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鸦片毒枭沙逊家族后代担任英中贸易协会主席,多次假惺惺地发表“亲华言论”并留下了鳄鱼的眼泪

繁体

犹太人所谓苦难奋斗史 ×

一颗癌细胞肿瘤发展史 ✓

三个人去参加朋友葬礼,商量着每人放200块入棺材充当陪葬品。德国人拿出200块硬币,用油纸包好,放在死者头部左侧。美国人拿出200块纸币,用皮靴装好,放在死者头部右侧。犹太人拿出支票簿,刷刷写了600块的支票,放在死者额头,顺便把硬币和纸币拿走。

犹太鸦片毒枭沙逊家族后代担任英中贸易协会主席,多次假惺惺地发表“亲华言论”并留下了鳄鱼的眼泪

魔鬼诞生记

大卫·沙逊(David Sassoon)出生于1793年。他的犹太祖先在数百年前迁徙定居在巴格达,并一直世袭担任该城的首席财政官,是政府承认的犹太人的“纳西”(Nasi),对犹太居民起了族长的作用。因此,其家族被当地的犹太人称为“族长沙逊”。

沙逊家族的赫赫声名,使得大卫·沙逊自幼就受到犹太上层阶级系统的教育。他通晓数种语言,能在宗教活动中使用希伯来语,应付周遭环境时使用阿拉伯语,与政府打交道时使用土耳其语,通过山区前往北方进行贸易时使用波斯语,为他结交社会各流提供了便利。其父塞利在十八世纪后期担任巴格达的首席财政官,时值该地区反犹活动日渐加剧,有文件提到“族长沙逊已不敢露面或随意行动”。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土耳其政府任命达乌德为巴格达新的行政长官,达乌德继续推行强烈的反犹政策,并剥夺了沙逊家族首席财政官的职位,后因当地财政问题,只得恢复沙逊家族首席财政官的职位。此时大卫·沙逊正值壮年,已是当地犹太社会的头面人物,老塞利希望他能继承首席财政官的职位,但是大卫·沙逊已不能对达乌德实行的极端残酷的反犹政策坐视不理,遂上诉土耳其政府要求解除达乌德的职务,未料竟获支持。达乌德得知消息后,视大卫·沙逊为眼中钉肉中刺,欲将其剪除而后快,开始实施有计划的复仇行动。大卫·沙逊被迫携年迈的父亲和全家老小乘着夜色,以化装、贿赂的手法逃离了巴格达。

老族长塞利在逃亡中故世了,大卫·沙逊成为一家之长。他率领家人先后在巴士拉和布什尔做了短暂的居留。1832年全家迁往英属印度的港口城市孟买定居,不久后就加入了英国国籍。

大卫·沙逊之所以选择孟买作为安身立家之所,其眼光是独到的。首先,它是英国的殖民属地,能借重英国在全球的资本主义势力,来帮助他进行今后的商业贸易活动。其次,英国在经历了产业革命之后,棉纺织业迅速发展,其国内市场已趋于饱和,大量的棉织品就通过孟买销往印度腹地,孟买成为英国对印度贸易的孔道。再次,当时英国的工业资本家正在极力反对东印度公司在贸易上的垄断,要求获得更多自由竞争的权利,这就为打开广阔的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是这些因素才使大卫·沙逊感到在孟买创办企业会是前途无量的,于是就在1832年在孟买设立了沙逊洋行。

大卫·沙逊利用沙逊家族有担任巴格达首席财政官的声誉和经历,又十分熟悉西南亚和波斯湾的行情,在当地还有一批从前结识的朋友,并通晓多种语言的便利,经营英国纺织品、东方织物及波斯湾土特产的贸易。沙逊洋行很快就发展为印度在波斯湾的最大贸易机构。

1833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废止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专利权的法案,英国商人的对华贸易有了飞速的发展。精明的大卫·沙逊敏锐的察觉到中国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全力将英国的棉纺织品和印度的鸦片输入中国,大发其财。有学者这样描述:黄金雪片似地向他飞来。随着业务的扩大,1844年和1845年,他先后在广州、香港和上海设立了分行。随着上海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地位上升,沙逊洋行在上海的业务扩展十分迅速,在英属印度对中国出口的鸦片、棉纺织品和棉纱等商品贸易总额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上海很快就变成沙逊洋行在华的业务中心,其地位超过香港和广州,为沙逊洋行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后世统计,在长达一个世纪中,光是依靠鸦片,沙逊家族就从当时的中国赚取了4.5亿银元,相当于从当时的每一个中国人身上都掏走了1块银元,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这个条约之中的税收规定大大减少了沙逊家族的固定税,这使得沙逊洋行的生意更上一层楼。为此,大卫·沙逊大胆的预测:西方对华贸易的门户已经洞开。为适应贸易发展的需要,1864年8月,他会同其他洋行代表15人共同发起创办了香港汇丰银行。发展对华贸易,这是大卫·沙逊的极大发现,为此给他及家族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他成为英属印度地区的首富,大卫·沙逊在1854年时估计已拥有百万家财。

大卫·沙逊对慈善事业一直是慷慨襄助的,虽然他早已迁居印度孟买,但对巴格达的贫困犹太人仍眷恋不忘。从1855年起,就由他的长子出面,成立宗教性的慈善机构“大卫·沙逊家族兄弟会”。1861年,大卫·沙逊在巴格达建造了一座华丽的犹太教堂和一所用传统方式对犹太青年进行教育的机构棗犹太经文学院。

大卫·沙逊共有子女14人,前妻生有两子,后妻育有六子。1864年11月7日大卫·沙逊病故于印度波那寓所,享年72岁。

恶魔二代——维克多·沙逊

维克多·沙逊生于1881年,青年时代爱好航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加英国皇家空军,作战时因左脚负伤而致残,人称“跷脚沙逊”。又因其为世袭准男爵,中外人士称他为沙逊爵士。

1918年维克多·沙逊在印度孟买继承祖业,掌握了新沙逊洋行的经营权。他曾经担任过印度殖民地国会议员、调查印度工业劳动问题皇家委员会等职。1919年在香港设立香港信托公司,负责沙逊家族成员财产托管和收益事宜,利用庞大的信托基金购置有价证券,以收购股票的办法控制了一些著名企业的股权。1920年维克多将新沙逊洋行改组为私人股份有限公司(E.D.Sassoon & Co., Ltd.),核定资本为100万卢比。

20世纪20年代,由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和民族工业的发展,使得沙逊集团在印度很难再有发展余地。对于野心勃勃而又长袖善舞的沙逊爵士,上海这个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的远东第一大都市,早以是他垂涎的宝地了。当时上海是个无税口岸(指财产税等),公共租界只征房捐和土地捐等,这就增大了利润空间。

上海是个典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英国人在租界中的势力很强。并且新沙逊洋行在上海已有相当基础,拥有大量房地产,已然成为上海最大的房地产商了。同时上海还是中国的商业金融中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这些有利条件是别处不具备的,上海充满着无限美好的发展前景。于是维克多·沙逊决定把经营重点转移到上海,并准备亲自在上海“大干一番”。这是新沙逊洋行经营战略的重大转变。

在维克多·沙逊掌权之前,新沙逊洋行主要经营鸦片和棉纱布匹生意。

1923年维克多·沙逊第一次来到上海。初来乍到,对投资方向举棋不定时,见安利洋行发生资金周转困难,遂决定投资改组“安利”。维克多·沙逊看中的是“安利”的规模及“安利”老板棗安诺德兄弟在公共租界工部局的地位。假手“安利”,大力扩展新沙逊洋行,吞并“安利”及其所属产业。果然,十多年后的1936年安诺德兄弟退出“安利”,“安利”变为沙逊系统的一个企业。从此,新沙逊洋行成为名列前茅的大洋行了。

维克多·沙逊在上海站稳了脚跟,除继续经营进出口业务外,还建立了若干直属公司,投资多种行业。然而使维克多·沙逊一战成名的还是他在房地产方面经营的巨大成功。沙逊在这一时期主要采用租地造屋的办法,这种办法不但保持了自然增值的利益和将经营房产的风险转嫁给租地造屋者,而且经过一定时期之后,土地上的建筑物也就归之于土地所有者。

维克多·沙逊在1925年起开始兴建高楼大厦。首先兴建的是沙逊大厦,沙逊大厦面临南京路和黄浦江,三面沿马路,一向被认为是上海最好的一块土地。沙逊大厦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沿南京东路和外滩的外墙使用花岗石。从1926年4月破土兴建,至1929年9月5日全部落成。沙逊大厦外表豪华,地理位置优越,又是上海第一个高层建筑,因此建成后,维克多·沙逊顿时“身价”百倍,马上成了上海摊上的“红人”,新沙逊洋行的“声誉”也随之大为提高。随后沙逊又陆续建造了河滨大厦、都市饭店、汉弥尔登大厦、华懋公寓、格林文纳公寓。使其在解放前的上海28幢十层以上高层建筑中占了6座。

在沙逊集团急速膨胀的过程中,维克多充分意识到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融合形成的金融资本的重要作用。1930年成立了新沙逊银行,是沙逊集团各企业的金融管理中枢。1935年由于美国白银政策使中国出现银元币制危机,维克多·沙逊通过伦敦路透社抛出了图谋控制中国币制的“救济上海金融之计划”(简称“镑券计划”),企图把中国货币体制纳入英镑集团范围,但因遭到中国人民的反对而搁置。

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事后,上海租界的地位岌岌可危,沙逊看到形势对自己的发展不利,开始陆续将资本转移国外,大量抛售各附属企业和投资关系公司的股票。估计第一次撤退转移的资金要超过1,000万美元。

1945年抗战胜利后,维克多·沙逊看到租界特权业已失去,蒋介石政权摇摇欲坠,通货恶性膨胀,不由地发出感伤:在中国开展大规模业务的日子已经过去了。随后将在上海的直属公司全部迁往香港,上海只设分支机构,资本额也改以港元计算,同时大量出售产业,进行第二次撤退。

上海解放后,新沙逊集团因积欠巨额债务,于1958年10月31日以产抵债,把其在大陆的全部财产转让给中华企业公司,结束了在大陆的业务。

鳄鱼的眼泪——詹姆斯·沙逊

虽然沙逊家族结束了在大陆的业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沙逊家族退出中国,沙逊家族控制的汇丰银行早在十九世纪就发展成为了香港地区最大的发钞银行,沙逊家族也成为香港当地知名的富商,收购了大量的香港土地和大楼,而1949年新中国之后,汇丰银行更是霸占着港币的发行权,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到祖国怀抱后,汇丰集团的总部才从中国香港搬离,撤回到了英国伦敦。

而在华为孟晚舟事件和香港黑暴中,沙逊家族控股的汇丰银行就是陷害孟晚舟以及支持黑暴势力的幕后黑手。这个恶魔家族百年来孜孜不倦地致力于祸害中国。

令人讽刺的是,沙逊家族后人——詹姆斯·沙逊,是现任英中贸易协会主席,多次假惺惺地发表所谓的“亲华言论”,接受国内新华社等媒体采访时摆出一副爱华的姿态,还在去年大张旗鼓地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上发表《英国承受不起背弃中国》的文章,生怕中国人不知道的样子。

然而,这些都是鳄鱼的眼泪,詹姆斯·沙逊无非就是为其家族重返中国做铺垫,此人勾结国内买办寡头,目的就是想和其家族先祖一样,做空中国,祸害中国人民!

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

来源:琉璃殿中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