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为人民服务”
——写在《为人民服务》演讲及发表80周年之际
江 山
毛泽东的著名题词“为人民服务”,是出现在中国党政军机关最多、最显著的标志性政治书法作品。毛泽东生前曾经多次书写“为人民服务”,留下了无数佳话。毛泽东的名作《为人民服务》,是一篇经典的议论文,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为人民服务”的提法是怎么来的?其最早文献是何时发表的?很多人却并不知道。
今年是张思德同志逝世80周年,也是毛泽东同志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80周年。本文揭秘这个故事,有着特别的纪念意义。
一个战士的牺牲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演讲。
一个普通的警卫战士牺牲了,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为什么要亲自参加他的追悼会,并作重要讲话?他是何许人?
1915年,张思德出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庭。1933年8月红军四方面军解放了他的家乡,那年张思德18岁。同年10月他参加了红军。1935年,他随红四方面军参加长征。在长征途中,他曾三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为了救战友,他曾躺在沼泽地的泥水里,让班长踩在自己背上救出陷入沼泽的战友;为了挖野菜充饥,他抢先“尝百草”,自身中毒而不顾……1936年到达陕北后,在一次反国民党军队六路围攻的战斗中,张思德英勇杀敌,两次负伤不下火线,硬是一人夺得敌人的两挺机枪。由于思想先进,战斗英勇,工作出色,1937年10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春,调到中央警卫营任通信班长。1941年他随营参加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1942年张思德调回延安,同年11月部队整编,他被调到中央警备团当战士。1943年春,中央机关需要从部队中挑选一批优秀战士担任中央领导的警卫工作。
张思德因为表现突出,被选到中央同志身边,不久又被选为毛泽东的警卫员。到毛泽东身边后,张思德从毛泽东身上看到了共产党领袖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力量。他认为,在毛主席身边做的每一项工作,都和中国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和人民利益联系在一起,都必须尽心尽力做好。毛泽东白天工作,夜晚也工作到凌晨才睡觉。张思德了解毛泽东这一工作习惯,每天一起床,他就轻手轻脚地把毛泽东住的窑洞前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毛泽东习惯边走边思考问题,往往不太注意脚下的路,张思德就把毛泽东经常走的路段用黄土垫平、踩实。毛泽东夜晚出去开会,张思德总是提着马灯,早早地等候在门口。张思德从不计较职务高低。和他同期入伍的战友在战斗部队提得很快,有的已经当上团长甚至旅长,而张思德入伍十年一直是班长,但他毫无怨言。
1944年夏天,为了保障中央机关和领导同志冬天取暖,中央警备团决定组织一个小分队去烧炭。这是脏活累活,张思德却第一个报了名。他说,我是共产党员,越是脏活累活,我越应该去。领导同意了他的请求,任命他为副队长,让他带4个战士到安塞县石峡峪去烧炭。出发前,他对几位战友说:“烧炭也是为了夺取抗战胜利,我们一定要干好。”在张思德的带领下,战友们日夜苦战,一个多月就烧出了5万多斤高质量的木炭,超额完成了任务。完成任务后,张思德想起山上烧炭的地方还残留一些砍伐的青冈树,便想抓紧时间再多烧一些木炭。
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带战友小白进山,一起开挖一孔新窑。快到中午时分,一孔炭窑眼看就要挖成了。为了保证质量,张思德钻进窑里,拿着铁锹细心地修整窑壁。就在这时,窑顶突然掉下几片碎土。张思德意识到有危险,大喊一声:“快出去,有危险!”边喊边一把将小白推出窑口。刹那间“轰隆”一声巨响,两米多厚的窑顶坍塌下来。
小白得救了,张思德却被压在土里,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一位领袖的情怀
张思德牺牲的噩耗传来,警卫班的战友个个失声痛哭。警卫队队长古远兴考虑到张思德曾是毛泽东的警卫员,决定把这一消息告诉毛泽东,他走进毛泽东的办公室,见主席正聚精会神地批阅文件,几次张口又止,最后才小声的说了出来:“主席,张思德牺牲了。”毛泽东闻讯后,惊讶地放下笔,详细询问了张思德牺牲的经过,听后默然良久,沉痛的说:“张思德是个好战士,站岗放哨,还陪我外出过,很熟悉。前方打仗是免不了要死人的,但后方搞生产出事故死人是不应该的。”他点燃一支烟站在窗前,深情的望向张思德牺牲的安塞方向,问:“张思德现在安放在什么地方?”古远兴答到:“还被压在炭窑里,正在组织人往外挖。”这时,毛泽东突然生气了:“怎么能这样呢?要尽快挖出来,放哨看好。山里狼多,要是被狼吃了,你这个队长就不要当了。”
随后,毛主席又点燃了一支烟,数着指头对古远兴说:“第一,给张思德身上洗干净,换上新衣服;第二,找口好棺材;第三,要开个追悼会,我要去讲话。”
不久,战友们把张思德的遗体抬到安塞当地村子里,毛泽东又专门派一辆汽车将张思德的遗体拉回了枣园。1944年9月8日,这天,延安枣园笼罩在一片肃穆悲痛的气氛中。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备团1000多人,在延安凤凰山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举行张思德追悼会。操场的土台临时搭起的灵堂上挂着张思德的遗像,黑幕前安置着烈士灵位,灵位前放着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社会部、西北公学、中央警备团以及各营连送的花圈,台前两边挂着挽联,中间悬挂毛泽东题写的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
下午1点多钟,追悼会尚未开始,毛泽东就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布衣,在李克农、杨尚昆等人陪同下,从枣园的住所走出来。毛泽东的脚步沉重而缓慢,往日和蔼的面容今天显得严肃而庄重。走进会场后,毛泽东抬起上面有他题字的花圈,亲手放到张思德遗像前,默哀许久。在追悼会上,中央警备团政治处主任张延桢介绍了张思德的生平事迹。随后,毛泽东作了即兴讲演。毛泽东边讲边打着手势,当讲到“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时候,他就把两手往下用力一压;当讲到“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的时候,就把手卷成一个喇叭筒,放在嘴边一吹……毛泽东的讲话虽然是即席演讲,但显然经过深思熟虑的。
他高度赞扬了张思德的崇高精神境界,认为张思德用行动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榜样。
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主题,他依次讲了以下几层意思:
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正确对待困难,正确对待同志,为人民的利益团结互助;悼念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以弘扬为人民服务精神并团结全体人民。
一篇经典的发表
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讲话,对为人民服务的意义阐述至详,在场的同志无不受到深刻的教育和鼓舞。
中央办公厅秘书处的人员,听了讲话后,都感到深受教育和启发。速记室主任张树德对毛泽东的讲话做了速记,秘书处秘书长陈伯达、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等人也都做了认真记录,他们一起参照记录整理了毛泽东的讲话文稿。整个讲演时长约一个半小时,整理出来的全文约15000字。整理好的讲话稿由胡乔木呈送毛泽东审阅。毛泽东原来只是即兴讲演,讲后也没打算形成文字。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秘书们不仅把他的讲话整理成文稿,而且陈伯达还建议将讲话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
毛泽东说,这只是一个即兴讲话,事先也没有准备,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就不要发表了吧。但陈伯达一再说,这篇讲话中阐述的为人民服务的主题思想很重要,发表后会让更多的人受到教育。毛泽东略加思索,认为陈伯达讲的有道理,便说,先把记录稿放在这里,我看了再说。夜晚,毛泽东在油灯下把这份厚达几十页的文稿看了一遍,他觉得虽然讲话内容很重要,但15000字实在太长了,如果发表,还是以短文的形式出现为好,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毛泽东决定压缩、精炼这篇文稿,把讲话中的精华提炼出来。
他提起毛笔,亲自进行删节。后来,经过毛泽东五次删改的讲话全文被压缩到757个字,不算标点符号只有688个字。定稿后,1944年9月21日,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讲话的新闻稿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引题是“警备团追悼战士张思德同志”,主题是“毛主席亲致哀悼”,副题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是死有重于泰山”。这则新闻稿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最早文献。
1953年,《为人民服务》正式成文,准备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参加编辑工作的陈伯达,把原标题为“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讲话”的文稿送毛泽东审定。毛泽东觉得这个标题平庸无奇,便拿起毛笔,将原来的标题勾掉,然后在上方写下“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
从此,《为人民服务》这篇光辉的文献名扬天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宣言。
多次写过“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首次题写、传播最广的是为《大公报》社职工题写的“为人民服务”。
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在全国各地党政机关驻地的门楣或影壁上,几乎都可见到这幅书法手迹。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一题词是早在1945年国共重庆谈判时,毛泽东为重庆大公报社的职工题写的。《大公报》,1902年由英敛之在天津创办的,曾是我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1949年以前我国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毛泽东很早就与《大公报》有过交往,他早年曾被湖南《大公报》聘为“馆外撰述员”,发表过若干有影响的文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
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与各界人士和团体进行了广泛接触,其中与《大公报》有两次。一次是9月5日下午,毛泽东在桂园会见《大公报》记者并发表谈话。在谈话结束时,社长王芸生表示希望能有机会宴请毛泽东,毛泽东愉快应允。另一次是9月20日晚,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董必武等,应邀出席《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举办的宴会。宴毕,已备好纸墨笔砚的王芸生,请毛泽东题词。毛泽东当即挥毫写下“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
据考证,这是毛泽东第一次题写“为人民服务”。大约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这幅题词手迹在全国传播和流行开来。
1966年11月19日《解放军报》第4版以《学习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题,刊登的整版幻灯片选登,即以这一手迹为通栏标题,这应是在媒体上最早出现的。毛泽东曾经在不同场合多次题写“为人民服务”,不断展现其丰富的精神内涵。
1944年冬,他为党内刊物《书包简讯》题词:“书包简讯办得很好,希望继续努力,为党即是为人民服务。”1945年5月,他为八路军120师359旅719团烈士纪念碑题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还多次题写过“为人民服务”。
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在访问苏联期间接见中国留学生、革命烈士郭亮之子郭志成时,在他的笔记本上题写了“为人民服务”。辽宁省公安干部杨颖,曾在毛泽东身边做过保卫工作。1960年冬,杨颖出差来到北京,临走时,老人家挥毫泼墨,在洁白的宣纸上,给他写下了“实事求是,努力为人民服务”的题词。1965年8月,庐山疗养院护士钟学坤写信给毛泽东,希望得到主席的亲笔题词。毛泽东收信后,不仅回了信,还附上了亲笔题写的“学习白求恩,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
1970年6月27日,在铁道兵工作人员的《毛主席语录》扉页上,毛泽东题写了“为人民服务”。中南海新华门,是党中央、国务院办公所在地的正门。每当我们经过新华门前时,或是在电视新闻里,常常可以看到新华门前持枪肃立的解放军战士,战士身后的红色影壁上,镌刻着“为人民服务”五个金色大字,格外庄严肃穆。
关于这个影壁和上面的题字,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吴连登曾向笔者讲述过此事的来历。他说,汪东兴(原中央警卫局局长)多次跟我讲过这五个字的由来。
毛泽东和党中央入驻中南海后,除了对已经十分破旧的环境、设施作了一些必要的清理和修缮外,几乎没动,很多砖墙都保留着原貌。新华门内的影壁也还是当年袁世凯修建时的样子,深灰色的砖壁,中间有一个椭圆形图案,四个角上刻着花纹。1967年的一天,毛泽东和汪东兴乘车经过新华门时,毛泽东对汪东兴说:“门口的影壁是不是考虑给它用起来?”汪东兴当即说,好,就写上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吧。毛泽东问汪东兴,写我的话好吗?汪东兴说,这是我们党的宗旨,我们中国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毛泽东点点头,表示同意。随后,汪东兴安排中央警卫局工作人员周启才和武建华负责此事。不久,在中南海新华门的影壁上,便出现了毛泽东书体的“为人民服务”。
(作者为新华社高级记者、中红网总编辑)
来源:红色文化网
作者: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