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三七 孔子闪亮登场

在中国,可以不知道秦皇汉武是哪朝皇帝,萧何、曹参是哪朝宰相,但一定要知道孔子是谁。

研究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是绝不可能绕过孔子的,不谈孔子而谈中国历史,就如同讲三国而不讲诸葛亮一样,注定是荒谬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一个政治符号,其影响之大、之深,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可谓空前绝后。甚至从某种角度讲,一部皇皇中国史,就是孔子不断被神话的过程。

从孔子的社会身份本身来讲,他只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勉强算是一个社会学家,但自从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已经逝去四百年的孔子不断地被后人戴上神圣的光环。

从西汉末年的“褒成宣尼公”,到北魏孝文帝时追封的“文圣尼父”,再到唐玄宗李隆基追尊为“文宣王”,直到公元1146年,西夏仁宗李仁孝无偿地给孔子扣上一顶“文宣帝”的大帽子。孔老夫子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却享尽“荣华富贵”,成为历代帝王的至圣先师,这是孔子生前没有想到的。

孔子在宋朝有一个忠实信徒,就是大名鼎鼎的朱子——朱熹,他在《朱子语类》第九十三卷中对他的先师孔子大吹特捧:“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后人去何处讨分晓?”在同卷,朱熹又给予孔子极高的政治评价: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虽然从语句来讲,朱熹的这句话大有毛病,在孔子出生之前的五百年里,中国历史极为辉煌,周武灭殷、周公执政、周室东迁、齐桓晋文相继称霸、管仲一圣照亮天下,又如何能当得起“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不过就汉武帝以后的这两千多年里,孔子之于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是毋庸赘言的,朱熹的吹捧也不是没有道理。

世界总是相对的,有人爱,就会有人恨,正因为孔子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太大了,所以到了近代,一部分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把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罪于孔子学说,结果群情激愤,砸倒了孔家老店,孔子也成了“臭名昭著”的“孔老二”,几乎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

有人说孔子是至明至德的大圣人,也有人说孔子是招摇过市的文化骗子,真实的孔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下面用较长的篇幅全面介绍孔子传奇的一生,以及被后世奉为圭臬的儒家学说。

下面把孔子的家世传承简单地说一下:

微仲衍生宋公稽(宋国君),宋公稽生丁公申(宋国君),丁公申生共公湣,共公湣生弗父何(宋公子),弗父何生宋父周,宋父周生世子胜,世子胜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祈父,祈父生防叔(奔鲁为大夫),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就是孔丘的父亲。

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时任宋国的大司马,处在宋国统治集团的最高层,与太宰华父督同朝为官,是宋穆公子和最为倚重的高官之一。孔父嘉为人忠直,《公羊传》称赞孔父嘉“义形于色”,所以在宋穆公死后,孔父嘉作为托孤大臣,与华父督一起辅佐宋穆公的侄子宋殇公子与夷。

作为两大先朝元老,孔父嘉和华父督之间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但问题意外地出在了孔父嘉的妻子身上。公元前766年,华父督在郊外偶遇外出的孔妻,由于孔妻容貌绝艳,姿态万方,被好色的华父督盯上了。

华父督盯上的,除了美艳的孔妻之外,还有宋国“宰相”的位子。至于华父督在谋反时先杀掉孔父嘉,霸占其妻,主要原因还在于削弱宋殇公的势力。宋殇公对华父督擅杀重臣极为愤怒,“公怒,督惧,遂弑殇公”。其实宋殇公怒不怒,华父督都要对他动手的。果然如人们所料,华父督连杀君臣,控制了宋国政权,立宋穆公之子冯於郑,就是宋庄公。

孔父嘉的权力被华父督篡夺,他的子孙自然逃不掉政治清算,孔父嘉一系的爵位被降为士。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为了躲避华父督的追杀,率家眷逃离宋国,来到宋的邻国鲁国安身。

不过在南宋末年失传的《世本》却说离宋入鲁的是孔子的曾祖孔防叔,从人性角度讲,孔父嘉被杀,他的子孙不太可能在隔了三世之后才逃往鲁国,所以《左传杜预注》说木金父逃鲁避难的理由是可以成立的。

木金父虽然是宋国公族之后,又是宋大司马孔嘉父的儿子,家世显赫,但落架的凤凰不如鸡,所以木金父这一系在鲁国一直没有混出来。一直传到了木金父的玄孙,也就是叔梁纥这一代,情况依然没有太大的改观,但叔梁纥曾经与臧畴、臧贾等人率甲士三百与齐军交过手,说明叔梁纥在鲁国军界有一定的地位。

关于叔梁纥的婚姻情况,《孔子家语》记载得比较详细,叔梁纥先娶了鲁国的施氏女子为妻,结果老婆不争气,一连生了九个女儿,就是不见儿子。叔梁纥特别想要儿子,又和自己身边的小妾练了几回摊,儿子倒是生出来了,就是孟皮,但孟皮天生残疾,有足疾。

叔梁纥是社会知名人士,有一定的家业,如果没有一个儿子继承,家业早晚会被划进别人的户头上。妻妾指望不上了,叔梁纥只好再另觅佳偶,经人介绍,叔梁纥娶了颜氏的女儿颜徵在。

颜氏的社会地位并不高,所以当得知叔梁纥要与他们通婚时,颜家老爹兴奋得直搓手,告诉旗下三个女儿:“叔梁纥是卿大夫,父祖虽然只是鲁国之士,但他们可是先圣(商朝王室)的后人,血统纯正。我久知叔梁纥为人,身高十尺,武力绝伦,是人中之龙。虽然叔梁纥年龄有点老,脾气有点坏,但成功人士有几个不是满脸褶子、霸道蛮横?实话告诉你们姐仨,我就早想做他的老丈人了。现在人家主动找上门,是我们颜家的福分,你们现在给我表个态,谁愿意嫁给这个糟老头子?”

在三姐妹中,有两个沉默不语,叔梁纥那么老,还能活几天,嫁给他还有什么幸福可言?沉默就是反对,只有颜徵在表示愿意从父之命,为颜家博得一个美好未来。颜家老爹大喜,称赞女儿:“我早看出来你是最合适的。”吹吹打打过门之后,年幼的颜徵在便成了叔梁纥的妻子。颜徵在,就是孔子的生母。

有趣的是,《史记·孔子世家》在介绍叔梁纥和颜徵在结合时,用了“野合”这两个字。如果单从字面上解释,野合,就是在野外的荒郊野地上嘿咻嘿咻,即所谓“野鸳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野合”是指叔梁纥与颜徵在的年龄差距实在太大,当时叔梁纥72岁,而颜徵在还不满十五岁,典型的老牛吃嫩草。

叔梁纥求子心切,已经顾不得社会舆论的讽刺挖苦,生个大胖儿子给自己传宗接代才是最重要的。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随着一声婴儿清脆的啼哭,这对老夫少妻的爱情结晶终于降临人间。

孔子出生的地点在鲁国的陬邑,即今天的山东省曲阜、泗水、邹城三县市交界处,这里也是邾国第一个国都。陬邑位于沂水(今不存)上游北岸,往东不过二十里,就是沂水的发源地——尼丘山(今尼山)。孔子名丘字仲尼,就是源于这座风景秀丽的山丘。

按为《史记》作注的南宋文学家裴骃(裴松之之子)的说法,孔子并不是生在曲阜,而是生在邹城,长大后迁往曲阜。“夫子生在邹,长徙曲阜”。就像汉高祖刘邦也并非生在沛县,而是生在丰县,长在沛县一样。无论是“邹生曲养”,还是“丰生沛养”都改变不了他们对曲阜和沛县的热爱,不必为某个名人是否为自己本地所生而打笔墨官司。

接着讲孔子。

叔梁纥为有了儿子而兴奋,颜徵在也长长出了一口气,终于生下了儿子,万一生个女儿,老头子是不会放过她的。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这个儿子,会对东方历史产生空前绝后的影响,并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的超级伟人。

套用一句网络名言:“天空一声巨响,孔夫子闪亮登场。”

关于孔子的出生年月日,历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史记》记载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公羊传》则说是鲁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而《穀梁传》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十一月庚子日。如果换算成公历,孔子的生日也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公元前552年10月9日,一说是公元前552年9月28日。

孔子姓什么?从字面上讲,自然姓孔,实际上孔子姓子。没错,孔子是商殷王朝的直系后人,宋国开国君主微子启的弟弟微仲衍,就是孔子的第十五世祖先,而微仲衍的长兄,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暴君商纣王子受辛。

关于孔子的名字,《史记·孔子世家》交代得很清楚:“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虽然孔子的正式名称是孔丘,或称孔仲尼,但为了行文方便,以下皆称孔子。

其实颜家两姐妹不愿嫁给叔梁纥是有道理的,叔梁纥实在是太老了。在物质生活水平不高的两千五百年前,能活到七十多岁已经是高寿了,但也快到终点站了。果然,在孔家小儿子刚满三岁的时候,七十五岁的叔梁纥就撇下年仅十八岁的少妻和正在牙牙学语的儿子,撒手西去。

有句老话说得非常透彻,“太太死了压断街,老爷死了没人抬”,叔梁纥是家中的主心骨,而且他的社会地位也不是很高,所以,叔梁纥的死,对孔家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孔家的经济来源成了很大的问题,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所以《史记》说孔子“贫且贱”。

不过相对有利的是,孔子上面有九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孟皮),年龄应该比孔子大很多,在孔子出生之时,她们应该都嫁出去了,孟皮也成家立业了。颜徵在的负担并不是很重,她只需要把丈夫的骨血抚养长大就可以了,虽然她的娘家也帮不上什么忙。

颜徵在没有改嫁,而是独自一个人抚养儿子,孤儿寡母过早地体会到了生存的艰难。对于颜徵在这个女人,历史着墨并不多,但从她对孔子的教育来看,她应该具有相当的文化水准,至少有能力对孔子进行幼儿早期教育。或者她知道知识对人成长的重要性,让孔子从小就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

鲁国是周公姬旦的封地,学术氛围浓厚,被誉为“文献旧邦”,以至于“士大夫以及野老村童,皆习礼仪”,孔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熏陶,对他日后成为一代学术伟人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有一个证明就是,在孔子六岁时,他经常做一种游戏,就是把家里摆放的俎豆(木制祭器)放在地上,年幼的孔子有模有样地对着俎豆做拜祭状。如果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很难像有些学者所说孔子陈俎豆是“好礼出于天性”。

后世有人指责孔子虚伪,特别是那句“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为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是仁之根本。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孝”是与“仁”并列的,无孝则无仁,孔子并非人前说人话,鬼前说鬼话,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孔子从小就失去了父爱,在他十七岁(一说是二十四岁)的时候,母亲颜徵在也耗尽了她的最后一滴心血,撒手西归。因为在叔梁纥去世的时候,颜徵在作为寡妇,没有参加葬礼,所以她不知道叔梁纥具体埋在什么地方,只知道埋在防山(今曲阜东二十五里)附近,也就没有告诉孔子。

父先死而母后亡,除非是特定的原因,是一定要将父母合葬的,否则便是不孝。孔子不敢把母亲的遗体随便找个地方埋了,只能将遗柩停在路边,四处打听父亲的坟头。陬邑人父的母亲知道叔梁纥葬在什么地方,把地址告诉孔子,孔子才风光体面地把母亲合葬在父亲身边。

当办完颜徵在的丧事后,有细心的人发现,腰间还系着孝麻的孔丘已经出落成一位标准的美男子。也许是基因遗传,叔梁纥身高十尺,孔子继承了父亲的优良基因,根据《史记·孔子世家》的说法,孔子身高九尺二寸。

如果按春秋时的尺寸标准换算的话,孔子身高约有两米至两米一之间,这是一个让后人感觉到不可思议的身高。这个身高在现在足可以在NBA捞饭吃了,所以孔子在江湖上有个绰号——长人。对于孔子的身高,《史记》说“人皆谓‘长人’而异之”,说明当时像叔梁纥、孔丘父子这样的身高是异数,不能作为春秋人都身高两米的依据。

孔子从没想到靠自己的身高吃饭,此时的孔子已经是闻名于乡间的学者。而且还有一点,自父亲叔梁纥死后,孔子家境一落千丈,不过孔子毕竟是圣人商汤之后,标准的贵族出身,加上叔梁纥在鲁国官场积累的一定人脉,所以孔子在江湖上还有一定的知名度。

虽然贵族身份暂时没有帮助孔子摆脱贫困,但至少可以在社会中下层寻找到自己的崇拜者,就像一个公务员在普通女孩的择偶标准中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在孔子十九岁的时候,不清楚是通过什么渠道,孔子认识了来自宋国的女人亓官氏,二人很快就办理了结婚手续。

亓官氏的身份背景,史料无考,只有《孔子家语·本姓解》有力无力地给了一句:“孔子年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这是亓官氏在史料上唯一一次出场,之后再也找不到有关这个神秘女人的任何踪迹。不过就在第二年,亓官氏为丈夫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就是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

关于孔鲤的名字,有必要多说几句。《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了鲁昭公姬给孔子的儿子赐名,但此事在历史上争议比较大,因为这涉及了孔子到底是什么时候进入鲁国官场的。孔鲤出生的这一年(前532),孔子二十岁,而高高在上的鲁昭公居然会给足孔子面子,送来一条大鲤鱼作为贺礼。出于对鲁昭公的尊敬,孔子给儿子起名叫孔鲤,字伯鱼。

问题就出在这里,鲁昭公为什么要给还没有进入官场的孔子送礼,能想象皇帝给秀才送礼吗?清人崔述就持这一观点。近人江竹虚在《孔子事迹考》中提出了比较另类的不同看法,江竹虚认为这条鲤鱼很有可能不是鲁昭公送的,而是孔子的亲友送的,是后人为了抬高孔子的身价,拉鲁昭公出场走秀的。

综合来看,鲁昭公给孔子送鱼,实际可能是存在的。有这么一个细节,孔子十七岁时,鲁国大夫孟釐子在病死前,经常给儿子孟懿子谈孔子,甚至对孔子的家世了如指掌,并让儿子拜孔子为师,“学礼”。

孟釐子是鲁国高官,他对孔子如此高看,是完全有可能在私下场合向鲁昭公推荐过孔子的,所以鲁昭公知道孔子其人是很正常的。另外还有一点,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襄公时代的武将,而昭公又是襄公之子,鲁昭公有很多机会接触到叔梁纥,或听父亲襄公称赞过叔梁纥。鲁国官场并不大,哪个大臣家中有什么情况,在官场上是掖不住的,鲁昭公器重孔子,赐鱼,是符合逻辑的。

鲁昭公给足了孔子面子,却没有给孔子任何有关仕途的承诺,至少孔子在官场上谋到的第一份差事不是鲁昭公给的,而是在鲁国大族季氏门下做了一名委吏。《孟子·万章下》对此事有记载,所谓委吏,其实就是季氏门下的粮草官,相当于仓库保管科长,替季家管钱粮的。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