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上页 | 共2页,当前在第1页 | 下页

8

“战争初期日本将打赢所有的重大战役,占领主要城市的交通线,还将摧毁国民党的精锐部队,继而会出现持久斗争的局面。那时红军游击队将起主要作用,并在国民党的力量衰落的同时,迅速壮大。”

话说1936年7月10日,国民党召开五届二中全会,蒋介石在讲话中表示不签订承认“满洲国”的协定。会议显示了国民党内求团结、外御侵略的意向。

7月11日,毛泽东率领机关工作人员经过桑树、凉水湾、安塞等地,终于到达了保安。

在瓦窑堡担任苏维埃国家银行发行科科长和监督、印刷苏维埃纸币的贺子珍,已经先期到达这里。

保安又称赤安县,地处陕西省北部,东邻安塞、甘泉县,西靠吴起,南界富县和甘肃省合水、华池县,北接靖边县。原赤安县志曾记载:“赤安,延安之瘠地也。”

保安县城在小石山、太平山、瓦窑山的环抱之中,人称“斗城”,小而雅,城垣、垛口完好无缺。城外东北角,有座支离破碎的旧城,南面钟楼山上,也有座故城。三城连珠,沿诸山而立。这一带因北靠长城,在古代是边陲要塞。

保安全城人口不足400,房屋不过百间,而大大小小的庙宇却有十几座,什么龙王庙、娘娘庙、财神庙、土地庙、山神庙等等。人们传说,保安城是“庙比房多,神比人多”,可见其经济文化之落后。因此,在保安想找一孔好的窑洞居住,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儿。

毛泽东与贺子珍被安排在保安县城内小石山烽火台下炮楼山中类似溶洞又似人工开凿的石洞里。这种石洞俗称石窑,一排5孔。毛泽东夫妇住了一孔,其它几孔里住着警卫班、担架班、特务班等人员。

毛泽东住的这孔石窑与其它几孔石窑一样,既无门框,也无门板,所不同的只是大石窑里还套了个小石窑。大石窑里有一张没有油漆的木桌子,3个粗制的木凳,一个火盆,一盏马灯。小石窑里有一个盘石炕,高个子坐上去,一不小心就会碰头。石窑里边黑洞洞的,下雨时,洞顶还时不时地往下渗水,朝夕都能听到积水盆里发出的“铜壶滴漏”声。因此,石洞内就格外潮湿。后来,毛泽东就是在这个石洞里,接待过苏联专家阿尔洛夫、德国的李德、美国记者斯诺,及国际援华医生美国的海德姆、印度的柯棣华和奥地利的罗生特。

刘志丹的遗孀同桂荣,被安排在离毛泽东不远的北山坡上。

红军大学迁到了保安城外那些蜂窝似的山洞里。这些山洞不知荒废了多少年代,积了厚厚一层羊粪、腐草和兽骨,人一进去,一群群的蝙蝠扑面而飞。学员们全成了清洁工,他们动手清理了卫生以后,又动手制造了石黑板、石粉笔、石桌、石凳、石床、石枕,甚至连油灯都是石头的。有人说:“嗬!我们又回到石器时代啦!”

毛泽东来了,表扬他们是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建立“最高学府”。毛泽东又说:

“古人云:‘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你们可成了神仙了。好好‘修炼’吧!天下无事,你们就在这里‘参禅悟道’;天下大乱,你们就出洞下山,救苦救难。”

毛泽东总算在保安安下家了,可在立灶做饭的时候连个灶台都没有,工作人员只好在地上用3块石头架着锅做饭。没有专职炊事员,就由4个警卫员凑合着做。毛泽东的伙食标准跟大家一样,只是除了3顿饭外,每天晚上给他准备一两个烤山药蛋或者老玉米当夜餐。此时最困难的是吃菜,警卫员经常要跑很远的路,才能买回一点儿干豆角和山药蛋。警卫员们听说几十里以外的永宁山一带可以买到鸡,大伙一商量,就瞒着毛泽东派贺清华跑一趟。贺清华把鸡买回来了,还捎了一些毛泽东最爱吃的辣椒。大伙高兴极了,杀鸡的杀鸡,生火的生火。班长挽起袖子,做了一道大家闻所未闻的南方名菜“白斩鸡”。开饭了,贺清华端着这道名菜和几个烧好的辣椒,高高兴兴地送到毛泽东面前。毛泽东还在办公,抬头看了看,说:

“呵,哪儿来的鸡呀?”

“跟老乡买的。”

于是,贺清华便说起了事情的原委。毛泽东一直听着,没有做声,等他讲完了,才摇摇头说:

“你们这件事没做好啊。”

贺清华莫名其妙地望着毛泽东,只听毛泽东接着说:

“大家的生活都很苦嘛,我应该和大家一样,不能搞特殊。”

“不,主席……”

毛泽东知道贺清华要解释什么,不等他说下去,就转了个话题说:

“我这个湖南人爱吃辣的,有点辣椒,我就可以多吃点饭了。”

说着就拿起一个辣椒,咬了一口,看着贺清华笑了。

7月12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说:

“我昨天到保安,周恩来尚在安塞,28军恐7月底或8月初才好南下,目前仍在原地执行任务,待命。”

7月13日清晨,毛泽东在石窑里工作了一夜,他搁下笔走出窑洞,迎着晨曦伸伸双臂,呼吸着新鲜空气。军委机要科科长叶子龙疾步走来,将一份电报递给他,说:

“主席,这是东线指挥部周恩来同志刚发来的电报。”

毛泽东浏览了一下电文,笑着说:

“好啊!那两个美国人已经到了安塞县恩来同志的指挥部了。”

毛泽东在院子里走了几步,略一思索,对叶子龙说:

“子龙,你去通知一下接待的同志,这是第一次到我们根据地的外国记者和医生,一定要安排好他们的吃住和采访活动。”

毛泽东所说的那两个美国人,一个是记者埃德加·斯诺,一个是医生乔治·海德姆。

埃德加·斯诺,1905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他的祖父曾是美国驻中国广州的第一位领事。斯诺年轻时曾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后来毕业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开始从事新闻工作。自1929年始,斯诺曾遍访中国主要城市和东三省、内蒙古,以及两广、云南、台湾等地,对中国社会有一定的了解。“九·一八”事变后,斯诺以战地记者身份前往采访。返沪后,又经历了上海“一·二八”抗战。他根据所见所闻,于1932年底完成了第一部著作《远东前线》,颂扬东北和上海军民的英勇抗战。他还根据第二手资料,在此书中对江西苏区也进行了报道。斯诺在上海期间,同宋庆龄建立了友谊,经宋庆龄介绍,又结识了鲁迅。1933年秋,斯诺执教于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他同青年学生中的共产党地下党员和进步分子来往密切。斯诺从学生那里了解到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消息,渴望知道共产党的领袖人物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他想,在这些年国共的内战中,已经有千千万万的人牺牲了生命,为了探明事实的真相,难道不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一下险吗?于是,斯诺萌发了访问苏区的愿望。斯诺请求宋庆龄为他牵线搭桥,以便进入苏区后起码受到一个中立者的待遇,而不至于被当作间谍杀头;与此同时,还有一位在上海的美国进步医生乔治·海德姆也要求到苏区考察。宋庆龄对他们的要求热情支持,为他们安排了联络地点和接头人,宋庆龄还用药水给毛泽东写了一封秘密的介绍信。这样,斯诺就与华北地下党取得了联系。1936年6月,斯诺带着北方局负责人刘少奇委托柯庆施用隐色墨水写给毛泽东的介绍信,从北平启程,在郑州与从上海来的海德姆会合,一起前往西安,开始了他的首次西北苏区之旅。张学良为他们进入苏区提供了方便,斯诺和海德姆乘坐东北军的卡车,由西安到达延安,然后步行前往红军前沿司令部的所在地安塞。7月12日,斯诺和海德姆到达安塞前线,接待他们的是一个长着一脸浓密的大胡子、温文尔雅的军人,这位军人用英语和斯诺谈话,使斯诺大为吃惊。在交谈中,斯诺才知道,他面前的这位军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周恩来。周恩来对斯诺说:

“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位可信赖的记者,对中国人民友好,能够讲真话。我们知道这些就够了,你不是共产党员,对我们来说,这是没有关系的。我们欢迎到苏区来访问的任何一位记者。阻止到苏区来的,不是我们,而是国民党。你可以把看到的都写出来,我们将从各方面帮助你去了解苏区的情况。”

“我要见毛泽东先生。”

斯诺提出了要求。他和后来到延安的那些形形色色的美国人一样,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很想见一见那个有着时价25万大洋、不论死活都要缉拿到的毛泽东,要看看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周恩来告诉斯诺说:

“我可以安排你们去见毛泽东主席。毛泽东主席在保安,我现在就将你们的要求电告毛泽东主席,马上派人护送你们去保安。”

斯诺闻言,喜出望外。周恩来给斯诺拟定了一个92天的采访计划,说:

“这是我的意见,你是否愿意照办,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我想你将发现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旅行。”

斯诺接受了周恩来为他拟定的采访计划。第二天一大早,他和海德姆便随着一个由近40人组成的护送物资的交通队出发了。

7月13日,毛泽东以他和周恩来、彭德怀的名义致电朱德、张国焘、任弼时等人说:红2、红4方面军北出草地后应迅速攻占岷州。这样,打马步芳、毛炳文、王均十分有利,可使红军“战略上大占优势”。

毛泽东还在电报中向他们通报了“两广事变”的情况。

7月14日,毛泽东电示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说:

“在对敌两团以上兵力作战时,似宜集结更优势之兵力,期于一举消灭之。在作战条件不具备时,不妨再引退些,把敌诱至有利条件下,以便一举消灭,这里须要更多的忍耐性。要扩大和训练部队,使红军生息强大,造成将来战略上大举反攻之主要的条件。”

电令中还说:对西北“剿匪”总司令部骑兵军军长何柱国指挥“进剿”之东北军,“宜决定消灭其一部,这样并不会妨碍大局,反有利于大局”。

7月15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美国医生乔治·海德姆一起,抵达中华苏维埃政府临时首都、中共中央所在地保安县城。

斯诺是第一个来到陕北采访的外国记者,海德姆是第一个来苏区考察的美国医生,毛泽东非常重视。斯诺和海德姆受到了隆重的接待,半数以上的中央委员和几乎所有在保安的政治局委员都出面迎接,毛泽东也出席了欢迎斯诺和海德姆的仪式。欢迎群众打出的横幅标语用中英文写着:“欢迎美国记者来苏区调查”,“欢迎美国医生来苏区考察”。

斯诺被安排在距毛泽东住处很近的一间朝阳通风的房间里。

7月15日晚上,毛泽东正式会见来自大洋彼岸的斯诺和海德姆。当斯诺和海德姆来到毛泽东住的院子门口时,毛泽东身穿一套和普通战士一样的粗布军装,佩戴着两个红布做的领章,微笑着在院子里迎候客人。他和斯诺、海德姆紧紧握手,连声说:

“欢迎,欢迎我们的贵客!”

毛泽东伟岸的身躯,坚毅的表情,睿智的目光,和蔼可亲的态度,瞬间征服了两位客人。斯诺仔细地端详着毛泽东。他是这样描绘第一次见到的毛泽东:

“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点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目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瞬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而国民党宣传的那个鲁莽、无知、凶暴的匪首形象,和眼前这位温文尔雅的毛泽东,无论如何也联系不起来。”

毛泽东将客人让进窑洞里,坐在没有靠背的木凳子上,警卫员端上开水。斯诺打量着这间简陋空旷的石窑,四壁毫无装饰,只挂着一些地图,木板床上铺着简朴的被褥,挂着一顶蚊帐。毛泽东请客人喝茶,他笑着说:

“蒋介石对我们造谣污蔑,封锁得很厉害,你们能到我们这里来,真不容易啊!”

名著精选