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冯道生存之“道”(三)
冯道是帮了石敬瑭大忙的。石敬瑭为了稳住不太老实的契丹干爹耶律德光,于天福三年(938年)七月,派冯道北上契丹,给干祖母述律氏上尊号,成功地维持了晋辽二国之好,石敬瑭在世一天,耶律德光不会放马南侵。可以说,冯道几乎是拼了老命保住了石敬瑭的饭碗,石敬瑭自然对冯道感恩戴德。
冯道回来后,石敬瑭几乎把除帝位之外所有的一切都给了冯道。为了冯道,石敬瑭竟然废除了枢密使的职务,让冯道成为名副其实的政府首脑,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废枢密使,职权)并归中书,其院印付(冯)道,事无巨细,悉以归之。”石敬瑭甚至还让冯道参与军事事务,君主向来把军权视为私物,但石敬瑭却让冯道摸枪杆子,可见石敬瑭对冯道器重到了何种程度。
当然,石敬瑭这么做是有私心的,石敬瑭已经做出决定,等他驾崩之后,由冯道辅佐幼子石重睿当皇帝。不过冯道还是出于天下公器的考虑,把帝位交给了石敬瑭的侄子石重贵,这让冯道挨了南宋大儒胡安国好一顿痛骂。
胡安国认为冯道既然同意托孤石重睿,结果一转脸又立了石重贵,冯道此举有违臣节。而胡安国先生一定不会指责他们的太祖赵匡胤是如何跪在柴荣面前痛哭流涕死保幼主,柴荣死后立刻翻脸,甚至要杀掉柴荣幼子的。
其实冯道并没有明确答应石敬瑭托孤,只不过是含糊应对,而赵匡胤是亲受托孤之重的,不然柴荣能让赵匡胤主掌兵权?赵匡胤要杀旧主幼子全成了圣德巍巍,冯道舍石家幼子而立石家长君倒成了大逆不道,一碗水端不平,何能服众。
而对石重贵的态度,冯道几乎是把这位正值壮年的国君当成李从珂第二了。事实上,石重贵对冯道也几乎是李从珂态度的翻版。虽然冯道于他有拥立之功,但石重贵很不喜欢这个糟老头子,他最信任的是景延广。
石重贵对冯道不冷不热,立刻激起朝中那些对冯道羡慕嫉妒恨的官员们的强烈共鸣,他们强烈要求石重贵恢复枢密院建置,实际上就是为了分冯道之权。冯道当然明白,石重贵骄傲自负,估计也难逃李从珂的下场,冯道自然不想陪他胡闹。冯道非常知趣地上表,请求恢复枢密使,理由是“臣老矣,厌其事繁”。
大家面上都好看。
看准了石重贵将来必蹈李从珂覆辙,冯道开始抽身撤退。石重贵决定向契丹称孙不称臣,引发了朝野的极大争议,主战派和主和派在朝堂上唾沫横飞,互相问候老祖宗。冯道却一言不发,你们聊你们的,我眼花耳聋,听不清你们在说什么。
……
“依违两可,无所操决”,冯道就等着暴怒的石重贵把自己赶出朝廷了。不知道是谁在石重贵面前说了冯道的坏话,说冯道只能做太平宰相,不能做乱世宣力之臣。石重贵早就想搬掉冯道这块臭石头,很快就下诏,让冯道出任同州节度使。
时过九年,冯道再一次来到同州“避难”,实则是黄鹤楼上看翻船,你们玩你们的。
……
石重贵面缚出降,耶律德光入汴,而冯道此时已在威胜军节度使的任上,威胜军治邓州(河南邓州市)。开运三年(946年),百忙之中的石重贵没有忘记老冯道,把冯道从同州调到了邓州,然后又投入与耶律德光的祖孙决战中。
冯道在同州保持沉默,在邓州依然保持着近乎可怕的沉默,至少在史料中没有找到冯道在邓州活动的一字记载。
大象无形,这才是冯道。
道德家一直在攻击冯道为人臣不忠,晋朝有难,冯道不置一词。而在耶律德光借助杜重威、张彦泽等小丑的力量灭掉石重贵、入主中原后,冯道突然不请自来,主动北上汴梁,求见大契丹皇帝,并对耶律德光三跪九叩。冯道此举,更坚定了道德家对冯道的批判。胡三省将冯道骂得一文不值,“(冯道)历唐、晋,位极臣,国亡不能死,视其如路人,何足重哉”。胡三省认为冯道应该在晋国亡后自杀,但胡三省是不会要求张昭、符彦卿等人在周亡后自杀殉周的。
冯道北上见耶律德光,并不是胡三省所谓的求官发财,而是为了救人。救什么?普天下的蝼蚁百姓!
契丹人入主中原,只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仅举一例,《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四卷记载,(因为杜重威不作为,契丹人)“无所忌惮,属城多为所屠。千里之间,暴骨如莽,村落殆尽”。
这也只不过是契丹人大屠杀中很小的一部分。
冯道北上,其实正如宋人彭乘所说,冯道为人“性仁厚”,不忍中原百姓受难。而因为耶律德光与冯道的特殊关系,耶律德光对冯道非常礼敬,而冯道说了一句违心的话:天崩地裂之际,佛出也救不得百姓,唯有皇帝陛下(耶律德光)能救得。而冯道知道耶律德光信奉佛法。
冯道一言,救了无数百姓,契丹人再没有进行大屠杀,中原汉人最大限度保存了元气。《旧五代史·冯道传》称赞冯道善举,“其后衣冠不至伤夷,皆道与赵延寿阴护之所至也”。
欧阳修向来对冯道横挑鼻子竖挑眼,但在《新五代史·冯道传》中却很客观地赞冯道的善行,“人皆以谓契丹不夷灭中国之人者,赖道一言之善也”。至于司马光把冯道对耶律德光的劝谏放在契丹人屠杀之后,也不过是刻意为了丑化冯道而已。
耶律德光何等残暴,但对冯道却待之如父,这在中原汉大臣中是独一无二的。耶律德光礼敬冯道,原因很多,但正如向来看冯道不顺眼的胡三省所持公正之论,“(冯道)持身谨净”,所以才能赢得当时社会主流的普遍称赞。
后世道德家攻击冯道,已经理屈词穷了。
……
接下来,轮到刘知远出场了。
早在天福朝,冯道就奉石敬瑭密旨,上书要求罢免刘知远而立大贪官杜重威,此举严重得罪了心胸狭窄的刘知远。刘知远建国后,对仇家大肆打击报复,宰相李崧甚至被灭族。只是因为冯道政治地位太高,刘知远投鼠忌器,只是没收冯道家产泄愤。冯道也知道刘知远还忌恨自己,且后汉政权太过残暴,冯道轻易也不理事,虽然他此时的身份还是太师。
如果按有些人指责冯道靠阿谀谄媚混日子,那么冯道完全没有必要在刘知远得势的情况下还去冲撞刘知远,他大可以明哲保身,一言不发。
冯道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入宫去拔刘知远的虎须,他此次是为了救一个人,就是昭义军节度判官张灿。
事情的起因是为后汉制定了严厉的牛皮法,严禁民间的牛皮贸易,甚至百姓家的牛死了,牛皮也要被官府强行没收,一文钱补偿都没有。不久后,昭义军官方抓获二十多名牛皮贩子,按当时法律,这些人将被处以死刑。昭义判官张灿知道后,认为这些人根本不够死刑,张灿冒着得罪史弘肇、苏逢吉这帮杀人狂的风险,上书反对牛皮法,并希望刘知远释放二十多人。
汉朝执政集团都是些不可理喻的疯子,根本不可能听进去张灿的逆耳忠言,他们开始攻击张灿妄言议政,罪当斩首。而以太师身份参加会议的冯道则打定主意要救张灿和那二十多名牛皮贩子。
杨邠、史弘肇、苏逢吉等人带着张灿的上书来找抱病的刘知远说理,而刘知远看到张书后,更是雷霆大怒。在史苏等人的挑唆下,刘知远下令将张灿与牛皮贩子们一并斩首。
面对一群杀人不眨眼的疯子,冯道还是知难而上,微笑着站在了刘知远的面前。
冯道并不讳言自己是来救张灿等人的。刘知远还坚持认为张灿以低微身份妄议朝政,罪当斩首。而冯道却说张灿越级上书,正说明张灿对刘知远是无比忠诚的。否则张灿明知上书必死,还越级上书,张灿要是怕死,他根本不会参与此事。
刘知远此时似乎有些动摇,而冯道趁热打铁,说自己未能治理好天下,有失职之罪,请刘知远把自己和张灿等人一并斩首。
刘知远在政治上并不糊涂。冯道的背后是中原官僚集团,杀了冯道,等于彻底得罪了中原官僚集团,刘知远虽然想杀冯道,但他也知道他根本没有杀冯道的机会。最终刘知远还是选择了妥协,释放了张灿和二十多名牛皮贩子。
顺便说一句,此事记载于宋初名臣张齐贤所著的《洛阳缙绅旧闻记》中,而张齐贤在书中但凡涉及冯道的,从来不直呼冯道其名,而一律尊称为瀛王冯令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