽然这次会盟,齐国并没有得到实际利益,但最重要的是姜小白已经在国际社会中打出了自己的威望。

经过几年的发展,齐国整体国力不断上升,已经初具超级大国的雏形,所以姜小白才有底气突破国际道义约束,明目张胆地为自己谋取利益。强权即公理,古往今来,莫不是如此。

不过话说回来,任何一个国家的称霸,都需要披上一件仁义牌衬衣,一手拎根粗大棒子,一手捏着一把枣子,软硬兼施才是王道。跟着姜小白混江湖的那些酱油国很注意观察齐国的国家品质,看看姜小白是否具有江湖老大的宽宏大度。

管仲很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就在那一年的年底,发生了鲁宋柯之盟时曹沫劫持事件,事后,姜小白不想承认与鲁国的边界划定条约,被管仲及时劝住。管仲的理由是大国之君,应当言而有信,不能出尔反尔。管仲坚持按原定条约办事,其实是做给江湖上各路诸侯看的,让大家看到齐侯是个信人君子,为日后的齐国称霸铺平了道义道路。

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姜小白在江湖上的威望日益高涨,有枪杆子,有钱袋子,还满嘴仁义道德,这样的老大打着灯笼也难找。公元前679年春,各路诸侯再次在鄄城召开武林大会,会议的主题很清楚:尊齐国为诸侯长,相当于安理会唯一的常任理事国。齐国的争霸之路,至此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姜小白的做事风格充满了霸权主义的狡诈和贪婪,但他的本质还是不错的。至少他知道收了兄弟们的保护费,老大就要负责兄弟们的安全,保护费不是白拿的。什么叫老大?老大就是既为自己的利益插兄弟两刀,也为兄弟的利益插别人两刀。

第二次鄄城会盟的当年秋天,姜小白接到了他出任诸侯长以来的第一单买卖,附属于宋国的小邾国突然宣布脱离与宋国的臣属关系,举旗造反。小弟家中出了乱匪,姜小白作为老大,自然要拎刀上阵砍人。小邾国位于今山东滕州附近,距离齐国非常近,姜小白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树立老大威信的大好机会。

超级大国齐国带着一帮仆从国,凶神恶煞般地扑向小邾国,要为宋国讨说法。虽然史料记载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膀大腰圆的联军把和豆芽差不多大的小邾国揍得七荤八素,找不着北。

姜小白的风头还没有出完,在小邾国叛宋的同时,与宋堪称百年世仇的郑国趁机浑水摸鱼,赚了宋国一票。姜小白现在是宋国的带头大哥,小弟被人揩了油,岂有不出头替小弟讨公道的道理?公元前678年,姜小白带着仆从国军,大摇大摆地围着郑国一阵狂殴,郑厉公被打得吱哇乱叫。

随着齐国的国力不断增加,姜小白的贼手也越伸越长,只要是齐国能够得着的地方,都被姜小白看成需要被保护的齐国利益。哪个小弟受欺负了,姜小白拎刀上阵;哪个小弟家里出了乱子,姜小白都要出面摆平。比如著名的鲁国庆父之乱,就是姜小白派高傒出兵搞定的。

姜小白有一点很聪明,他只欺负一些中等国家,却从来没有打算消灭对方。换句现代语言,就是齐国只注重在其他国家保护齐国的利益,却不会对某个国家提出领土要求。在政治上,姜小白要的是诸国服从于齐国权威之下;在经济上,姜小白要的是诸国开放本国市场,以便齐国的商品打开国际市场。

对于那些不服从于齐国霸业的小国,姜小白坚定不移地执行武力打压的政策,直到将对方打服为止。郑、宋、鲁这类的中等强国,以及卫、陈、蔡这样的偏小国家,接二连三地被齐国摁倒在地,一顿胖揍。姜小白的武林盟主地位基本上得到了确认,除了楚国之外。

楚国是长江流域新崛起的超级大国,其时在位的楚成王熊恽同样野心勃勃,而且论能力、手段均不逊于姜小白。熊恽不甘心做一个偏安君主,成天和一群“蛮貉”打交道,他更渴望做中原的霸主。熊恽即位以来,楚军像一台大马力的推土机一样,不断向北平推过去,所过之处,鸡飞狗跳猫上吊,江湖上一片惊呼。

当时的国际格局,北有晋,东有齐、鲁,西有秦,南有楚,中有郑、宋。特别是郑、宋二国,是中原地区防御楚国的最后一道战略屏障,一旦让楚国突破郑、宋防线,后果不堪设想。

公元前666年,熊恽派一代名将子元率战车六百乘北伐郑国,只要拿下郑国,熊恽就能初步实现称霸中原的计划。楚军的战斗力确实不是吹的,很快就杀到了新郑城下,甚至突进了郑内城。幸亏郑文公姬踕玩了一出空城计,子元怀疑城中有埋伏,没敢贸然进入,这就为诸侯救郑赢得了宝贵时间。

熊恽想称霸,先问问老牌霸主姜小白答不答应,如果蛋糕被熊恽吃了,姜小白只能喝西北风了。在诸侯联军的威胁下,楚军连夜撤军回国,一场新老霸主之间的战略决战往后推迟了三十年(即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

虽然大战没有打起来,但楚国这次伐郑,在姜小白看来,依然是对齐国霸主地位的严重挑衅行为,是姜小白所不能容忍的。而且姜小白已经意识到楚国将来必是中原大患,如果不在楚国崛起之前打掉对方的嚣张气焰,以后中原就别想过安生日子。

公元前662年,姜小白向江湖遍发英雄帖,号召中原各门派联合起来,共同讨伐楚国,为郑国报仇。不过在当年年底,鲁庄公姬同病死,鲁国诸公子争位,形势大乱,姜小白只好将伐楚的事情搁置一边,先派上卿高傒去稳定鲁国局势。

直到七年后,也就是公元前656年,姜小白才准备和楚国熊恽摊牌。之所以选择在这一年动手,原因是熊恽又对郑国动手动脚了。形势对联军不太有利,因为郑文公姬踕有些承受不住来自楚国的军事压力,准备向楚屈服。

还是大夫孔叔警告姬踕:齐国已经出兵来救我们,如果我们背叛姜小白,国君认为姜小白会放过我们吗?与其叛齐附楚,还不如维持现状,何况齐国加上联军的实力,赢面要远大于新兴的楚国。

这一次的伐楚动静非常大,不仅齐国主力尽出,再加上宋、鲁、陈、卫、许、曹,算上郑国,正好是“八国联军”,甚至管仲也来凑了一回热闹。联军先是急驰数百里,以疾风骤雨之势打爆了楚国的前线喽啰蔡国,然后尖刀直插楚国北线防御重镇陉邑(今河南郾城)。

蔡军的崩溃,实际上对楚国并没有太大的损失,以楚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完全有能力与姜小白决一死战。但楚成王熊恽也要考虑战争成本问题,如果和姜小白拼个鱼死网破,自己能得到什么?

姜小白同样考虑过这个问题,姜小白此次大张旗鼓地伐楚,主要目的还是想通过军事行动逼迫楚国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

放眼天下,具有超级大国骨架的,只有齐、晋、楚三国。而晋国此时正发生破坏力空前的内耗,几十年内不会威胁到齐国的地位,只有楚国是齐国的心腹大患。即使用武力打败楚国,也注定是一场高消耗的战争,所以能不战而屈楚之兵,让楚国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对姜小白来说是最有利的。

形势正如姜小白所预料的那样,楚国的对齐之策是以强硬对强硬,熊恽亲自率军北上,来找姜小白要个说法。表面上,齐楚两国剑拔弩张,似乎一场大战不可避免,但其实双方都不想打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

齐国由管仲出面,和熊恽面对面进行谈判。管仲指责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所以齐师来伐,实际上这是管仲给熊恽找台阶下,只要熊恽承认自己对周天子有失臣礼,齐国就有借口罢兵,然后各回各家,各拜各妈。

熊恽知道管仲的深意,自然也要成人之美,姜小白不就是想做霸主吗?那就成全他吧。熊恽也明白楚国暂时还不具备挑战齐国霸主地位的实力,不如暂且低头,日后再作计较。

当年夏天,齐楚两国在召陵(今河南漯河东)举行结盟大会,楚国方面的最高代表是大夫屈完。屈完虽然嘴硬,说如果齐军胆敢过汉江一步,楚军将与齐军决一死战,但他也看到了齐军的强大,乖乖地在协议书上签字画押,正式承认齐国诸侯长的地位。

获得了新兴强国楚国的承认,姜小白的霸主地位再也无人可以撼动了,包括周天子也承认这一点。其实周惠王姬阆并不喜欢姜小白,因为姜小白自恃国力强大,粗暴干涉周朝的内政。

周襄王不喜欢太子姬郑,有意废掉姬郑,改立幼子姬带。姬郑也不是省油的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姬郑暗中和姜小白达成了有利于齐国的某种约定。姜小白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控制下任周天子的绝佳时机,对此事大肆炒作,把事情闹得满城风雨,周天子姬阆对姜小白极为不满。

公元前655年,姜小白率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在首止(今河南睢县)公然会见姬郑,表达了对姬郑的支持。虽然姬阆暗中指使郑国背盟,但并不影响姜小白在诸侯中的威望,有了以齐国为首的“八国联军”的支持,姬郑的腰杆也硬了,最终顺利地即位,就是周襄王。

姬郑即位后,准备对弟弟姬带痛下杀手,姬带抢先一步逃到了齐国避难,随后姜小白就派管仲来雒都替姬带求情。姜小白收留姬带,原因很简单,留下姬带,就能威胁到姬郑的天子地位,可以从侧面控制住姬郑,以保证姬郑不会做出伤害齐国利益的事情。国际生存法则就是这样,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法大理大,说到底利益最大。

被姜小白敲打后,姬郑终于老实了,他也摸清了姜小白的战略底线,从此再不敢对齐国有什么非分之想,只能乖乖地听从于姜小白的指挥。姬郑也知道姜小白想从自己这里得到什么,说穿了,就是需要姬郑以周天子的身份正式确认姜小白的霸主地位。

姜姓齐国历史上的最高潮终于到来了,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姜小白大会诸侯于葵丘(今山东曹县西)。出席大会的还有卫、郑、鲁和许、曹等卫星国,当然,这场大会的主角,其实是周天子姬郑派来的外交代表——太宰姬孔,他是来代表周天子向姜小白表示臣服的。

按当时的礼制,齐国是外姓诸侯国,所以没有资格获得天子赐的胙肉。但周天子这回破了例,赐齐桓公胙肉,这对姜小白来说是极高的政治礼遇。

另外,在感谢天子赐肉的仪式上,姜小白要给周天子遥拜,姬孔说天子有命,齐侯不必下拜,这一点也说明了周天子姬郑已经认可了姜小白的地位。

天子都如此器重姜小白,那些混出场费的酱油国们自然也没意见。姜小白为之奋斗三十年的称霸大业,在葵丘会盟之时,达到了后人不可逾越的顶峰。后来晋楚相继称霸,但都没有达到姜小白的这个高度。

晋楚两国是继齐国之后,举世公认的两个超级强国,但问题是这两个超级大国同时存在,互相制衡。而在姜小白时代,齐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楚国在楚成王时也只是地区性大国,关于这一点,没有任何人否认。

这场由齐国主导的葵丘会盟,诸国达成了五项协议,具体内容是:

一、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弑父者死,不许国君废嫡立庶,不许妻妾易位)。

二、尊贤、育才,以彰有德(建立有效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鼓励民间的教育发展)。

三、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尊老爱幼,礼待客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反对基层权力世袭,不许国君杀害士大夫)。

五、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诸国之间要团结协作,互通有无,不许大家乱挖邻国的墙角)。

老大发话了,弟兄们谁敢不听,都唯唯拱手,肃然听命。

葵丘会盟,是春秋时代第一次国际战略格局的调整,出现了以齐国为诸侯长的国际新秩序。这就是做老大的好处,可以制定游戏规则,从古至今,真理永远掌握在最高统治者手上,他的意志就是真理。

葵丘会盟,是一个人的舞台,江湖莫不仰视。须发皆白的姜小白以江湖盟主的身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这同时也是姜小白对国际社会发出的警告:世界和平协议已经签署,以后大家都要遵守这份协议,否则老大我是不会放过你们的。

虽然不知道姜小白确切的年龄,但在周公姬孔劝止姜小白给天子遥行大礼的时候,说“伯舅耋老,无须下拜”。耋是指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说明这一年(前651),即使姜小白没有七十岁,也应该六十多岁了。

人生七十古来稀,半截身子埋进土,在人生的夕阳时分乘风入云,江湖中人山呼伏拜,姜小白此生无憾。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