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上页 | 共2页,当前在第1页 | 下页

50

“红军主力不要过潇水,不要攻击道县和江华,应沿潇水东岸经过保和圩、雷家坪等地,攻占零陵的粟山铺,再向东北攻祁阳,过湘江,在两市镇或宝庆一带与敌决战。然后再返回中央革命根据地去。”

话说李聚奎按照林彪的指示,命令红1、红2团仍在粤汉路以东继续防备粤军进攻,自己则带了红3团撤出阵地,急行军来到了红1军团的前列。当他率部赶到乐昌时,远远看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人在路边谈话,就走上前去。周恩来见李聚奎来了,就说:

“你们来得好快呀!一定要保证全军安全通过。”

毛泽东也说:

“你们在前面开路,任务艰巨,动作要迅速,不然后面的队伍就会堵塞住了。大方向就是向嘉禾、监山前进。你们在前进过程中,能相机占领这两个城或其中的一个也好。具体道路由你们自己在前头决定,我们就跟着你们来。大路能走就走大路,不能走就走小路,如果小路也不能走就爬山。总之,你们在前边开路,由你们决定,不要等着指示,以免耽误时间。”

这是李聚奎在长征中第一次见到毛泽东,听着毛泽东的指示,他心里百感交集。周恩来、朱德连忙说:

“对,对!照毛主席说的办。”

李聚奎,1904年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自小家中贫寒,只读过一段私塾,务过农。参加平江起义后,曾救过彭德怀的命,是彭德怀的一员爱将。他从老部队红3军团调到红1军团红1师当师长后,红1军团长林彪对他不太放心,问他怎么才能当好红1师师长,他只一句话就说服了林彪,他说:“红1师师长就是红军第1师师长!”

1934年11月11日,中央红军同国民党军展开了激战,付出了较大的伤亡代价。

红3军团在右翼先后攻占了宜章、郴县良田等城镇。红1、红3军团两大主力从南北两个方向掩护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等后续部队继续前进。

11月12日,蒋介石在南昌行营部署第4道封锁线,其计划是:第一步,堵截红军于潇水以东地区,把红军消灭于宁远天堂圩与道县之间;万一此计不成,第二步就阻击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在湘江东岸、广西东北部的全州、灌阳、兴安3县,构成一个三角形口袋,把中央红军消灭在湘江之滨。

蒋介石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西路军全部和北路军的薛岳部、周浑元部、李韫珩部、李云杰部,共16个师77个团;同时电令粤军陈济棠、桂军白崇禧、黔军王家烈各派有力部队分别到湘粤、湘桂、湘黔边堵截。至此,蒋介石共动用了26个师100个团近40万大军,利用湘江天险构成第4道封锁线,要求把中央红军“务须歼灭于湘、漓水以东地区”。

11月14日,何键走马上任,将追剿军分为5路:

以刘建绪为第1路军司令,率4个师出湘赣边向广西全州以北的黄沙河地域集结,筑碉堵截。

以薛岳为第2路军司令,率4个师又1个支队,由茶陵、衡阳进至零陵地域集结。

以周浑元为第3路军司令,率4个师由资兴、郴县向道县方向追击。

以李云杰为第4路军司令,率两个师同第3路军周浑元部配合,由湖南桂阳经嘉禾向宁远方向追击。

以李韫珩为第5路军司令,率1个师协同粤军和桂军由郴县、桂阳经临武、蓝山、江华方向追击。

11月15日,中央红军以8600余人的生命代价,终于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3道封锁线。此时,庞大的后勤部队的“坛坛罐罐”的拖累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了,由于他们的行动特别迟缓,以至于使整个部队经常失去到达预定地点的先机,给国民党军造成了围追堵截的机会。主力部队不仅根本不可能进行主动的攻击战,反而还要处处为他们掩护,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中央红军所面临的形势已经万分危急了,前面有波涛滚滚的湘江阻挡,后面和左右两侧有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能否突破湘江,冲出重围,已经关系到中央红军自身和中国革命的生死存亡了。

11月18日,中央红军分两路西进:红1、红3、红8军团及军委第1纵队为右翼;红5、红9军团及军委第2纵队为左翼;经嘉禾、蓝山向宁远及其以南地区前进。

部队到达宁远地区后,毛泽东面对险恶的形势,反复研究了敌情,提出了改变进军方向的新建议。他说:

“红军主力不要过潇水,不要攻击道县和江华,应沿潇水东岸经过保和圩、雷家坪等地,攻占零陵的粟山铺,再向东北攻祁阳,过湘江,在两市镇或宝庆一带与敌决战。然后再返回中央革命根据地去。”

毛泽东这一具有战略眼光的建议,又一次被博古、周恩来、李德“三人团”拒绝了。

中央红军右翼向道县,左翼向江华,继续前进。道县、江华两个县是潇水这一带的两大渡口。

11月20日,右翼红1军团派出红2师4团,在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率领下,以日行百里的速度,于次日拂晓占领了道县。左翼红9军团先头部队也占领了江华。

尽管毛泽东的多次建议未被博古、周恩来、李德“三人团”采纳,但他始终还是以革命利益为重,抛开个人所蒙受的委屈.密切关注着党和红军的命运与前途。在红4团占领道县、红9军团先头部队占领江华后,他再一次向博古、周恩来、李德“三人团”提出建议,他说:

“红军应沿潇水西岸北上,攻桥头铺、渔涛湾、华江铺、双牌、富家桥,再向北攻零陵,过湘江向北取冷水滩,越过湘桂铁路,进军宝庆,诱敌决战,夺取反‘围剿’的胜利。”

他的建议依然没有引起博古、周恩来、李德“三人团”的重视。

11月21日,中央红军各部在从道县至江华之间架设浮桥,准备渡潇水。

11月23日,红军广大指战员经过艰苦激烈的战斗,渡过了潇水,朝着广西东北部的全州、灌阳、兴安一带进发。

毛泽东坚决反对博古、周恩来、李德“三人团”要在全州南面强渡湘江的错误主张,又一次提出了改变进军方向的建议,他说:

“红军从文市北上攻占全县后,不要在界首渡湘江爬越城岭,而应该在黄沙河过湘江,经庙头,攻白牙市,沿夫夷水东岸北上直取宝庆。接着可以向东北攻两市镇、永丰,也可以继续北上,攻醮溪,再穿过湘中丘陵,攻打蓝田,并在此摆开战场进行决战。待粉碎‘围剿’之敌后,或在湖南中部建立革命根据地,或返回中央苏区去。”

博古、周恩来、李德“三人团”仍然拒绝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顽固地坚持他们的既定方针:从桂北渡湘江,夺路去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与贺龙、任弼时等领导的红2、红6军团会合。

红6军团是在任弼时、萧克、王震等人率领下,从中央苏区出发,历时78天,行程2500多公里,1934年10月24日在黔东地区与贺龙的红2军团会师。后来,他们共同创建了湘鄂川黔根据地。

再说博古、周恩来、李德“三人团”要走的这条路早就被蒋介石算定了。除了原来的追剿军,蒋介石又纠集李宗仁等部20个师的兵力开往全州一线,要把红军消灭在湘江之滨。博古、周恩来、李德“三人团”的决定,无疑是牵着中央红军硬往蒋介石布置好的“口袋”里钻。

就在这时候,与蒋介石矛盾重重的李宗仁、白崇禧,眼看红军日益逼近广西,顿时慌了,为自身利益,为保卫桂林,置蒋介石的命令于不顾,不但不出兵,反而下令驻守全州的桂军撤往恭城、平乐,这就造成了全州、灌阳一带兵力空虚。此时的中央红军军委纵队已经到达文蒂、桂岩一带,距离最近的湘江渡河点只有80多公里,假若采取轻装急行军,一天即可到达。但是“左”倾路线的领导者依然让人们抬着从苏区带来的“坛坛罐罐”,加上在过了潇水后,他们又错误地命令中央红军主力左翼变右翼,右翼变左翼。这一变队形,又延误了行军时间,错失了渡江良机。当红军前锋侦察部队到达全州城下时,湘军已经抢先一步入城了。

原来,与桂系军阀亦有矛盾的何键得知桂军撤防,便致电蒋介石说:“全州以上,无兵守河”;并立即派湘军参谋长刘建绪率主力部队急行军抢占全州。红军晚了一步,丧失了有利战机。这样,国民党军队在灌阳新圩、全州咸水一线又是重兵麇集,红军要过湘江,已是插翅难飞了。李德后来也不得不承认:“这期间又过去了两天宝贵的时间,出敌不意的时机也失去了。”

11月25日,湘江战役打响了。中央红军红3军团和红1军团的先头部队从兴安、全州间分为左右两翼抢渡湘江,跟湘军刘建绪所部打了两天。

11月27日夜,红1军团先头部队红4师和红2师各一部在兴安、全州间顺利渡过湘江,控制了兴安界首至全州觉山铺间湘江两岸的渡河点;紧接着,红3、红1军团同时在湘江两岸从左右两翼抢占要点,相继控制了界首与全州屏山渡之间30公里的江岸,只等后续部队过江。

界首是一个有400多户人家的小镇,东临湘江,西靠大山。中央红军总指挥部就设在这里,由博古、李德坐镇指挥。周恩来在对岸组织渡江。朱德虽然是总司令,却只有遵令行事的份儿。

此时湘江水位正浅,有些地方还可以趟过去。可那些辎重令人大伤脑筋,不得不借助于木船。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