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天元:听陈云谈如何做调查研究

繁体

陈云挥毫“十五字诀”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只有依靠调查研究做决策,决策才可能是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那么,怎样做好调查研究?陈云早在延安时期就提出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十五字诀”,这也是他一贯遵循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我有幸在陈云身边工作十年,对他老人家调查研究的作风深有体会,多次目睹他书写“十五字诀”,也曾多次聆听他谈“十五字诀”。其中最系统、最完整的一次聆听是在杭州。

1990年1月23日,陈云在杭州。吃过早饭,他在办公室看文件大约一个小时,之后要写字。他来到备有笔墨纸砚的桌子前,挥毫写了几幅大字,其中一幅写的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书赠李泽民。陈云八十五”。写完后,他还特意嘱咐我:“把这幅字盖上图章。”我将印章盖好后请他过目。他认真地又看了一遍,然后说:“明天送给李泽民。”

赵天元:听陈云谈如何做调查研究

1990年1月24日,陈云同浙江省党政军领导谈话时,将事先题写的条幅赠送给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

陈云谈“十五字诀”

第二天,24日,也是农历己巳年腊月廿八,再过三天就是春节了。上午,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及全体省委常委,在杭州的中顾委委员铁瑛、李丰平,浙江省顾委、纪委、人大、政协、政府、军区,杭州市委、市政府的负责同志等,相继来到了位于西湖南岸的西子宾馆二号楼会议室。

10点整,陈云准时来到会议室,愉快地与大家互致新年问候并合影留念。之后,大家围坐在沙发上进行亲切交谈。

坐下之后,陈云先把头天写给李泽民的那张条幅交给了他。李泽民接过条幅,双手捧起展开来给大家看,激动地表示:“陈云同志的这15个字,不光是送给我的,也是送给我们省委全体常委的。这是陈云同志对我们的期望。”

李泽民收起条幅坐下来之后,陈云开始和大家谈这15个字。他告诉大家:“在延安的时候,我曾经仔细研究过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当我全部读了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之后,感到里面贯穿着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实事求是。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当时我的体会就是这15个字: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接着,陈云对这15个字又作了较为详细的阐释。他说:“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都不要读。只唯实,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交换,就是互相交换意见。(说到这里,他指着茶几上的茶杯)比方说看这个茶杯,你看这边有把儿没有花,他看那边有花没有把儿,两人各看到一面,都是片面的。如果互相交换一下意见,那么,对茶杯这个事物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全面的符合实际的了解。过去我们犯过不少错误,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问题有片面性,把片面的实际当成了全面的实际。作为一个领导干部,经常注意同别人交换意见,尤其是多倾听反面的意见,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比较,就是上下左右进行比较。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论持久战就是采用这种方法。他把敌我之间互相矛盾着的强弱、大小、进步退步、多助寡助等几个基本特点,作了比较研究,批驳了‘抗战必亡’的亡国论和台儿庄一战胜利后滋长起来的速胜论。毛主席说,亡国论和速胜论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由此可见,所有正确的结论,都是经过比较的。反复,就是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这也是毛主席的办法。他决定问题时,往往先放一放,比如放一个礼拜、两个礼拜,再反复考虑一下,听一听不同的意见。如果没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假设一个对立面,吸收正确的,驳倒错误的,使自己的意见更加完整;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还要继续修正。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这里所说的反复,不是反复无常、朝令夕改的意思。”

赵天元:听陈云谈如何做调查研究

陈云赠本文作者的手迹

陈云归纳道:“这15个字,前9个字是唯物论,后6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

讲到这里,陈云问李泽民:“你们开始学哲学没有?”

李泽民答:“从1月份开始学,中顾委发的陈云同志的三个讲话,我们常委都学了。”

陈云谈调查研究

陈云对15个字作了详细阐释之后,又谈如何做好调查研究的问题。他说:“我还有一个意见,请你们考虑。搞调查研究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亲自率工作组或派工作组下乡下厂,这当然是十分必要的;另一种是每个高中级干部都有敢讲真话的知心朋友和身边工作人员,通过他们可以经常听到基层干部群众的呼声。”

赵天元:听陈云谈如何做调查研究

1961年6月27日至7月11日,陈云在上海市青浦县小蒸公社做农村调查。图为陈云(二排左四)同公社干部合影

说到这里,陈云把目光转向李丰平:“你李丰平同志是四川人,周围就有这种人。后一种调查研究,有‘真、快、广’的特点。所谓真,就是他们敢于反映真实情况,敢讲心里话。因为他们信得过你,知道你不会整他们。我就有这样一些朋友。所谓快,就是当问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能够及时发现。所谓广,就是全国各省市、各行各业,都有许多高中级干部,包括离退休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后一种调查研究比前一种调查研究更重要一些。两种调查研究都有必要,缺一不可。这是我第一次同地方的同志交换这个意见。”

李丰平说:“要下去蹲点,交知心朋友。现在有些人下去搞调查,走马观花,一天走好几个县。”

陈云说:“1961年6、7月间,我在青浦县小蒸公社搞调查,住了半个月。这里是我1927年搞过农民运动的地方,解放后也常有联系,当地的干部、群众能够同我讲真话。当时在养猪问题上已经确定实行‘公私并举,私养为主’的方针,但对母猪是公养还是私养,并没有明确规定,而这是关系到养猪事业能否迅速恢复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小蒸公社当时有15个养猪场,我去看了10个,还看了农民私养的猪,并召开了几次座谈会之后,感到私养母猪比公养母猪养得好。私养母猪喂食喂得好,有的甚至喂泥鳅,猪圈也干净,产苗猪多,苗猪成活率高。公养母猪喂食不分大小、强弱,像开‘大锅饭’,猪圈脏得很,母猪流产多,苗猪成活率低。通过这次调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大部分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总之,后一种调查研究,你们浙江可以试一试。你们要在各行各业广交知心朋友。”

这时,陈云把目光转向浙江省军区司令员黎清,对他说:“军队也可以这样做。”

临别时,李泽民再次跟陈云说:“我们一定不辜负陈云同志的期望,把哲学学好,把调查研究搞好,把浙江的工作做好。”

“好嘛!”陈云愉快地同大家告别。

这次聆听陈云谈哲学和调查研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陈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和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中,凝练出做好工作应该采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交换、比较、反复”的辩证的科学方法,这充分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归纳得透彻、凝练、实用,让人容易学、容易记、容易用。陈云把调查研究的经验讲得明明白白,既是心与心的交流,也是手把手的教导。

据1961年跟随陈云到青浦调查的同志讲,当时陈云吃住都在农民家里,亲自问、亲自看,取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从而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与准确性。这次调查后,他给中央写了《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的调查报告,具体指出了母猪私养的几条好处,其中提到:私养母猪,“对最后生下来的比较瘦弱的奶猪特别照顾,把它放在奶水最多的第三个奶头上吃奶。经过安排,奶猪就习惯于在固定的奶头上吃,大小长得比较均匀”。陈云调查研究之实之细,由此可见一斑。

陈云关于农村“万元户”情况的调查

陈云在杭州谈话中讲“搞调查研究有两种方法”,“后一种调查研究比前一种调查研究更重要一些”。对他所讲的第二种调查研究方法,我有切身体会。那时,每当我休假探亲前,他都会安排我回老家时做些有针对性的社会调查,回来后要向他报告具体的调查情况。

1985年9月全国党代会召开之前,媒体对农村“万元户”的宣传过热,热到一些不了解农村情况的人以为当时农民都成了“万元户”。这种脱离实际的宣传,于国于民都没有好处,甚至会导致一些领导者昏昏然,作出不切实际的决策。陈云是不相信这种宣传的,因为他了解中国农村的现状,知道绝大多数农民的疾苦与艰辛。为此,他开始了对农村“万元户”情况的调查。

1985年夏天,我回乡探亲之前,陈云交给我一个任务,要我对我们村的农民收入情况做一次认真的调查,看看绝大多数农民的人均收入是多少,有多少“万元户”家庭。

我的家乡位于豫西北,是一个有3000多口人的大村,也是乡政府所在地。这里土地肥沃,人均耕地一亩半多,全部是水浇地,以种植业为主,群众生活处于中等水平。回到村里,我就以亲戚、邻居、同学家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并作了笔记。

8月7日下午散步时,陈云向我了解前些天探亲时的调查情况。他问:“这次回去你是怎样做的调查?”

我说:“我对姐姐家、岳父家和街坊邻居家、同学家做了调查,因为我相信他们给我讲的是实话。我分别给他们各家算了一笔细账:全家一年地里所打的粮食、棉花、药材等折成款,再加上养一些猪呀、鸡呀这些收入,减去所有的投资,包括种子、化肥、农药、水电、提留、饲料等一些费用,最后算下来,结果是人均一年收入还不到200块钱。”

“你们村有没有‘万元户’?”

“我们村没有‘万元户’,在我们的邻村也没听说有,在整个县有。‘万元户’是个别的,占的比例小得很,这些人多是一些做生意的,属于暴富。现在报纸上吹得太厉害,使那些不了解农村情况的人,还以为现在农民都成‘万元户’了。”

陈云听后说:“是呀,‘万元户’是很少很少的。小晏(厨师)他们家是江西的,人均年收入200元。顾秘书岳父家是河北的,连家里的柴火都算上才130元。小朱(警卫员)家是山东的,他们那儿人均收入也不到200元。没有那么多‘万元户’嘛。这一段报纸宣传太夸大,有些吹牛了,不符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停了一下,陈云又问:“现在家里的生活怎么样?”

“和我七八年参军前的情况大不一样了,那时粮食不够吃,纯白面的馒头也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还常有青黄不接的时候。现在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家家户户都有了不少余粮,算是解决了温饱问题。”

“现在还有些地方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陈云说。

在那段时间里,陈云还和许多同志谈论农村情况,并通过多种途径,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时任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的吕东回忆:1985年7月,我到上海、浙江调查后向国务院反映,一些地方放松了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其直接原因是讲“无工不富”的声音大大超过了“无农不稳”,建议要加强对农业生产的宏观指导。陈云同志看了国务院批转的这份调查报告以后,十分重视。

1985年9月23日上午,陈云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闭幕会,我跟随他在会议现场。会议9时开始,9时36分至9时49分,他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强调了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这个重要讲话总共1896个字,是陈云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后形成的。这简短扼要、句句切中要害的讲话,博得了与会代表的阵阵掌声。

这次讲话共分为六点,其中第二点提出:对于粮食生产,我们还是要抓紧抓好。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发展了,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得到了改善。农民中从事农副业致富的,有“万元户”,但只是极少数。前一时期,报纸上宣传“万元户”,说得太多,实际上没有那么多,宣传脱离了实际。现在有些农民对种粮食不感兴趣,这个问题要注意。发展乡镇企业是必要的,问题是“无工不富”的声音大大超过了“无农不稳”。10亿人口吃饭穿衣,是我国一大经济问题,也是一大政治问题。“无粮则乱”,这件事不能小看。

陈云关于“万元户”的这次讲话,纠正了当时媒体不切实际的宣传,使大家对“三农”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陈云“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对全党重视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起了重大作用,而且在今天仍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原载《党史博览》2024年第6期)来源:党史博览作者:赵天元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