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二八 赵氏孤儿真相

说到英国著名大文豪莎士比亚,人们会下意识地想到出自莎翁笔下的那部千秋悲剧名著《哈姆雷特》,也就是《王子复仇记》。《哈姆雷特》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不用过多介绍,可以说《哈姆雷特》是世界悲剧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其实,在中国的悲剧文学史上,也有一部足以与《哈姆雷特》相媲美的悲剧名作,就是中国人几乎家喻户晓的元杂剧《赵氏孤儿》,中国的四大悲剧之一,另三部是《感天动地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

歌德们之所以如此垂青《赵氏孤儿》,是因为《赵氏孤儿》的离奇故事性、感人思想性,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人性的真实与痛苦的挣扎,在这部传奇悲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早歌颂赵氏孤儿的,是太史公司马迁,太史公在《史记·赵世家》中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发生在春秋中期晋国惊心动魄的一场家族仇杀。故事的确很精彩,自从赵盾专权后,在朝中得罪了很多大员,等到赵盾之子赵朔袭位后,赵家的反对者们开始了残酷的反攻倒算。

春秋史上第一奸臣屠岸贾打响了反赵的头炮,因为屠岸贾是晋灵公的宠臣,赵盾弑君后,屠岸贾就怀恨在心,打着为晋灵公讨还血债的旗号要诛杀赵朔满门。晋景公三年(前597),屠岸贾在没有得到任何指令的情况下,擅自率军围攻赵家的政治堡垒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制造了震惊天下、骇人听闻的下宫之难。

在这场血流成河的屠杀中,赵氏成年男子没有一人幸免,只有赵朔夫人赵庄姬趁乱躲在晋宫之中避难,侥幸捡回一条性命。确切地说,是两条性命,因为赵庄姬的肚子里还有一个胎儿,这就是后来赵氏孤儿的男一号赵武。

虽然赵庄姬是晋成公的姐姐,但性情冷酷的屠岸贾一旦得知赵庄姬怀有身孕,必定要斩草除根,晋景公都很难保住这个还未出世的外甥。在情况最危急的时候,赵家的一位门客挺身而出,决定救赵家少主于危难之中,以报赵朔当初厚待之恩。

这位大侠就是公孙杵臼,他看到赵朔的密友程婴在赵氏受难时没有丝毫表现,愤怒地指责程婴:你怎么还有脸活在这个世上!程婴满脸委屈地说,我现在还不能死,要等到赵庄姬生完孩子再做决定。如果生女孩,我会选择以死报友,如果生男孩,我就把他养大成人,为父报仇。

不久后,赵庄姬果然生下了一个男孩,程婴激动得泪流满面,但这个消息很快就被线人捅给了屠岸贾。屠岸贾诛杀赵氏满门数百口,每天都在做噩梦,如果让这个赵家小子长大,屠岸贾还有活路吗?屠岸贾立刻率兵入宫索拿赵家男婴。

已经恐惧到极点的赵庄姬把婴儿放在襁褓里,向天祈祷:“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可能是天意不亡赵氏,这个男婴在乱兵搜拿时居然没有哭,侥幸逃过一劫。

但以屠岸贾的阴险多疑,不搜出男婴他是不会甘心的。公孙杵臼和程婴为报赵朔之德,这次也豁出去了,决定用李代桃僵之计,找个婴儿替赵武受死,以保赵家香火不灭。

公孙杵臼和程婴对赵家忠心不二,但对一户失去男婴的人家来说,他们就是恶魔再世。他们为赵家尽忠,何必拿别人的孩子当炮灰,于心何忍?《东周列国志》说这个婴儿是程婴的亲生儿子,这不过是冯梦龙为了美化程婴编造出来的善意谎言而已。

二人的分工非常明确,由公孙杵臼负责带着假赵家孤儿藏在山中,程婴则假装告密,引来官兵捕拿假孤儿。在这场戏的最高潮部分,公孙杵臼指着程婴的鼻子破口大骂:“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

公孙杵臼明知道官军不可能放过这个婴儿,他还假模假样地哀求官军放过这个婴儿,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公孙杵臼和程婴配合得天衣无缝,官军果然相信了这个可怜的婴儿就是赵武,连同公孙杵臼一同做掉。

赵氏孤儿被杀,皆大欢喜,屠岸贾再无心腹之患,诸将也领到了千金的赏钱,程婴也如愿带着真正的赵家血脉逃往山中避难,开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复仇经历。

十三年后,身患重疾的晋景公突然问大夫韩厥:“赵尚有后子孙乎?”唯一知道赵武内情的韩厥突然大声呼冤,说当年赵武如何在公孙杵臼和程婴的帮助下逃出血海,请晋侯为赵家洗冤昭雪。

晋景公被这个悲壮的故事感动得一塌糊涂,鸡皮疙瘩掉了一地,立刻召已经长大成人的赵武进宫。景公授予赵武兵权,允许赵家对屠家反攻倒算,身怀血海深仇的赵武率兵围住屠岸贾的府第,好一通屠杀!“灭其族”,并完全收回了赵家原有的土地。

自赵武收复失地之后,晋国赵氏挺过了家族历史上最危险的一次劫难,从此走向了黄金铺就的康庄大道。特别是在赵武嫡孙赵鞅(大名鼎鼎的赵简子)和曾孙赵毋恤(赵襄子)的打理下,赵氏家族不断壮大,并最终联合韩、魏两家灭掉智伯,瓜分了晋国大权。“三家分晋”,为辉煌灿烂的春秋史画上了一个由鲜血灌注的句号。

因为赵氏孤儿的故事实在离奇感人,再加上司马迁的如花妙笔,所以历代文人歌颂不绝,甚至包括外国著名文豪,所以赵氏孤儿的名声越来越响。

只是可惜的是,这个故事是假的。

司马迁的文笔没有人怀疑,他对写史事业的坚持和坦荡也让后人感动。但有时人们分不清司马迁是在严肃地记录历史,还是天马行空般地虚构小说。

最早质疑司马迁编故事的,是为《春秋》作正义的唐朝大儒孔颖达,自此之后,历代学者十有八九是认同孔颖达观点的,清人赵翼曾经批评司马迁的胡编乱造,“迁之采摭荒诞不足凭也”。

众所周知,司马迁写史很注重故事性,比如《项羽本纪》就精彩得让人流鼻血。很少有人怀疑项羽的历史,但对于所谓的赵氏孤儿,后世学者铺天盖地的质疑,让司马迁在地下收到的砖头可以盖三间瓦房……

甚至可以这么讲,在如花似锦的《史记》中,《赵氏孤儿》这一章节是最大的败笔,因为逻辑漏洞实在太明显了,不知道太史公是不是在喝醉的情况下写《赵氏孤儿》的。

质疑《赵氏孤儿》造假,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下宫之难发生的时间。

《史记·赵世家》说此事发生在公元前597年,而《史记·晋世家》则说是公元前583年,出品时间更早的《左传》也记载是公元前583年。《穀梁传》和《公羊传》同样记载为公元前583年。如果发生在公元前597年,那么赵氏子弟是绝无可能在此年后还活跃在晋国的政治舞台上的,所以可以肯定的是,下宫之难发生于公元前583年。

二、赵庄姬的身份问题。

《史记》说赵庄姬是晋文公姬重耳的女儿,但姬重耳死于公元前628年,距离公元前583年已经过去了四十五年。如果此年赵庄姬至少四十五岁,似乎不太可能。

如果赵庄姬是姬重耳的女儿,问题来了,赵朔祖父赵衰娶的也是姬重耳的女儿。赵朔娶自己的姨外祖母为妻,祖孙二人成为连襟,这在礼法森严的春秋时代是不可想象的。按晋人杜预的说法,赵庄姬应该是晋成公的女儿。

三、赵朔的卒年。

《史记·赵世家》说赵朔被屠岸贾于公元前597年所杀,实际上就在此年,晋楚之间爆发了著名的邲之战,赵朔作为下军主将参加了这场战役。《史记》没有说下宫之难发生在该年的几月,但邲之战发生在六月,晋军主力回国是在秋季。赵朔在回国后仅三个月就被族灭,也似乎不太可能,屠岸贾需要大量的准备时间。赵朔最后一次出现在史料上是晋齐鞌之战(前589),杜预也认为赵朔不可能活到公元前589年之后。

四、赵氏族灭。

这一条更为荒谬,司马迁说赵同、赵括、赵婴齐都死于下宫之难,可翻查《左传》,直到晋景公十五年(前585),赵同和赵括还闪亮登场。

五、晋景公的态度。

屠岸贾并非晋国大族,哪来的兵权?没有晋景公的支持,屠岸贾是不可能指挥晋军发动政变的。如果晋景公支持屠岸贾族灭赵家,问题来了,难道晋景公就不怕赵氏有后人,将来找自己复仇吗?

身怀六甲的赵庄姬逃进宫中,晋景公肯定是知情的,赵庄姬分娩诞子,时间至少要两三个月,晋景公有足够的时间通知屠岸贾。退一万步讲,晋景公也打算看赵庄姬所生婴儿的性别再决定是否决定杀婴,屠岸贾进宫搜捕时,晋景公完全有条件帮助屠岸贾搜出赵武,但他并没有这么做。

更让人疑惑的是,从《史记》的记载来看,晋景公对赵庄姬生子并不知情,所以在十几年后,他问韩厥赵家是否有后人。在得到赵武长大后,立刻迎赵武入宫,并付与兵权诛杀屠岸贾。从晋景公的态度来看,他是反对屠岸贾诛灭赵家的。

六、杀死晋灵公的凶手赵穿。

虽然晋灵公是赵盾指使赵穿杀害的,但在屠岸贾拿灵公之死大做文章的情况下,赵穿是必须处死的,否则屠岸贾的这个借口就难以成立。而发生于下宫之难后二十多年,即公元前578年的晋秦麻隧之战中,赵穿的儿子赵旃是新军主将。既然屠岸贾能将赵氏满门抄斩,是绝不可能放过赵旃的。

七、屠岸贾此人究竟存不存在。

《史记》用很大的篇幅描写屠岸贾,但在更权威的春秋史料《左传》中,根本找不到屠岸贾这个人。如第五条所讲,在晋国的世家大族中,并没有屠家,正如孔颖达的质疑,“于时晋君明,诸臣强,无容有屠岸贾辄厕其间,得如此专恣”。

更离奇的是,无权无势的屠家居然可以在没有得到国君的屠杀令之前,“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屠岸贾哪来这么大的号召力?即使与赵氏不和的栾、荀等大族想灭赵氏,也不可能是由屠岸贾来领头杀人。

八、赵武的生年。

《史记》说下宫之难发生时,赵武还没有出生,即公元前583年。而《左传·成公八年》则记载此年赵武已经跟着母亲赵庄姬藏在晋景公宫中了。

再者,根据《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的记载,公元前542年,鲁国大夫穆叔在和孟孝伯的谈话中提到了赵武的年龄,“赵孟将死矣,且年未盈五十。”从此年往上推算,杜预认为赵武应该生于晋景公十一年(前589),时年四十七八岁。《史记》说赵武是遗腹子,纯粹是在编戏文。

以上种种质疑,基本可以判定《史记·赵世家》所记载的所谓赵氏孤儿是个美丽的江湖传说,屠岸贾、公孙杵臼、程婴三位联合主演都是子虚乌有诸先生。有学者认为司马迁的记载应该来自战国以后的野史传闻,喜欢讲故事的太史公自然如获至宝,在此基础上大加演绎,这个判断是正确的。

下宫之难多半属于虚妄,但晋国赵氏家族在晋景公执政时期确实遭到了一场塌天横祸。除了赵武之外,几乎所有的赵氏家族成员被杀,晋国六大卿之一的赵氏险些退出历史舞台,这也是晋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政治事件。

在这场骇人听闻的权力斗争中,找不到首恶屠岸贾的影子。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首恶,这个人选有些出乎意外,就是《史记·赵世家》中那位可怜的孕妇赵庄姬。

赵庄姬之所以能引爆赵氏家族的血腥内斗,直接的原因非常八卦——赵庄姬和小叔赵婴齐乱伦通奸。

根据《左传》的记载,赵庄姬和赵婴齐做了野鸳鸯,是在公元前587年。以赵庄姬丈夫赵朔的地位,如果赵朔还活着,借给赵婴齐熊心豹子胆,他也不敢给庶兄赵朔扣绿帽子,足以证明赵朔的卒年最晚不会超过公元前587年。

晋国有两个赵姬,一个是晋文公的女儿,嫁给了赵衰,一个是晋成公的女儿,嫁给了赵衰的孙子赵朔。

赵衰妻赵姬为人贤惠明达,自己贵为晋国公主,赵氏嫡妻,却主动把嫡妻的位子让给了赵衰的庶妻叔隗,也就是赵盾的生母,并以赵盾为嫡子。

而这位赵庄姬的脾气性格和姑母完全不同,姬公主水性杨花,对男人有天生的性冲动。在丈夫赵朔死后,赵庄姬不甘床头寂寞,四处找男人,最终,她盯上了死鬼丈夫的叔父赵婴齐。

赵婴齐相貌如何,史无明载,而且年纪也不大,在公元前587年,赵婴齐约四十岁上下。至于赵庄姬,年龄也不大,赵氏发生大难时,赵武时年七岁,按古人早婚的习惯,赵庄姬时年应该不到三十岁。郎有情,妾有意,干柴烈火一点就着,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赵婴齐蹑手蹑脚地钻进了侄媳妇赵庄姬香气扑鼻的被窝……

赵家宅子本就不大,夫叔和侄媳通奸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赵庄姬另两位夫叔赵同和赵括的耳朵里,这引起了赵婴齐两位同母兄长的不满。赵同、赵括对赵婴齐早就是一肚子的牢骚,现在赵婴齐独自霸占侄媳妇,赵同、赵括吃不到葡萄,自然是醋火中烧。

赵家三兄弟之间的矛盾主要有两点:

一、当初邲之战时,赵婴齐率后军驻扎在黄河南岸准备船只,赵同、赵括则随晋军主力在前线作战,晋军战败后,赵婴齐不管前线败军,自己划着船逃回黄河北岸,却苦了两位兄长,他们差点做了楚人的俘虏。

二、三兄弟因为生母身份尊贵,所以算是赵氏的嫡子,后来赵盾让嫡时,却把赵氏宗主的位置给了老二赵括,这又让老三赵婴齐灌了一肚子的醋。

自从赵家头牌赵盾去世之后,虽然赵氏依然是晋国的顶级大卿,但势力已经有所削弱,特别是在官场上,赵氏的政敌多如牛毛,比如已经执政的中军栾书。赵盾当年几乎吃掉了所有的权力大饼,让栾书等人只能啃树皮,现在赵盾已死,正是栾书等人对赵氏进行清洗的绝佳时机。

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赵家最应该做的就是“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而不是为了一个女人互相拆台使绊子。但赵同和赵括都是鼠目寸光之徒,他们只考虑眼前的蝇头小利,根本不考虑整体的家族利益。

公元前586年,赵括以赵氏宗主的身份,联合长兄赵同,决定给三弟赵婴齐颁发一张驱逐令:晋国你是不能再待下去了,卷起铺盖去齐国定居吧。

二赵的这个决定让赵婴齐非常意外,在栾书随时准备血洗赵家的情况下,两位兄长怎么可以为了个人私利毁掉家族利益?赵婴齐不想离开晋国,理由是“我在,故栾氏不作;我亡,吾二昆其忧哉”。

赵婴齐的意思很明白,虽然自己与赵庄姬的通奸确实不合人伦礼法,但仅因为这点小事就要驱逐我,你们有没有考虑到后果?现在只有我才能镇得住栾书,使他不敢对赵家下黑手,你们把我踢掉,下一个被踢掉的肯定是你们。

赵同和赵括是铁了心要扳倒在家族内部对他们威胁最大的三弟,根本不听赵婴齐的苦苦哀求。留晋无望的赵婴齐耍尽了花花肠子,还是没能说服二兄,只好灰头土脸地告别情妇赵庄姬,前往齐国避避风头。

成功挤走赵婴齐,二赵眉开眼笑,却忘记了一点,他们轰走了赵庄姬最心爱的男人,自己又不能取而代之,他们得到的只是赵庄姬刻骨的仇恨。你们砸了老娘的饭碗,老娘要就砸了你们的饭碗。

公元前583年的夏季某日,赵庄姬在晋景公面前揭发赵氏宗主赵括和其兄赵同欲谋反,“原(赵同的食邑)、屏(赵括的食邑)将为乱,请国君速拿此二贼,为国除害”。

虽然赵庄姬和晋景公是一父所出,但赵庄姬不敢保证弟弟就一定会上她的贼船。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说服晋景公对赵氏动手,在见晋景公之前,赵庄姬就已经和朝中执政栾书,以及前执政卻克谈好了价钱,赵庄姬敲锣,栾书和卻克敲边鼓,这一次一定要置赵氏于死地而后快。

栾书和赵家兄弟素来不和,这在晋国官场是尽人皆知的。当年的邲之战,栾书主张慎战,不要掉进楚王熊侣挖的……赵同和赵括却主张早战、大战,当场和栾书吵翻天,弄得栾书很没面子。

不仅是栾书,卻氏、荀氏等姬姓大卿同样对赵氏不满,作为异姓大卿的赵盾在晋国执政二十年,把姬姓大卿都挤到了墙脚边,这自然引发了姬姓大卿们的不满。而赵盾死后,赵氏已经没有了主心骨,赵婴齐又逃到齐国,此时不除赵氏,更待何时?

赵庄姬正是吃透了这一点,才和栾氏、卻氏组成了倒赵联盟。赵庄姬在晋景公面前胡扯一通后,栾书和卻克大摇大摆地上场,说老臣愿意给赵庄姬做证。

实际上,栾书和卻克出不出场,都不会影响晋景公做出不利于赵同、赵括的决定,因为他同样对赵氏专权非常不满。赵氏家族在晋国政坛上呼风唤雨,晋景公在旁边看得心惊肉跳,侄子晋灵公是怎么死的,晋景公一清二楚。

晋景公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赵盾能杀死晋灵公,赵同或赵括同样有可能对自己开杀戒。就凭这一点,晋景公也要拿下赵家,否则提心吊胆地过日子,迟早会把人逼疯。

赵庄姬、晋景公、栾书、卻克来自不同的利益集团,却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鬼鬼祟祟地走在了一起。一切准备就绪后,公元前583年六月,“晋讨赵同、赵括”,这里的“晋”,实际上指的是晋景公和栾书卻克们的联合势力。

赵盾死后,赵家在军界的影响日渐式微,手上基本无兵,这也是栾书们敢于以武力解决问题的关键。虽然《左传》并没有交代这场废赵行动的具体细节,但可以肯定的是,反赵派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赵同、赵括两支赵氏主脉被屠杀殆尽,一个活口也没有留下,二赵在被杀之前,一定后悔当初把三弟赵婴齐驱逐出境的决定。赵婴齐虽然被轰出了晋国,但祸兮福所倚,赵婴齐侥幸逃过了这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但赵氏所有的田产都被晋景公赏给了大卿们。

前执政赵盾共有四个儿子,赵同、赵括满门被灭,赵婴齐逃往齐国,还有一支就是赵朔家族。赵朔作为晋国的顶级大卿,家中亲眷少说也有百余口,《左传》没有说赵朔家眷是否在这场灾难中被杀,但从赵庄姬带着年幼的赵武逃进宫中避难来看,赵朔家族也没有避免被屠杀的厄运。

赵庄姬跟赵同、赵括有仇,晋景公等人屠灭二赵,赵庄姬应该是同意的。只是这个女人心肠再恶毒,也不会同意屠灭赵朔一系,毕竟这是她的宝贝儿子赵武的根脉所在。

只有一种可能,栾书们为了彻底消灭赵氏家族在晋国的势力,应该是表面答应了赵庄姬保全赵朔一脉的请求,但在实际行动中将赵朔一系连同赵同、赵括家族一起踢下地狱。

当初威风无限的晋国赵氏家族,现在只剩下赵武这孤零零的一根苗了,万一赵武再出现意外,赵氏就彻底烟消云散了。对于如何处理赵武,史无明载,想必晋景公和栾书、卻克等人也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

从人性角度看,栾书和卻克是希望杀掉小赵武的,天知道赵武长大后会不会向自己寻仇报复,斩草不除根,后患无穷。但对于晋景公来说,赵武是他的亲外甥,拐弯抹角带着血缘关系,赵庄姬岂能答应自己唯一的儿子被做掉?

另外还有一点,作为国君的晋景公,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朝中一臣独大的局面,他除赵氏是如此,他防备栾、卻也是如此。晋景公和赵氏素无太深的仇怨,而诛杀赵朔满门,很可能是栾书背着晋景公下的手。留下赵氏的根基,将来可以和栾、卻等大卿形成鼎足之势,什么样的权力才是最安全的,答案只有一个:平衡的权力才是最安全的。

出于这种考虑,在大夫韩厥的极力保全下,晋景公决定还赵氏一个公道,“立(赵)武,而返其田”。

赵武被“立”,有两种解释,一是赵武被立为赵朔一支的宗主,奉其父赵朔之后,二是赵武被立为赵氏的宗主,奉其曾祖赵衰之后。从字面的意思来看,应该是前者,晋景公只是为赵朔平反,不涉及赵同、赵括、赵婴齐。因为晋景公返还给赵武的田产只是原来挂在赵朔名下的产业,“其田”中的其字,只能是赵朔的田产,赵同三兄弟的田产不可能之前属于赵朔一系。

时年七岁的赵武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这场血腥的家族屠杀,但自小就在权力场上打滚,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宫廷幕影之下的窃窃私语,灯火照耀下一张张扭曲变形的面孔,这一切都对赵武的性格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赵氏蒙难的三十六年后,即公元前548年,时年四十四岁的赵武正式出任晋国执政。赵武做晋国执政的时间并不长,前后只有八年,于公元前541年去世。

在这七年时间里,赵武并没有来得及做太多的事情,历史之所以牢牢记住赵武,是因为两件事情,一是司马迁连篇累牍渲染的所谓赵氏孤儿,二是发生于公元前546年的春秋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国际大会——弭兵之会。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