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原文】

子曰:「性(1)相近也,习(2)相远也。」(《论语·陽货第十七》)

【注释】

(1)性:人(或生命)先天具有的纯真本性。

(2)习:后天习染积久养成的习性。

【语译】

孔子说:「人(或生命)先天具有的纯真本性,互相之间是接近的,而后天习染积久养成的习性,却是互相之间差异甚大。」

【研析】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陽货》)是说:只有智慧打开最多的智者和智慧封闭最深的愚者,他们的心性不会受外在环境的污染和教化而改变。在「上知与下愚」之间,是绝大多数的一般人,都能修养心性,也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接受教化可以升华,受到污染则会下沉,环境能起到污染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能使人出污泥而不染的方法,那就是正法正道。由于相生相克的原理,世间存在能使人污染、下滑的邪道,必然也同时存在能使人纯净、升华的正道。所以透过学习正道,一般人都能从修养心性中得到升华,这也许就是礼乐教化的最终目的。

人在迷中很难有自知之明。其实人的先天都有真诚、善良、宽容谅解的纯真本性,只是特点有些不同而已。是因为后来出现了神造人,才有了人间和人体,因而有了人的文化和历史,也就有了学习和认知,形成知识、见解和观念,还有深浅不一的情欲、执着和人心。所以来到人间生死轮回的元神本性是相近的,而学习的知识,沾染的观念和执着却是因人而异,相去甚远的。习染不好的思想、不好的观念、执着心愈多,智慧也就封闭得愈深;反之,愈能显露出元神的本性和智慧。

【延伸思考】

1、人的本性都是很单纯的,但是人心和思想却都是极其复杂的,所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互相之间差异极大。在复杂的人心和观念中钻牛角尖,或要求别人和自己一致,符合自己的意愿和想法,简直是庸人自扰。

想想看:认同本性的一面,用本性的一面来看世界和对待别人比较好呢?还是用后天形成的观念、思想、人心为人处世比较好呢?

2、如果认同、接受人世间的不好的观念、不好的思想、执着心等,会受到污染,那么不认同、不接受、不接触人世间的不好的观念、不好的思想、执着心等,是不是就不受污染了?这是不是要具备能区分人心、思想、观念的善恶好坏的能力?这是不是就具备了某种程度的智慧了?这方面做得愈好愈彻底,是不是心就愈纯净,愈能显露出本性,也就是智慧愈高了?

【阅读资料】

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

人在后天形成了许多的固有观念和思想框框,特别是人在私心的作用下,在头脑中产生了很多不好的思想,这些都是人后天形成的,并不是人真正的自己。能够找到先天真正的自己,不带任何观念的用自己的真本性来思考问题,看待周围一切事物,才是真正地认识自己,就好像人把戴在眼前的变色镜摘掉,才能看到世界的本来面目一样。

苏格拉底还有一句名言是「美德即知识」,意思是存在着美德、真诚善良等这一类知识,值得我们去学习。

人先天的自己是善良的、纯净的、纯真的,而且是智慧的。是后天的一切使人变得复杂、肮脏、愚钝、迷失。在迷失中去寻找智慧,就像在黑夜中寻找光明一样。一般人所认为的「智慧」,往往只是处理问题的手段,甚至是思想中的观念,但是这一类观念愈多,对自己的智慧只会封闭得愈严。

「认识自己」,从修养心性的角度来谈,包含向内找自己不足的一层意思。做什么事时,不能总看别人的错,而是要多看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要改进。再进一步讲,如果人能做到无执无求,就能更好的认识自己。因为人在各种欲望和执着的带动下,是无法认识自己的,是找不到真正的自我的。

只有去掉人的不好的观念,破除人的思想框框,荡去人心的污浊,才能启迪人的慧根,唤醒人的良知,使人看清真正的自己和世界的一切。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