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上页 | 共2页,当前在第2页 | 下页

6月15日,朱德也写了一封《答林彪同志谈前委党内争论的信》。他在信中发挥了在白砂会议上的发言,对毛泽东的批评作了答辩,主要有3条意见:

1、“党管理一切为最高原则,共产主义中实在找不出来。”2、“共产主义所提出的是无产阶级专政,共产党为他们的参谋部,经过无产阶级组织的各种机关(苏维埃)起核心作用去管理一切。如果真要实行此口号(党管理一切),必然使党脱离群众,使党孤立。”3、“说‘反对党管一切’的口号出自于我,不能接受。”

朱德在信中还提出在党的指导下军事机关应该起核心作用。他说:

“军事行政路线是受党的政策指导的,它的行政路线是有处理的责任,党员在此机关内起核心作用时也是党给予的行政责任,绝非机械式的去执行。”

他还说:使军事机关“不起作用是党的损失”。负责军事的党员要求在军事机关起核心作用,不是“代表军官争自由,与党分权”。目前的问题是“党还没有管理一切而是书记”管理一切。过去前委代替了支部工作,实行的是由上而下的家长制,而不是自下而上的民主制。我反对的“不是集权于前委,而是集权于前委书记”。

毛泽东、林彪及朱德3个人的3封信都公开亮相,使彼此的争论更加公开化了。同时,毛泽东和朱德作为党和军队的主要领导人而观点不一致,也使争论更加难以解决了。在这种情况下,各纵队、支队党委讨论得也更加热闹了,甚至连毛泽东、朱德的去留问题都提出来了。

毛泽东作为前委书记,他对于这场争论的公开化与激烈化,有些始料不及。他细心地观察和思考着出现这场争论的原因和实质,努力寻求解决争论的根本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6月17日,毛泽东、朱德在新泉“望云草室”接到闽西特委送来的报告,说是陈国辉的主力在毛泽东骄兵之计“引导”下,已经趾高气扬全部返回到了龙岩城。红4军党内的争吵归争吵,仗还是要打的。毛泽东、朱德马上下达了向龙岩进军彻底消灭陈国辉部的命令,率领红4军1、2、3纵队及红59团,挥戈南进。

6月18日晚上,朱德、陈毅等人在小池圩“赞生店”楼上召开有各纵队司令员参加的军事会议,但他们却没有通知毛泽东,只让谭震林参加会议,由谭震林负责向毛泽东传达了会议的决定。

江华事后曾经说:“这样重要的会议以及如此的行动,不通知党代表毛泽东参加,是很不妥当的。”

此后,毛泽东便和谭震林、江华及前委、政治部工作人员一起,随同刚刚由闽西地方游击队编成的红4军支队张鼎丞部行动。尽管如此,毛泽东还是吩咐小池区委,发动群众协助红军站岗放哨,严密封锁消息,将敌人蒙在鼓里。

6月19日拂晓,已经完成包围龙岩计划的红4军和红59团,兵分4路发起了闪电式攻击,经过激烈巷战,将陈国辉部主力消灭于东门外见龙桥一带。

四面楚歌的陈国辉装扮成一个老百姓模样潜逃了,他的2000余名部下全部被歼。红4军缴获迫击炮4门、机枪10挺、步枪900余支、子弹不计其数。这是红4军进军闽西以来的又一个大胜仗。

闽赣路千里,春花笑吐红。孤军气犹壮,一鼓下汀龙。

陈毅这首《反攻连下汀州龙岩》一诗,既是他此一时期心情舒畅的写照,同时也生动表现了红4军全体指战员的昂扬斗志和胜利的喜悦,记录了红4军二次入闽以来的斗争进程。

三打龙岩的重大胜利,震撼了闽西地区的反动统治基础,土地革命的烈火熊熊燃烧起来,初步形成了以龙岩、永定、上杭为中心,包括连城、长汀、武平等县的闽西革命根据地。

6月20日,前委和龙岩县委在中山公园召开了有3万多军民参加的祝捷大会,欢庆三克龙岩及消灭陈国辉旅的重大胜利。

祝捷大会首先追悼在战斗中牺牲的红军指战员和龙岩革命烈士。毛泽东在大会上讲话说:

“将来,自由的中国要纪念每一个在革命事业中牺牲的士兵和老百姓,他们的家庭可以领到抚恤金,他们的子女可以受到公费教育。

红4军三克龙岩后,决定在龙岩进行休整。前委秘书处安排毛泽东与贺子珍住在龙岩北山下的新邱厝,这里离司令部、政治部较近,山上松柏蔽日,环境十分幽静。可惜在两天后就发生了一件令毛泽东非常痛心的事,这期间当然也有一些是很有趣的事,以至于使他终生难忘。

且说此时形势稍安,召开红4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以求得党内争论问题的解决,已经成为矛盾各方面人物的共识。由于毛泽东和朱德都不便出面,前委便决定由陈毅主持第七次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

毛泽东很重视这次大会。他的想法是通过“七大”总结红4军下井冈山以来的经验教训,批评和纠正在新形势下部队中产生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倾向,期望能在他所主张的正确路线上统一思想,促进红4军队伍的发展壮大和游击战争的进一步胜利。他满怀希望找陈毅谈话,要求陈毅支持他的正确主张,能在代表大会上作出一个好的决议。但他不知道,为了召开红4军第七次党代表大会,前委成员及其他各方面人物也各有心机,每天都在私下里频繁地进行着活动。更为严重的是,此时的陈毅只有28岁,正值血气方刚,他不仅没有意识到这场争论的深远意义,而且也正想趁着这个机会表明自己的独立见解,赢得一个一展身手的平台,因此,他并没有理会毛泽东的意见。

正所谓:暗流涌动行舟难,小河沟里也翻船。

主义之争不为私,推心置腹也枉然。

6月22日,红4军第七次党的代表大会在龙岩城一所中学里召开了。在到会代表中,有红4军前委委员、各纵队司令员、支队长、大队长及大队以上党代表和士兵代表共四五十人。会场设在学校的厅堂里,前委委员们都坐在一个平台上的长板凳上。

陈毅主持会议并代表前委作了报告。他在报告中部分采取了毛泽东在6月14日长信中的分析,指出了这场争论产生的原因。同时,他在一些问题上又不完全同意毛泽东的意见。他说,组织制度、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如“组织不完备”,“领导兼职太多”,“过去党的批评精神缺乏”,“负责同志间工作方式与态度不好”等,也是引起争论的原因。

关于如何解决党内争论问题,陈毅提出,必须坚持实行“民主集中制”,“反对家长制和极端民主化的倾向”;要“提高党员政治水平线”,“改进支部生活”;还要“反对一切非无产阶级意识”等等。

对于争论的焦点,是否设置军委问题,陈毅做了重点说明,他认为没有设立军委的必要,反而提议要大力加强前委领导,并对刘安恭、林彪的言论和行动进行了批评。接着,他话锋一转,又对朱德和毛泽东两位军政领导提出了十分尖锐的批评。

陈毅的二儿子陈丹淮曾经记述说:“他批评朱德有旧军官思想,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对刘安恭的宗派主义活动姑息。他批评毛泽东有个人英雄主义和家长制领导方式;批评毛泽东经常说的‘马列主义是规定了世界革命的基本原则,但中国革命的具体做法要我们自己在实际中创造’这样正确的观点,是对马列主义信任不够;批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的说法,而片面地强调是共产党员就有发言权,说错了可以纠正。这些意见表现了陈毅当时的思想水平,在很多问题上,认识是很模糊的。陈毅还说:‘你们朱毛吵架,一个晋国,一个楚国,两个大国天天吵,我这个郑国在中间,简直不好办。我是进出之间为难,两大之间为小。我跟哪个走?站在哪一边?就是怕红军分裂,希望你们两方团结起来’。”

朱德听了陈毅的批评,没有讲话。毛泽东则发表了简短的讲话。

傅柏翠后来回忆说:“那次会上,毛不像平时那样谈笑风生,那么深入浅出地悬河泻水般滔滔不绝,娓娓而谈,而是态度严肃,正襟危坐,他的话简短到不能再简短了:‘许多意见可以保留,现在无须答辩,让将来的事实证明。’话虽短,不一般,句句有所指,字字有着落,令人心里为之震动。”

据其它史料记载,毛泽东是这样说的:

“大家对我的有些批评意见是很对的,对我有好处的批评,我会考虑。”“至于陈毅对我个人有许多批评,我现在不辩。如果对我有好处,我会考虑的,不正确的将来自然会证明是不正确。将来,让事实来证明是对是错。”

毛泽东还特别说明:我们红4军是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这不是家长制。他再次申明自己的观点:要从实际斗争经验出发,加强党对红4军的领导,军队要做政治工作,要打仗,要筹款,要讲三项纪律八项注意。

由于陈毅在大会上号召“大家努力来争论”,所以代表们对几位领导人提出了很多意见。有些意见是中肯的,有些意见则是偏激夸大的。刘安恭就利用一部分人对毛泽东的不满,乘机排挤毛泽东。林彪、罗荣桓等人在会上发言,坚决拥护毛泽东的政治主张。但是,像林彪、罗荣桓这种意见的人在会议上只是少数,多数人发表的基本上都是反对毛泽东的意见。

红4军“七大”会议只开了一天,最后通过了陈毅殚精竭虑用了两个昼夜按其报告精神起草的《红军第4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党内争论问题及分兵问题》。实际上,这个决议只涉及了“党内争论问题”,而对于“分兵问题”,决议说等新的前委产生后,由新前委讨论决定。

在这个决议案里,毛泽东和朱德都受到了严厉批评。据陈毅说,他在草拟决议案时最终选择了这样的办法:“对毛主席我打了他一棒,对朱军长我也打他一棒,对刘安恭我也打他一棒。”

决议批评毛泽东“不服从中央指示”,“不服从中央调动”。还说毛泽东见前委有“不生”“不死”的状态,不去积极挽救,反而提出辞职不干,这是不对的。毛泽东关于“红4军有个人领导与党的领导的斗争”的判断,是不正确的。决议对毛泽东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也提出了批评。

决议说朱德在《答林彪同志谈前委党内争论的信》中提出的3条意见,第一条“完全不是事实”,第二条又是“失于武断不合事实”,第三条有点“互相攻击的意味,是最要不得的”。

决议的结论部分说,毛泽东有7项缺点:1、英雄主义;2、固执己见,过分自信;3、虚荣心重,不接受批评;4、在党内用手段排除异己,惯用报复主义;5、对同志有成见;6、工作态度不好;7、小资产阶级色彩深厚。“因有以上之错误,使同志们怕说话,造成个人信仰,使小团体观念加重。”

朱德的缺点也是7项:1、用旧军阀的手段,相信私人;2、有迎合群众造成个人信仰的倾向;3、无形间有游民无产阶级行动的表现;4、工作不科学,无条理,无计划,马马虎虎;5、无形中夸大英雄思想的表现;6、不能坚决执行党的决议;7、不注意军事训练,不注意维持军纪。“因为有以上错误,弄成了军纪风纪松懈,使士兵具有流氓习气,难以纠正,又惯用手段拉拢部下,小团体观念极深。”

决议最后说:毛泽东作为前委书记,对争论应多负责任,故而给予他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决议还宣布:给予朱德“书面警告”处分。

红4军七大会议重新选举了新的前委,选举毛泽东、朱德、陈毅、林彪、刘安恭、伍中豪、傅柏翠等13人为新的前委委员。

由于陈毅的发言在会议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致使会议在选举前委书记时,不少人居然不投中共中央指定的前委书记毛泽东的票。对毛泽东的赞成票和反对票正好相等。在这关键时刻,陈毅投了自己一票,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陈毅投了毛泽东的反对票。结果陈毅当选为前委书记。这是陈毅第2次取代毛泽东为前委书记。

后来贺子珍在回忆毛泽东落选的原因时说:“我看他所以落选,主要是一些人轻视党对军队的领导,否定红军中的党代表制,不重视政治工作。另外,毛泽东对部队中不正之风进行了批评和抵制,也引起一些人不高兴。”

萧克曾回忆说他“第一次站错队”:“是1929年6月红4军第七次代表大会。那时,军委召开的党代表大会,几乎都要重新选举军党委和军委书记。在这次选举军委书记时,我投的陈毅同志的票,大多数代表都投的陈毅同志的票,只有林彪少数几个人投毛泽东同志的票,所以毛泽东同志落选了,陈毅接替毛泽东当了军委书记。毛泽东同志一气之下,据说跑到漳州‘养病’去了。”

红4军“七大”不仅没有解决党内存在的种种问题,反而在领导层出现了这样重大变动,引起了林彪、罗荣桓等一批高级指挥员的极大不满。会后,陈毅不无得意地解释说:这只是一个“过渡内阁”。

年轻时候的陈毅颇为自信,他曾自比周瑜,有诗为证:1940年春,陈毅在与张茜结婚时赋诗一首,有句云:“烛影摇红喜可知,催妆为赋小乔诗。”

这正是:气吞如虎少年将,能诗能文血气刚。

唇枪舌剑锋芒冷,兵符二度属陈郎。

欲知毛泽东在红4军七大会议后去向何处?请看下一章便知。

东方翁曰:毛泽东在6月14日晚上写给林彪的长信中说:“我个人身体太弱,智识太贫,所以我希望经过中央送到莫斯科去留学兼休息一个时期。”这些话固然是他在遭到党内一些人的无端攻击、“有人与党争权”之际的悲愤之语。但细细想来,他说“到莫斯科去留学兼休息一个时期”可能只是托辞,而希望“到莫斯科去”则无疑是他的真实想法。本传在第一卷里已经说过,毛泽东青年时期虽也有过出国留学的念头,但他最终认为,首先研究透中国更为重要。况且通过他的观察,对那些“海归”们是有看法的。他在写给好友周世钊的信中说:“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二字,在好些人只是一种‘谜’。中国出过洋的总不下几万乃至几十万,好的实在很少。多数呢?仍旧是‘糊涂’;仍旧是‘莫明其妙’,这便是一个具体的证据。我曾以此问过胡适之和黎邵西两位,他们都以我的意见为然。胡适之并且作过一篇《非留学篇》。”历史反复证明,的确如此。就拿共产党内的领导人来说,从陈独秀到那些“留苏”的海归们,无不是唯苏联和共产国际马首是瞻,除了毛泽东,还有哪一位对中国革命有独到见解?笔者不妨提出一个假设,假设毛泽东那时“到莫斯科去”果能成行,那么,他后来的命运会如何呢?中国革命的命运又会如何呢?斯大林和季米特洛夫这些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毕竟不是等闲之辈,他们会不会被毛泽东的“智识”、品格和对中国革命的独到见解所征服?倘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早一点被斯大林确认,那么,后来还会有王明一类政治骗子横行霸道吗?毛泽东还会被横加指责坐了4年冷板凳吗?数万甚至数十万红军指战员还会白白地流血牺牲吗?很遗憾,历史就是历史,不该发生的最终还是发生了!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