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三〇 春秋两兵圣之孙武和《孙子兵法》
说完了春秋两大兵圣之一的田穰苴,接下来讲讲另一位春秋兵圣孙子,以及他的千秋名著《孙子兵法》。
上一篇讲到了诸子百家,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那么兵家的代表人物只能是孙子,虽然田穰苴丝毫不比孙子逊色。
从时间上来看,田穰苴应该比孙子早出世近百年,而且他们是同族,都是田完的后人。孙子之所以姓孙,是因为孙子的祖父田书因功被齐景公这个老混子封在了乐安(今山东广饶),并赐姓为孙。
“孙子”,按现代人的语言习惯,有三种解释,一是儿子的儿子,一是骂人的脏话,一是春秋时代的兵圣孙子。孙子其实是后人对他的尊称,就像孔丘被尊称为孔子,墨翟被尊称为墨子一样,他真正的名字应该姓孙,名武,字长卿。
虽然《史记》有一篇《孙武列传》,但对孙子早期的活动没有记载,不如《司马穰苴传》记载得详尽。关于孙子的出生年月,史料上没有明确记载,据一些学者考证,孙子应该和孔子同时代,但比孔子略晚几年,出生时应该是在齐景公统治初期。
作为田氏子孙,和田穰苴一样,孙子也算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贵公子,这一点,孙子要比韩信幸运,韩信生下来穷得四面不落地。孙子在童年时代享受着作为贵公子所能享受到的一切,孙子的知识基础应该就是在早期教育时打下的。
可惜好景不长,在齐景公十六年(前532),齐国爆发了著名的“四姓之乱”,齐国的四大贵族,即田氏和鲍氏的利益集团与栾氏、高氏的利益集团大打出手,栾氏和高氏在这场利益之争中战败,只好逃离齐国,去鲁国做了寓公,两家的财产被田氏和鲍氏瓜分。
按道理讲,孙子作为田家子孙,田氏的得势,对孙子在齐国的生存是非常有利的,但年轻的孙子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离开齐国。其实孙子的做法很好理解,田氏在齐国虽然树大根深,但政治斗争向来非常残酷,难说田氏就一定能笑到最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一旦田氏栽了,孙子也肯定跟着吃刀头面,所以孙子离开齐国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
而孙子选择的人生下一站,则是南方新兴的超级大国——吴国,这也是孙子做出的明智选择。在齐国时的孙子,应该已经开始了对军事理论的研究,“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孙子渴望用世于江湖,青史留下不朽将名,这就需要一个形势相对平静、政治相对清明的国家。
春秋中前期强盛的国家,除了齐国之外,晋、楚的政局都非常不稳定,各派势力来回厮杀,孙子可不想去当炮灰。至于鲁、宋、卫、燕等中等国家,要么自身实力不济,要么内政乱七八糟,都不是孙子理想的去处。
而选择吴国,大致的原因是吴王僚雄心勃勃,有横天下之志,旗下又有英明豁达的堂弟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夫差的爸爸)、谋算无差的超级谋臣伍子胥,国势蒸蒸日上,但还缺少一名军事主将。对孙子来说,这里就是一个铺满黄金的国家,随时都能找到发财的机会。
孙子南下入吴,对自己的人生至少有两方面的规划:
一、吴国地广人稀,孙子随便找个地方猫起来,都不会轻易被人发现,这样有利于孙子撰写兵书。
二、等撰成兵书后,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自荐吴王阖闾,成就一番伟业。
由于吴国在春秋早期属于“不毛之地”,开发程度远逊于中原诸国,甚至还不如同处长江流域的楚国,经济发展较慢,属于后发国家。吴国除了国都姑苏,实在没有像样的城市,所以孙子很轻易地“偷渡”到吴国,在一处深山老林里安下身,盖了几间茅草屋,没日没夜地研究兵法。
孙子在吴国具体的隐居时间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孙子兵法》就是成书于这段时间。这一点和韩信非常相似,只不过韩信中隐隐于市,成天跟着漂母混饭吃,而孙子则小隐隐于野,利用难得的清静撰写兵法。
据说韩信也撰写过兵法,后来遗失了,不过以韩信光棍般的生存状况,他没有条件拥有笔墨,更不要说能系统地进行军事理论研究。孙子是富家子弟,离开齐国时应该带有一笔不菲的银子,生活上完全没问题,这也应该是《孙子兵法》在他出山之前就能成型的主要原因。
孙子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即使兵法写得天花乱坠,如果得不到君主赏识,也不过是一堆没用的竹子。在孙子蛰伏吴国的这段时间,他应该没有渠道与吴王阖闾取得联系,阖闾也不知道自己治下有一个军事奇才。
即使孙子见到阖闾,阖闾对孙子也不了解,不会轻易拿吴国的前途命运冒险。韩信自信满满地去投奔项梁,结果只能当个普通卒子,后来又转投刘邦,刚开始也没受到重用。
要不是丞相萧何拼了老命推荐韩信,刘邦是不可能重用韩信的,萧何在韩信拜将的过程中起到了吹喇叭的宣传作用。虽然是人才,但在与君主没有交情的情况下自荐和通过君主身边最亲信的大臣力荐,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孙子要想阖闾重用他,只能先认识阖闾身边的重臣,由这位重臣力荐入阁,这才是最有效的办法。阖闾身边有许多大臣,有两位是阁臣之首,一位是大夫伯嚭,一位就是伍子胥。伯嚭是佞臣,以溜须拍马为能事,孙子自然指望不上这种人,他只能通过伍子胥。
关于伍子胥是如何认识孙子的,没有史料记载。不清楚孙子是否像南朝刘勰那样,双手高举《文心雕龙》文稿,在夕阳如血的黄尘古道边,跪在宰相沈约的车马前,从而引起沈约对一代文才的惊叹。还是伍子胥在山中闲逛,发现一间草屋,一位书生正在用力削着竹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孙子在吴国隐居的时间相当长,孙子一个人把兵法十三篇削刻成书,没有几年的工夫是肯定做不到的。
伍子胥很注重人才梯队建设,他手下应该有一个专门寻找人才的机构,这些人四处撒网捕鱼,终于有人把孙子的情报搞到手,然后交给伍子胥。伍子胥亲自考察,发现孙子果然是军事奇才,和孙子建立了良好的个人关系,只是暂时没有将孙子推荐上去,所以对于孙子,“世人莫知其能”。
伍子胥将孙子隐藏起来,估计和当时的吴国政治局势有关,吴王僚虽然不是昏君,但和公子光相比,还是逊色了些。伍子胥最中意的吴王人选还是公子光,而且伍子胥和公子光私交非常好,早就暗中穿了一条裤子,密谋政变。所以伍子胥在公子光发动政变夺位之前,一直让孙子生活在真空里,几乎没有任何闲杂人等知道有孙武这个人,甚至连公子光也蒙在鼓里。
直到阖闾收买的刺客专诸在鱼中藏剑干掉了吴王僚后,逐渐巩固统治地位,伍子胥才开始运作孙子出山入阁的事情。阖闾和伍子胥的搭配,非常类似于齐景公和晏婴的组合,国君大权独揽,而伍子胥和晏婴都是首席阁臣,但身边都缺少军事主将。晏婴主动向齐景公推荐了一代名将田穰苴,而伍子胥也在一个合适的场合,隆重向吴王推荐了孙子。
阖闾有意对外用兵,称霸天下,经常和伍子胥讨论兵家攻守。阖闾是军事外行,非专业人士,他非常迫切地想得到一名军事天才,就像齐景公得到田穰苴一样,伍子胥便趁机向阖闾推荐了孙子,以及孙子已经成型的《兵法》十三篇。具体时间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此事发生在阖闾即位的第六年(前509)之前。
伍子胥荐孙子,和萧何荐韩信非常相似,萧何在刘邦耳朵边絮叨了半天,刘邦也没听进去,阖闾也是一样,毕竟他不了解孙子。伍子胥几乎说得口干舌燥,口吐白沫,“七荐孙子”,阖闾还在认为伍子胥这是打着荐贤的旗号来捞取政治资本。
不过伍子胥毕竟是吴国首席重臣,他的面子一定要给,刘邦最后也是被差点翻脸的萧何逼到了墙脚,才勉强见韩信。阖闾答应了伍子胥的请求,对孙子进行实地考察,从这一点上看,阖闾还不如刘邦痛快,先拜将后考察,伍子胥的面子还是没有萧何的大。
孙子抱着一堆竹简,在伍子胥的小心指引下,走进了吴王宫的大殿,吴王要亲自对他面试,只要通过这一关,孙子就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关于孙子见阖闾,《史记·孙子列传》和《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的记载有些不同,前者并没有记载阖闾对孙子和《兵法》的态度,而后者则记载阖闾对孙子的称赞。
伍子胥此前应该读过孔子撰写的兵法,他对孙子的推荐也着重在兵法上,所以阖闾开门见山地“召孙子,问以兵法”。任何一支善于作战的伟大军队,都会有独立的军事理论支撑,相对于孙子本人,阖闾更看重他撰写的兵法。
孙子将撰写好的兵法呈给阖闾,阖闾则按顺序逐一阅读,阖闾看得非常认真仔细。据吴王身边的工作人员透露,吴王每阅读一篇兵法,都会下意识地大声叫好,脸上写满了喜悦。阖闾已经认为,伍子胥推荐的齐人孙长卿,极有可能是他苦苦寻找的第二个田穰苴。
现在有句名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孙子的兵法,阖闾赞赏有加,但实战性如何还有待检验,毕竟再完善的理论也需要正确的社会实践来支撑。刘邦就是不相信给项羽看大门的韩信有经天纬地之才,才一再拒绝夏侯婴和萧何推荐韩信的,老话常讲,是骡子是马,得拉出来遛遛。
阖闾给孙子出了一个问题,在寡人的面前,你能不能演练一下你的神奇兵法,让寡人开开眼界?孙子敢出来见吴王,就已经做好了所有应试的准备,今天要不露几把刷子,阖闾也不会认他这根大葱。不过孙子提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测试方法,就是用吴王宫中的宫女友情出演,让她们以士兵的身份听从他的指挥,大王可以管中窥豹,实地考察臣的军事能力。
阖闾答应了孙子的请求,抽调宫中美女三百人,分为两队,每队由一名吴王宠姬充当队长。既然是军事操练,就得化装换马甲,吴王让人抬出几百副军械盔甲,宫女们嬉笑着穿上盔甲,执剑执盾而立。阖闾告诉他的女人们,今天你们都要听孙大帅的指挥,违者踢到黑屋子里关禁闭……
几百名宫女服待一个男人,早就看够了阖闾的那张黑脸,宫中的生活缺乏乐趣,孙子突然来这么一出,宫女们都非常兴奋,难得有这样好玩的游戏。不过这些花枝招展的女人团队别说上阵观战了,就是盔甲剑盾,估计都没见过,在短时间内把她们培训成钢铁战士,这肯定是个笑话。阖闾同意让孙子操练宫女,其实就是想看孙子的笑话。
孙子训练宫女的根本目的,主要是想让阖闾认清军纪对于一个军队的重要性,同时也是给阖闾一个警告:军纪不严,你就等着收尸吧。孙子“趣味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当着宫女和阖闾的面,申明军纪,“(孙子)告以军法”,其实就是说给阖闾听的。而阖闾同意让孙子操练宫女,已经掉进了孙子事先挖好的坑里,他以为会看到一场喜剧,结果等待他的是一场悲剧。
孙子给宫女们下达了第一道命令:“我敲第一通鼓,你们要振作精神;敲第二通鼓,你们高声前进;第三通鼓,你们按我的要求列成军阵。”孙子口干舌燥地说完,迎接他的,是一阵娇滴滴的哄笑声。甚至孙子亲自擂鼓号令,宫女们依然笑成一团,因为这个游戏实在太好玩了。
孙子突然怒了,“两目忽张,声如骇虎,发上冲冠,项旁绝缨”,几乎是咆哮着喝令宫女们必须听从他的指挥,而孙子得到的,依然是嘲笑。宫女们的反应其实很正常,现在第一次参加军训的学生,也经常会在训练时发生笑场。孙子请求训练宫女其实本身就是一个“阴谋”,是孙子给自己立威的“牺牲品”,所以宫女们频频笑场,是孙子希望看到的场面。
果然,孙子大怒,问站在身边的军法官,三令五申而士兵不听话的,该受到何种处罚?孙子得到了他想听到的答案——斩!孙子的胆量确实让人佩服,他以一个新人的身份,居然敢对吴王最宠爱的两位宠姬队长开刀,因为这两位美女队长治军不严,所以当斩以镇服士卒。
等台上的阖闾发现中了孙子的诡计时,已经来不及了,阖闾看到地上两个血淋淋的人头,也顾不上爱贤的名声了,气得对孙子跳脚大骂,仿佛市井泼皮一般。不过孙子的反驳很有道理:我现在是将军,就有军纪执法权,对违反军纪的执行军法天经地义。“臣受命为将,将法在军,君虽有令,臣不受之”。
阖闾的愤怒还写在脸上,但操练场上的宫女们已经被血淋淋的人头吓住了,没有人敢再嬉皮笑脸,孙将军令旗所指,无不景然而从。“左右、是进退、回旋、规矩、不敢瞬目。二队寂然。无敢顾者”。孙子杀鸡给猴看的战术果然奏效,他连吴王的爱姬都敢当场宰掉,何况你们这群虾米!
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同样,一支没有纪律的军队是永远不可能取得胜利的,孙子的兵法十三篇博大精深,但军纪是一支军队的灵魂。所以孙子操练宫女并不是演练自己的战术,而是向吴王说明军纪的重要性,这和田穰苴杀庄贾立威的效果是一样的。
阖闾还在为失去两位美女而愤怒,也懒得再看宫女操练了,勉强应承了孙子几句好话,说寡人已经知道将军善用兵,可以称霸天下,但寡人现在对你没兴趣了。气得孙子差点指着阖闾的鼻子大骂:“王徒好其言,而不用其实。”
孙子操练宫女,以及和阖闾的争执,伍子胥应该是在场的。史料上没有记载伍子胥对孙子杀宫姬的态度,但以伍子胥的为人做派,他是非常支持孙子的,何况孙子能站在阖闾面前,本来就是伍子胥强力推荐的。想必伍子胥对阖闾说了不少孙子的好话,至于损失了两个宫姬,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天涯何处无芳草,大王还缺少美女服侍吗?
这是一个辩证的逻辑问题,没有孙子为将,吴国对外扩张的势头必将受到强敌武力遏制,甚至有可能被强敌灭掉。两美女与天下霸业,孰重?
伍子胥已经警告过阖闾:“大王虔心思士,欲兴兵戈以诛暴楚,以霸天下而威诸侯,非孙武之将,而谁能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战者乎!”以阖闾的胸怀与智商,当然能拎得清利害轻重,所以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吴国最高统治系统的三驾马车格局最终确立:阖闾为王,伍子胥为相,孙武为将,天下莫能与之争胜!
不过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史记·孙子列传》对孙子拜将后的事迹几乎是一笔带过,仅仅一句“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就把孙子给打发掉了。而《春秋左传》对阖闾兵变、争霸的事迹有大量记载,却很难找到孙子的名字。只有成书时间最晚的《吴越春秋》零星记载了孙子为将后的一些事迹。
《史记·孙子列传》所说的孙子“西破强楚,入吴”,实际上是指发生在公元前506年十一月十八日的柏举之战,而这场春秋末期的著名战役,吴军之所以获得最终的胜利,孙子“与有力焉”。
这场战争的背景,是新兴的吴国与传统强国楚国对地缘战略空间的争夺,也就是抢地盘。楚国强大时,周边的小国如蔡、唐都对楚国奉行一边倒的政策,但吴国兴起后,不停地给楚国找麻烦,双方就此结下梁子,经常大打出手。
这场柏举之战,是春秋二百多年为数不多的名战之一,也是春秋争霸战中的倒数第二场,最后一场就是越王勾践灭吴。柏举之战的影响非常大,曾经威赫天下的楚国轰然倒塌,逼得忠臣申包胥哭倒于秦墙之下,贤愚之君,忠佞之臣,勇怯之将,悉数登场,双方用智用力,过程极为精彩,所以将单独列一篇详细解读。
至于随后申包胥哭墙七日,引来秦军助楚,吴军连败于秦军,但这不会影响孙子作为一代兵圣的光辉形象。吴军是在远离本土几千里之外的异国作战,有一个后勤保障的问题,而且吴军连战大捷,锐气已用尽,败几场并不丢人。正如伍子胥所说:吴虽败,于吴未有大损,没损失多少兵力,耻辱个毛?
孙子其实是个非常有趣的人,伍子胥替孙子遮羞,孙子也知道如何下台阶。这两个伟大的男人互相吹喇叭拍马屁,孙子一方面给自己圆场,一方面吹捧伍子胥:“我们此次伐楚,战略目标就是杀进郢都,赶跑楚王,并由伍大夫开发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做到这几点,我们不算失败。”
伍子胥更有趣,顺着孙子递的杆子往上爬,大言不惭地说,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还没有大臣能屠戮国君的尸体,我做到了,然后一阵仰天狂笑。嗯,很不错,很和谐的场面。
在这场轰动天下的柏举之战后,孙子渐渐从史籍中消失了,死在哪里,卒于何年,史籍中没有记载。有一种说法认为孙子卒于公元前470年,即吴王夫差在位第二十七年。此时的伍子胥依然是吴国阁臣之首,而夫差又是出了名的好战,以孙子的军事天才,夫差不可能置孙子于高阁而不用。
孙子最有可能的下落,应该是归隐山林,无疾而终,在人间留下了一段不可复制的传奇,以及传诵千古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说,人生一世,能得其一就已经非常完美了,而孙子做到了立功、立言,此生无憾。
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一定要在春秋时代挑出两个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人,孔子和孙子是最有资格入围的。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力不必多言,《论语》几乎是人人皆知,而《孙子兵法》对历代战争的影响力又可谓空前绝后。
《孙子兵法》在北宋人编列的《武经七书》中名列榜首,成为军事研究人员的必读书籍。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兵法十三篇,是三国枭雄曹操重新整编过的,之前的《孙子兵法》也称为《吴孙子兵法》,以区别另一位孙子,即孙膑的兵法,共有八十二篇。
不知道是应该感谢曹操对《孙子兵法》的精彩点评,还是应该谴责曹操对《孙子兵法》的拙劣破坏,“数十万言”的孙武兵法被曹操连删带砍,只剩下了区区七千三百字。当然,以曹操的军事智慧,对《孙子兵法》删砍的标准自然是去其繁芜,取其精华,字字都是珠玑。
不过由于在孙子之后百年又出现一位大军事家孙膑,而孙膑偏偏也自称孙子,而且也留有一部兵法,以至于后人经常为《孙子兵法》是孙武所作,还是孙膑所作争议不休。
一种最流行的反对声音是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列传》中已经明确提到孙子的兵法只有十三篇,而《汉书·艺文志》却说有八十二篇,另外还有图九卷。
其实学术界还有另外一种声音,即孙子最先创作的兵法确实是十三篇,而所谓八十二篇是西汉后期至东汉中前期的军事爱好者在十三篇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所以二者之间并不矛盾。
说到《孙子兵法》,就不得不讲《孙子兵法》和《司马法》的区别。在上一篇中讲过,《司马法》是多家学说的集萃,而且侧重于讲军事政治,《司马法》的核心是“慎战”,具体引导思想是“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孙子兵法》虽然在开篇也讲到了慎战的问题,《计篇》第一句就是:“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还有,孙子也说过“道、天、地、将、法”五事,即“经之以五”,这属于军事战略范畴,在《孙子兵法》中并不常见,当然这不是说孙子不重视政治之于军事的重要性。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孙子当然知道这一点。
如果用一句最简明扼要的话来高度概括《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只有四个字:兵不厌诈!即《孙子兵法·始计篇》提到的“兵者,诡道也”。
如果说《孙子兵法》对中国军事思想史的最大贡献,也莫过于“兵不厌诈”的提出。甚至肉麻地讲,“兵不厌诈”思想的出现,对中国历史具有伟大的划时代意义,一举打破上古至春秋中前期所谓仁义之战的思想缚束,虽然孙子本人并没有说出“兵不厌诈”这四个字。
孙子对“兵不厌诈”战术思想的具体理解是:“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扰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说到春秋仁义之战,自然会想到宋襄公子慈甫在泓水之战时出的洋相。其实在春秋中前期已经出现了兵者诡道的军事思想,但宋襄公死守教条,自以为有仁义之战,天下可胜,结果成为千古笑柄。
受西周“儒家”思想的影响,春秋中前期还在恪守仁义教条。但春秋晚期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政治形态已经明显与中前期有所不同,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战争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礼崩乐坏”的进一步加据,各国之间的战争也开始无所不用其及,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孙子“兵不厌诈”的军事思想开始逐渐占据军事理论界的主流。这种新思想的出现不是偶然,即使没有孙子,也会有其他军事家提出兵不厌诈的军事思想。
春秋时代的两大军事家,田穰苴受仁义思想影响较深,所以风格稍显老派,更注重精神上的自我满足。而孙子作为新锐军事家,思想风格比较新潮,更注重实际利益。孙子在《作战篇》提出了一个震古烁今的观点:“兵闻拙胜,未睹巧之久也!”
孙子明确告诉世人,战争要的是冰冷的结果,不是去享受精彩的过程,只有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才会这么做,比如宋襄公。老话常讲夜长梦多,拖得越久越不利,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战争,才是兵家上策。
对于任何一场战争的参与方来说,都存在着一个不可回避的经济成本问题,孙子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孙子的速胜论思想“兵贵胜,不贵久”,就是针对这一问题讲的。
特别是打争霸战,战争成本非常高昂,比如“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等开销,就要“日费千金”。即使把战场放在国外,“因粮于敌”,巨大的战争消耗也不是超级大国所能承担得起的。
基于这一点,孙子明确指出:“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军队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胜利,通过掠夺他国资源来弥补本国的战争消耗,否则一旦陷入战争泥潭,“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有人既要鱼也要熊掌,结果什么也得不到,而孙子的战争思想是:我不可能在猎杀熊的同时去河里钓鱼,与其得鱼(过程),不如得熊掌(结果)。
战争可以说是一场比赛,一支球队踢得比较浪漫激情,另一支球队踢得比较沉闷保守,但他们要的是同一个结果,就是胜利。田穰苴是浪漫主义者,孙子就一定是现实主义者,战争拼尽了国力民力,难道只是要一个绚烂多姿的过程?没有任何一个君主或主将会这么做。
上面讲过,《孙子兵法》和《司马法》相比,更侧重战术运作,但孙子的战术思想还有另外一层范畴,就是谋略的运用。虽然是冷兵器时代,但一味拼力也是不可取的,高明的军事家会用智,包括用政治、经济、外交等各种手段去谋取自己需要的结果。
综合来讲,就是《孙子兵法·谋攻篇》的千古名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所谓上兵伐谋,可以用孙子的另外一句震古烁今的金句来解释——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战争,不仅意味着冷兵器时代的刀枪剑戟,热兵器时代的火炮导弹,更包括政治战、经济战、外交战、心理战等不见硝烟的战争,以使敌人屈服于自己的战略意志为最终目的。在目前已知的中外军事理论中,孙子是第一个提出战略威慑理念的军事家,即使是现代军事的战争理念,实际上也没有超过孙子军事思想的范畴。
因为篇幅的原因,博大精深的战争宝典《孙子兵法》就不多讲了。如同孔子凭借一部《论语》赢得万世师表的地位一样,孙武凭借一部《孙子兵法》,也赢得了中国军事学鼻祖的地位。
孙武的下落是一个历史之谜,但根据《史记》和《三国志》的记载,孙子有两位非常知名的后人。一是战国时最负盛名的军事理论家孙膑,一是守住三国鼎足天下,被陈寿称为有“勾践之奇”的吴主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