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冯道生存之“道”(二)
其实冯道和李嗣源也算是老交情了,早在河东时期,二人就有过来往,李嗣源非常敬重掌河东文翰的冯书记,深服其才。李嗣源继位后,先任命了太子宾客郑钰与工部尚书、判三司事任圜为宰相,但李嗣源却一直没有忘记冯道,先把冯道与赵凤塞进端明殿当学士,慢慢再俟机提拔为相。关于李嗣源用冯道为相,在前面《李嗣源有冯道为相的窃门》篇中已经详细述及,今略过。
天成二年(927年)正月十一,李嗣源下诏,以户部侍郎冯道与安重诲的马腿、太常卿崔协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一天,意味着冯道正式进入官场一线,可以书写属于自己的历史了。
奸臣最大的特点就是嫉贤妒能,赵高如此,卢杞如此,秦桧更是如此。宋世道德家没完没了地指责冯道不忠,却很少提及冯道从不嫉贤妒能。冯道当宰相,经常为国荐贤,从不考虑私利。当然,出于“阶级感情”,冯道对豪门出身的士人多少有一些偏见,他更着重提拔寒门士人,这其实应该可以理解。毕竟寒士的社会资源太少,如果没有贵人相助,是很难爬上去的。而且对于豪门士子,冯道也没有一棍子打死,只是反对类似卢程那样“履行浮躁”之徒,经常“镇而抑之”。
曹操唯才是举,冯道也是。
冯道重寒人轻士族,自然得罪了豪门子弟,这些人便对冯道进行人身攻击。冯道小时在农村读书时,经常习读一本农村儿童教育读物《兔园策》。其实这本书是唐朝名儒汇编成集,只因为这本书在乡村太过普及,所以城里的士大夫们都瞧不起读《兔园策》的人。这伙高贵的士大夫便嘲笑冯道经常读《兔园策》,实际上是挖苦冯道是农村泥腿子出身。
赵匡胤心胸狭窄,当年他未得志时,王彦超、董遵诲都瞧不起他。后来赵匡胤利用柴荣托孤之恩,篡位建宋后,立刻敲打王、董,逼二人请表谢罪。而冯道当众被嘲笑,按理讲也应该报复挖苦他的工部侍郎任赞和吏部侍郎刘岳。但冯道却没有这么做。后来任赞犯了事,冯道完全可以痛打落水狗,而冯道却极力救下任赞。欧阳修说冯道对刘岳非常恼火,但实际上冯道也是用温和的语气抨击了这伙士大夫的浅薄:“《兔园策》皆名儒所集,道能讽之,中朝士子止看文场秀句,便为举业,皆窃取公聊,何浅狭之甚耶!”
可见冯道的度量!
作为天下佐贰的宰相,不能没有度量,像赵普那样嫉贤妒能的胥吏能当上开国宰相,实在是历史的天大误会。李嗣源立志做明君,又兼性格温和,自然与性情相近又同兼怀天下的冯道走得更近,所以李嗣源非常器重冯道。而冯道自然也对得起李嗣源的这份器重,只要有接近李嗣源的机会,冯道都会和李嗣源聊天,给李嗣源上政治课,希望这位武夫出身的皇帝能造“斯民福祉”,而不是学李存勖那样自取灭亡。
最有名的一个故事。天成四年(929年)九月,时值“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李嗣源与冯道闲聊天,李嗣源问冯道百姓生活生产如何,“天下虽熟,百姓得济否?”冯道回答得非常得体,“农家岁凶则死于流殍,岁丰则伤于谷贱,丰文皆病者,惟农家为然”。为了让李嗣源加深印象,冯道念起了晚唐进士聂夷中那首著名的《伤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其实冯道并不是无聊地发什么诗癖,而是想通过念这首诗来敲打李嗣源要时常注意百姓疾苦,而李嗣源自然也体会到了这一层。
还有一件事,右仆射王建立献给李嗣源一只玉杯,这只杯上刻着讨人喜欢的六个字“传国宝万岁杯”,李嗣源爱不释手。冯道知道这是一只王建立做过手脚的“马屁杯”,一旦李嗣源沉溺其中,将来遭殃的必是百姓。冯道见李嗣源,说他有一件无形之宝,李嗣源问何宝,冯道说他的这件宝贝,叫作“仁义”。冯道进而言之,“人主治天下,靠的不是金杯玉杯,而是仁义。心中有仁义,心中就有百姓,古之明君莫不行仁政”。虽然李嗣源当时并不太高兴,不软不硬地把冯道请了出去,但实际上他听进去了冯道的劝谏,只不过当时当着众侍臣,冯道半点面子不给,李嗣源脸上有些挂不住而已。可以讲,李嗣源在位期间,天下无事,百姓小康,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功劳是冯道的。
如果不作特别说明,李嗣源与冯道的交往可以称为后唐官场的二人转,君明臣贤,岂不美哉!实际上,与李嗣源唱官场二人转的,是时任枢密使、李嗣源的热血兄弟安重诲,冯道虽是宰相,在当时也不过是个配角。
在军权大于相权的五代,军职大员枢密使往往才是真正的宰相,可以与皇帝单独讨论军国大事,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宰相不可以。而且安重诲又跟着李嗣源杀伐天下数十年,功劳甚著,当枢密使为众望所归。安重诲为枢密使,四五年间,独绾大任,臧否自若。是当仁不让的二皇帝。宰相冯道在官场上的角色,实际上更接近于翰林学士,手上并没有多少实权。
如何与大公司的二老板相处,其实是一门大学问。冯道知道只要和安重诲搞好关系,自己在官场上就有大靠山,但冯道从来没有这么做。安重诲现在春风得意,只是安某为人蛮霸,不擅长人际关系,得罪人太多,“中外恶之者众”,甚至要搞掉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这样的二老板,不知道哪天就被人干掉了,冯道绝对不会把自己的未来搭在不靠谱的安重诲身上。
虽然冯道曾经在安重诲的授意下与赵同联名上表,请治李从珂之罪,表面上看冯道屈从于安重诲的淫威,但冯道一出场,李嗣源就知道冯道是被安重诲逼出来的。换个角度看,冯道给安重诲当枪使,实际上在洗白自己没有党从安重诲,等于换回了一张保命符。至少在安重诲倒台之后,安重诲的敌人,如花见羞王德妃、秦王李从荣、老太监孟汉琼从来没有对冯道有过一丝不敬。
冯道继续做他的太平宰相。非大聪明者,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所谓太平宰相,即使是承平时代,官场上也是暗箭密伏,何况乱世时代。安重诲是倒了,但接下来的问题对冯道来说更为棘手,最有资格承继大统的秦王李从荣和视宋王李从厚如亲生儿子的花见羞王德妃之间已闹得水火不容,二人之间必有一场血战。
冯道的选择很简单,谁赢了他就给谁打工,不管你是张三李四。既然李从荣受宠,那他就支持李从荣,但李从荣性格乖戾,冯道支持他,他照样怀疑冯道有二心。“执政欲以吾为太子,是欲夺我兵柄,幽之东宫耳。”这个“执政”就是冯道。
冯道成为李从荣的“敌人”,自然也就成了花见羞、孟汉琼等人的“朋友”,至少后宫集团不会把冯道当成敌人。在李从荣愚蠢地自毁前程的情况下,冯道反而得到了安全保障,虽然冯道从来不和花见羞等人掺和。史料没有记载,但可以揣测出冯道是不希望李从荣即位的,毕竟李从荣脾气太过乖戾,很难伺候,而宋王李从厚性格温柔,倒是很符合冯道的胃口。
结果很快出来。李从荣在李嗣源病重却还没有断气的情况下,误以为父亲死了,即时发动兵变,没想到李嗣源并没有死,反而拼了最后一口气,拿掉了李从荣。李从荣兵败身死,李从厚继位。
冯道的态度非常明确,他绝不参与家族公司内部的权力竞争,两边都不下注,两边都不会把他当朋友,但也不会把他当敌人。
李从荣倒了,李从厚上位,冯道还是冯道。
李从厚倒了,李从珂上位,冯道依然还是冯道。
李从珂从河中杀到洛阳,冯宰相带着百官们对着李从珂舞蹈,近乎奴颜婢膝地请李从珂即皇帝位。
冯道“节操不如妓女”,引起了北宋著名道德家唐介先生的愤怒,他大骂冯道“一妻十嫁”,为人臣不忠,坐视旧主李从厚被杀。诚然,李从厚从来没有伤害过别人,却在失势时被石敬瑭干掉,冯道未发一语,似有薄情之嫌。但宋儒们从来也没有谴责过他们的太祖赵匡胤是如何忘恩负义背叛周朝的,又何必独责于冯道?
冯道虽然侍奉的帝王较多,但他瞧不上的也懒得搭理。李从珂为人愚暴,他的继位并没有改变混乱的局势,天下依然大乱。冯道知道李从珂也坐不长久,不想陪着他见阎王,脚底抹油溜了。唐清泰元年(934年)四月,冯道出任匡国军节度使,治所在同州(今陕西大荔)。
冯道在同州“无为而治”,但同州治安却非常好,史称“为政闲澹,狱市无挠”,百姓安足。至于李从珂与石敬瑭的撕逼大战,冯道从来不关心。
不过,虽然李从珂正与石敬瑭钩心斗角,但也没忘记监视冯道。冯道的副手、同州节度副使胡饶就极有可能是李从珂安插在冯道身边的耳目。
胡饶为人凶暴,常因小事而暴怒。所以冯道不想招惹这样的人物,常常避而不见,“道以重臣,稀于接洽(胡饶)”。胡饶脾气暴怒,忍不下这口窝囊气,“(胡)饶忿之”。
胡饶借着酒劲,坐在节度使衙门前的地上,大骂冯道祖宗八代。副使当街骂正使,这成了同州城的重大政治花边新闻。冯道也听人说了,冯道不但不生气,反而让人准备好酒菜,请胡副使进府来吃。
冯道接见了胡饶,并春风满面地给胡饶敬酒谈笑,弄得胡饶很不自在。没喝几杯,胡饶就红着脸溜了。从史料记载来看,“(冯道)致敬而退(胡饶)”,说明冯道的官场修养是极高的。否则被人当众骂娘,还低三下四地请对方喝酒,心中没点宰相度量,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当然,冯道这样做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做给李从珂看的。冯道应该是怀疑过胡饶是李从珂的耳目,甚至胡饶这次找事也有可能是李从珂安排的,所以冯道宁折勿直。如果冯道暴怒,反而有可能被李从珂抓住把柄。
不久后,李从珂又把冯道调回洛阳,出任并无实权的司空,形同软禁。冯道虽然还没有忘记自己致君尧舜的梦想,但现在他只能等待,等待那个人出现。
如果说李从珂时代是冯道仕途中的低谷,那么等到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把李从珂干掉之后,冯道又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一个高峰。
石敬瑭新得天下,要迅速稳定局面,就必须有合适的首席宰相人选。而这个合适人选,除了冯道,实在想不到还有谁可以胜任,虽然石敬瑭的第一心腹是桑维翰。至于冯道的亲家刘昫,因为脾气太过暴烈,官场得罪人太多,所以暂时不宜重用。
其实,冯道在官场也有很多敌人,谁让冯道占尽了官场风光,别人只能站在墙角喝西北风。《旧五代史·马胤孙传》记载:“群情(百官)不悦冯道。”只不过冯道身上没有污点,堪称道德完人,他们根本无从下口而已。冯道也知道这一点,但他不会像赵匡胤那样,极其幸运地捡了大便宜之后,对仇家大肆打击报复,必欲泄愤而后快。冯道做官有个窍门,就是专门帮助曾与他有过节的官员,前面提到的任赞、刘岳是这样,前贝州刺史史圭也是这样。
史圭擅长盐务管理,但之前曾经因为官员选择问题与冯道大闹一场,好脾气的冯道都对史圭怨气冲天。七年后,刑部侍郎兼盐铁副使空缺,冯道立刻推荐了史圭接手这个职务。
冯道推荐史圭自然是聪明之举。一、这么做,可以彰显冯道的宽宏大量,有利于冯道经营自己的政治形象。二、推荐史圭,不会影响到冯道的首辅地位。三、给其他观望的官员吃定心丸,史圭与我有过节,我还推荐他高升,其他人自然不会再担心冯道对他们打击报复,降低了冯道被人暗算的可能性。当然,冯道这么做,首先是他人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