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上页 | 共2页,当前在第1页 | 下页

19

“党领导一切,我要坚持到底!你们取消前委我坚决反对。若你们来武装解散前委,我有个班的兵力,也要坚决抵抗!”

话说在1929年4月8日,红4军、红5军在于都城东门外沙坝上举行了一个会合联欢大会。毛泽东、陈毅、滕代远在会上讲了话。

毛泽东随后又召集了有赣南特委和军事部派来的罗寿男参加的前委扩大会议,继续讨论红4军的行动方向问题。扩大会议分析了蒋桂战争的形势,认为蒋桂战争是革命发展的有利时机,作出了红4军争取江西的决定,在赣南短距离分兵,开辟、扩大革命根据地。

4月11日,彭德怀在前委扩大会议上提出要率部打回井冈山,恢复湘赣边区政权。他的这一建议当即得到了前委的支持。会议根据彭德怀的要求,决定将彭德怀、滕代远所部“编为红4军第5纵队”,由彭德怀以红4军副军长名义负责指挥。第5纵队“数日后,须返湘赣边界收集旧部,恢复政权,与赣南取得联络,仍属前委指挥”;会同仍在井冈山上的红4军第32团,恢复和扩大以井冈山为中心的湘赣边界革命根据地。

根据彭德怀的要求,会议还决定调拨一部分干部和枪支给第5纵队。

后来,红1纵队司令员林彪给了彭德怀部一部分坏枪。毛泽东得知后,严肃地批评了在林彪等红4军领导人中间存在的不肯调人调枪给别的单位的本位主义思想。

一天傍晚,毛泽东和陈毅、谭震林、黄琳一起到河边散步,他停下脚步问道:

“鱼在水中,是否也要睡觉?”

这个问题问得太突然,说鱼要睡觉吧,谁也没有看到过;说鱼不睡觉吧,似乎没有道理。陈毅和谭震林、黄琳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有回答。毛泽东笑着说:

“我看鱼是要睡觉的。鱼在水中游动,总有个休息的时候,光有动,没有静,是不可能的。世界上的任何动物,有动就有静,有生就有死。”

江华(黄琳)后来回忆说:“他用身边的小事,向我们阐述了事物的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哲学道理。信手拈来,入情入理,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且说在前委扩大会议后不久,红5纵队启程北归。红4军其它纵队则在赣南分兵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实施“争取江西,同时兼及闽西、浙西”的战略计划。

彭德怀率部回到井冈山,在茨坪住了一晚,会见了王佐。彭德怀问起别后情况,王佐汇报说,他的特务营200多人并没有受到大的损失,只是当时他们住在小井红光医院里的100多名来不及转移的伤病员和医护人员,全部都被敌人枪杀了。

第二天,彭德怀在砻市会见了边区各方面的干部,了解到永新的革命力量保存得比较完好;莲花、宁冈、遂川3县的地方武装各损失了一部分,有的坚持公开活动,有的转入了地下。红5军守黄洋界的2大队李灿、张纯清部,也只伤亡了20余人。

彭德怀还了解到,守八面山的彭某、李克玉大队,由于他们的地方观念比较强,当时又缺乏坚持湘赣边斗争的信心,就撤出了井冈山,退往大队长彭某、党代表李克玉的家乡湖南祁阳、宝庆一带。据说,后来他们在衡阳以东被国民党军队包围消灭了。

这个传言其实并非完全属实,彭德怀后来在1955年见到了在海军航空兵工作的李克玉,李克玉证实该大队不是全部被消灭,而是被打散了。

彭德怀、滕代远商定:将原5军的部队整编为两个纵队、9个大队,纵队长分别是李灿、贺国中,各辖4个大队;军部直辖1个特务大队。

后来,彭德怀在率部攻打安福县时,又遭受了重大损失:纵队长贺国中、参谋长刘之志阵亡;纵队长李灿和9个大队长也负了伤。此战共伤亡了300余人。1929年秋,彭德怀又率余部离开了湘赣边界,开往湘鄂赣边区。这是后话。

且说在4月中旬的一天,毛泽东率领红4军第3纵队从于都出发,经赣县的江口、于都的峡山,来到了兴国县城。他就住在潋江书院里。兴国县委负责人决定召开一个群众大会,请求毛泽东和大家见见面。

这一天清晨,在城边绿树掩映的鸡心岭山坡上,红旗飞舞,5000多群众挤满了整个鸡心岭前的大草坪。毛泽东和3纵队的干部们走上临时搭起的主席台,会场上立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毛泽东在大会上讲话时,言语亲切,声音洪亮。他说:

“兴国的父老兄弟姐妹们!我们大家天天讲革命。革命究竟要革谁的命呢?一句话,革反动派的命。反动派是些什么人?反动派就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大资产阶级、军阀恶棍和土豪劣绅,他们就是我们的大敌。革命靠谁来革?不靠天,不靠地,就靠我们自己,靠劳苦工农。怎么个革法呢?蒋介石手里有枪有刀,刀枪干什么用?是要杀人的,杀我们工农大众的!咱们赤手空拳行不行?不行,就说打狗吧,你手里也还得有条棍子,有块石头,手一举,狗才会夹起尾巴逃走。我们要打倒屠杀工农的军阀和他们的后台老板帝国主义,打倒土豪劣绅,就要拿起刀枪,建立工农革命武装,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

毛泽东正讲着,天边忽然响起了一阵阵春雷,接着,豆粒大的雨点便纷纷落了下来。这个时期,兴国正遭春旱,几十天滴雨未下,秧苗眼看就要干死了。毛泽东挥动着手臂兴奋地说:

“这场雨下得好哇!你们大家看,革命一来,年景都变,变得风调雨顺了!”

他的话引得大家开怀大笑起来。情绪激昂的群众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毛泽东继续讲话。毛泽东把紧握的拳头打出去,大声说道:

“我们工农群众要团结起来,坚持斗争,打倒反动的国民党政府,建立工农当家的政权。坚持斗争就是胜利!斗争就是要发动群众,有了群众,才有力量。”

接下来,兴国县委书记胡灿宣布了废租废债的决定,并当场焚烧了一堆堆田契债券。

鸡心岭大会后,红4军3纵队指战员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奔赴乡村,分头做发动群众工作。

毛泽东经过调查研究,制定并颁布了《兴国土地法》。他在这个土地法中,把《井冈山土地法》里规定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个新提法,是一个重大进步。《井冈山土地法》所说的“没收一切土地”,就是把农村中各个阶级的土地一起没收,重新分配。这样做的结果不利于争取农村中的中间阶级。而《兴国土地法》中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就明确了打击对象是地主阶级,使所有农民群众认识到,土地革命代表了自己的利益,这样也就争取了中间阶级,有利于集中打击地主阶级。

《兴国土地法》中所说的“公共土地”,是指在旧中国带有政治性的土地,如反动村、乡政府的土地;有名为“社会公益”性的义仓田和提供修桥补路费用的土地;有教育性的学田;有宗教性的各类佛门教会的庙宇田;还有宗族性的在祠堂名下的公堂田。这些所谓的公共土地,其实大部分都掌握在豪绅地主与富农手里,农民根本无权干预。毛泽东将其称之为“死地主”。他说:

“看起来,兴国的‘死地主’也不少。这些‘死地主’的田不平分给穷人的话,多数农民土地不足的问题仍然得不到合理解决。”

毛泽东为贯彻《兴国土地法》,首先从组织上、理论上培养土地革命的骨干力量,他亲自在潋江书院崇圣祠里主办了一期“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共有40多人参加。年仅14岁的萧华,作为青年团干部也参加了这期训练班。

萧华,1916年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父亲萧能球,母亲严招胜,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的家还是兴国地下党的交通站和联络点。正是在父亲母亲的熏陶下,小小年纪的萧华就走上了革命道路。

训练班的主要课程有:国际国内形势讲话,农民问题及土地革命,党的组织和纪律,革命武装与革命政权。

毛泽东不仅编写了大部分教材,还亲自登台讲课,再现了大革命时期他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和在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风采。

每天晨曦初露,毛泽东和学员们一起到雨坛垴树林前的草坪上散步,早读,唱歌子。每次上课,他都用极通俗的语言向学员们阐述一些比较复杂的革命道理。在讲到破除宗族观念的时候,他指着大厅门口一尺多高的门槛说:

“你们看,土豪劣绅就好比是祠堂里那个石头门槛。要是没有这个门槛,我们不是更可以自由自在地进进出出吗?”

在阐明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时,他说:

“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随时随地都要念叨‘争取群众’,这是共产党的护身法宝,是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法宝。丢掉这个法宝,革命就要失败,共产党就一事无成。”

在群众真正发动起来以后,毛泽东又召集兴国县委等地方组织负责人会议。他联系1928年冬地方武装汇合红2团攻克兴国县城后,因为不懂得发动群众建立政权,结果使革命胜利成果得而复失的教训,在讲话中说:

“凡是暴动过的地方,都必须发动群众建立红色政权。否则就要失去群众的信仰,使革命力量成为水上浮萍,没有坚实的根基。”

毛泽东还制定了一个《兴国县革命委员会政纲》。他在纲领中写道:

“(1)推翻国民党统治,成立区、乡工农民主政府。(2)没收豪绅地主的土地、山林,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耕种,烧毁田契借约。(3)建立和组织革命的武装——赤卫队和少年先锋队。(4)取消国民党政府的一切苛捐杂税,实行统一的累进税。(5)开展游击战争,打倒贪官污吏,肃清封建势力,保卫县、区、乡革命政权。”

就在这4月中旬,兴国县第一个红色政权——革命委员会在人民群众的欢呼声中诞生了。在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毛泽东亲手将朱红的大印交给“赤脚佬”——县革命委员会主席萧芳全。

《兴国县革命委员会政纲》作为革命政权的施政大纲,迅速在兴国大地上贯彻实施。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于都、宁都两个县的革命委员会也相继成立了。至此,赣南革命根据地已经初步形成。

正当赣南地区革命浪潮不断高涨之时,蒋桂战争亦告一段落,江西省国民党军大部返回,并以4个旅的兵力向红4军推进,企图围歼红4军主力。

1929年5月18日晚上,红4军在瑞金召开干部会议,研究打破敌军围攻的行动方案。林彪在发言中提出了对时局比较悲观的看法。

此时,红4军还不知道,早在5月13日,粤、桂军阀之间的战争在广东又爆发了,紧邻粤东地区的闽西大小军阀,为了各自的利益,先后投入了这场混战。盘踞在闽西的土著军阀陈国辉亦赴粤参战,造成了闽西敌人力量空虚的局势。

5月19日,毛泽东收到了闽西临时特委书记邓子恢派人送来的《闽西历年斗争与敌我情况》的书面报告,邓子恢请求红4军再次入闽。毛泽东、朱德审时度势,决定红4军第2次入闽。

邓子恢,1896年8月17日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县东萧邓厝村,兄弟姐妹8人,他排行第二。邓子恢幼年就读于桐冈小学,17岁入龙岩中学堂丙班,受辛亥革命影响接受了孙中山的救国思想,1915年秋加入中华革命党。1917年3月,他考取公费留日,在东京东亚补习学校留学一年多,因贫病交加辍学回国,到龙岩桐冈小学任教;1918年底前往江西省崇义县杰坝圩“庆昌和”杂货店当店员。五四运动后他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1921年春在龙岩白土桐冈书院组织奇山书社,创办《岩声》月刊,传播马克思主义。1926年秋北伐军挺进赣南解放崇义县,在杰坝圩成立国民党区党部,邓子恢任常务委员,12月经陈赞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陈赞雍和邓子恢发展了十几个党员,成立中共崇义县支部。1927年冬,他任中共龙岩县委宣传部长;1928年3月4日,参与领导龙岩后田暴动,建立闽西第一支农民游击队;1928年4月,任中共上杭县委宣传部长,在蛟洋协助当地领导人发动蛟洋农民暴动。6月底永定暴动后,他与张鼎丞一起,领导分田斗争,创造了漠南分田经验,并担任红军营党代表;7月中共闽西特委成立,担任宣传部长,并任闽西暴动委员会副总指挥兼任红7军第57团党代表。1928年7月,中共闽西特委在永定溪南成立,邓子恢任特委宣传部长,兼任闽西暴动委员会副总指挥。1929年3月,他接任中共闽西特委书记。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